||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Pathogenesis)(4)
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第9章的译文
前记: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简称《狂犬病(RABIES)》。该书最新版(第4版)已于2020年5月面世。该书共有22章,其中第9章是《狂犬病的发病机理(Pathogenesis)》。现将此章的内容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参考。
第9章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Pathogenesis)(4)
3. 狂犬病毒受体(RABV receptors)(1)
狂犬病毒(RABV)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几乎只感染神经组织。RABV糖蛋白被认为在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与神经特异性受体结合(详见第2章)。这些受体在正常细胞功能中发挥作用,并可被病毒劫持而帮助病毒进入细胞。至少已发现了四种RABV受体,未来很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的受体。
3.1.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1)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是第一个被发现的RABV受体(Lentz, Burrage, Smith, Crick, & Tignor, 1982)。在感染的鸡胚骨骼肌细胞(myotubes)培养物中,在受病毒抗原影响的部位以及在将小鼠膈肌(diaphragms)浸入RABV悬液后不久,都检测到了RABV抗原。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通过荧光抗体染色在神经肌肉接头部位检测到的病毒抗原分布与nAChR的分布相吻合。受体用罗丹明(rhodamine)偶联的拮抗剂α金环蛇毒素(α-bungarotoxin)进行染色。用不可逆结合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α-金环蛇毒素或可逆结合的箭毒碱(d-tubocurarine)预处理骨骼肌细胞(myotubes),可减少骨骼肌细胞被RABV感染的数量。其他实验室的研究显示,用α金环蛇毒素预处理培养的鼠骨骼肌细胞可抑制感染(Tsiang, de la Porte, Ambroise, Derer, & Koenig, 1986)。用放射性标记的RABV与纯化的电鳐(Torpedo)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也能被烟碱拮抗剂(antagonists)所抑制,但烟碱拮抗剂托品酰胺(tropicin)无此功能(Lentz, Benson, Klimowicz, Wilson, & Hawrot, 1986)。针对RABV糖蛋白含有的第190-203位残基的单克隆抗体也能抑制RABV糖蛋白和α-银环蛇神经毒素(bungarotoxin)与AChR的结合(Bracci et al.,1988)。RABV和神经毒素都能与AchR α1-亚基的173-204位残基结合,而病毒结合位点的最高亲和力区域位于179-192位残基之间(Lentz, 1990)。这些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RABV能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结合。
蛇毒神经毒素(Snake venom neurotoxins )是高亲和力地与nAChR结合的多肽,并能竞争性地阻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的去极化作用。当比较RABV糖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蛇毒神经毒素的序列时,发现RABV糖蛋白的一个片段(151-238残基)与整个长神经毒素(long neurotoxin)序列(71-74残基)之间存在显著的序列相似性 (Lentz, Wilson, Hawrot, & Speicher, 1984)。糖蛋白与长神经毒素第2环(即“毒性环”)末端的残基具有同一性,该环是所有神经毒素分子中伸出的高度保守的长中央环。这表明RABV糖蛋白的这一区域很可能是乙酰胆碱受体的识别位点(Lentz,1985)。
Lentz及其同事指出,RABV与AChR的结合会将病毒定位并集中在突触后神经元上,从而促进外周运动神经元随后对病毒的摄取和转移 (Lentz et al., 1982)。对鸡脊髓-肌组织共培养的研究表明,RABV的CVS株与乙酰胆碱受体(AChR)示踪剂可同时定位在神经肌肉接头和神经末梢处,这为神经肌肉接头是病毒进入神经元的主要部位提供了证据 (Lewis, Fu, & Lentz, 2000)。RABV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浓度可能增加神经元摄取病毒的可能性。随后,与胞内体(endosome)示踪剂的共定位表明病毒存在于早期胞内体部分。也有支持性的超微结构证据表明RABV颗粒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神经末梢(Charlton & Casey, 1979b; Iwasaki & Clark, 1975)。胞内体的酸性内部触发病毒膜与胞内体膜的融合,使病毒核衣壳逃逸到细胞质中。然而,尚未解决病毒脱衣壳是否实际上发生在神经末梢或在轴突运输后在核周体(perikaryon)中发生。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D. Knobel et al., Dog rabies and its control, in: 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 4th edition,
https://shop.elsevier.com/books/rabies/fooks/978-0-12-818705-0
相关博文:
1. WHO和OIE共同倡议:2030年前在全球消除狂犬病 2015-12-19 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944450.html.
2.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2020-6-2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39875.html.
3.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1) 2024-10-27
4.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2) 2024-10-29
5.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3) 2024-10-3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