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狂犬病的暴露前预防可以只进行一次肌肉注射-《柳叶刀》正式发表的最新进展

已有 2157 次阅读 2023-10-10 11:25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狂犬病的暴露前预防(PrEP可以只进行一次肌肉注射

——《柳叶刀·传染病》正式发表的最新进展


在过去的150年里,狂犬病疫苗接种方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885巴斯德全球首个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小男孩约瑟夫·迈斯特Joseph Meister的实验性疫苗接种开始,神经组织疫苗在当时可以挽救生命,但现在已被更安全、更有效的细胞培养疫苗和日益简化的暴露后预防(PEP)暴露前预防(PrEP)方案所取代。《柳叶刀Lancet 杂志一直在倡导和推进这些进展,最终WHO组织2018年的立场声明中建议,将PEP缩短到用皮内接种1内完成,而PrEP则只需打2 

103发表在《柳叶刀·传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的最新进展中,荷兰莱顿Leiden大学Lisanne A Overduin及其同事证明PrEP可以减少到注射一次。

以下是该论文的摘要:

背景

在狂犬病暴露前预防(PrEP)疫苗接种后,暴露后预防(PEP)需要使用昂贵且常常是难于获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然而,PrEP很难普及,因为它成本高、耗时长。这项研究调查了狂犬病PrEP接种计划是否可以缩短到一次就诊,从而消除其中的一些障碍。在一项随机分组(2:2:2:1)、有对照、多中心效性试验中,健康成年旅行者(18-50>50)被随机分配到以下各组进行PrEP

(A) 单次肌内注射(1.0 mL)

(B) 单次皮内注射(0.2 mL)

(C) 标准两次肌内注射(1.0 mL0天和第7)

(D) 未接种狂犬病疫苗。

 6个月后,参与者接受模拟狂犬病PEP肌肉注射(1·0 mL;第0天和第3天),重复测定狂犬病毒中和抗体(RVNA)浓度。主要结果是模拟PEP0天至第7天,所有参与者的RVNA几何平均浓度增加了多少倍。

这一主要结果的两个主要比较是标准两次就诊方案一次肌肉注射方案之间的比较,以及标准两次就诊方案一次皮内注射方案之间的比较。非劣效性的界限0.67

 结果

20185162020326期间,288健康成年旅行者进行了随机分,并对其中的214参与者进行了主要结评估。与两次肌肉注射方案相比,在进行狂犬病PrEP时只单次肌肉注射诱导的记忆性抗体反应不差;而单次皮内注射PrEP方案表现相对较差单次肌内注射单次皮内注射方案分别是标准方案增加值2.32(95% CI[1.43 - 3.77])1.11(95% CI[0.66 - 1.87])

未观察到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不良事件大多是轻微的。

结论

单次肌肉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以有效地为旅行者(18-50)和潜在的其他人群提供预防,并可以取代目前标准的PrEP两次狂犬病疫苗接种方案

 

参考文献:

1. Overduin LA, et al., Boostability after single-visit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with rabies vaccin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Infect Dis. 2023 Oct 3S1473-3099(23)00452-8. doi: 10.1016/S1473-3099(23)00452-8.

2. Hampson K. Good news for travellers, but what do rabies vaccines say about global health? Lancet Infect Dis. 2023 Oct 3S1473-3099(23)00499-1. doi: 10.1016/S1473-3099(23)00499-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405386.html

上一篇:病毒从蝙蝠到人的传播
下一篇:在蝙蝠中已发现多少病毒?未来的研究方向?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