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接种疫苗的健康人体内的狂犬病毒中和抗体:
它们对狂犬病的流行病学意味着什么?
题目为《Rabies virus-neutralising antibodies in healthy, unvaccinated individuals: What do they mean for rabies epidemiology?》的综述论文于今年2月13日发表在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14(2):e000793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07933
论文作者:
Susannah Gold ID 1,2 *, Christl A. Donnelly ID 2,3 , Pierre Nouvellet ID 4 , Rosie Woodroffe ID 1
作者单位:
1 Institute of Zoology,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London, United Kingdom,
2 MRC Centre for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Analysis,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London, United Kingdom,
3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 United Kingdom,
4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ussex, Falmer, United Kingdom
现将该文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摘要
数千年来,狂犬病一直是一种在全社会引起普遍恐惧的疾病,有关疯狗的记载早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中就存在。狂犬病的致死率是百分之百,而且它具有感染所有哺乳动物的能力,这些都导致人们对这种疾病极端恐惧。然而,认为暴露于狂犬病毒总是致命的这一相当流行的观点也一再受到挑战。
尽管人类在出现临床感染后仍存活的情况只在极个别情况下才有记录,但许多研究报告发现,在明显健康且未接种疫苗的人类、家养和野生动物的血清中发现了狂犬病特异性抗体。这些“血清阳性”的个体提供了可能暴露于狂犬病毒但未导致致命疾病的证据。
然而,检测这些抗体的方法的多样性和解释血清学测试结果的困难导致无法认识或评估其重要性。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考虑在健康的未接种疫苗的个体中存在狂犬病特异性抗体的证据,可以作为非致命性狂犬病暴露的指标,并由此对狂犬病流行病学产生潜在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非致命性狂犬病暴露确实发生,但血清学研究如果不使用适当的对照和阀值(cutoffs),则不太可能对非致命性狂犬病暴露的真实流行情况提供一个准确的估计。
结论
在这个复杂的狂犬病生态系统中,有一个领域是人们早就认识到的,但其重要性仍不清楚,那就是未接种疫苗的健康人体内产生的狂犬病毒中和抗体(RVNAs)。
自巴斯德以来,非致死性狂犬病感染的发生已被承认; 然而,“暴露于狂犬病不可避免地会致命”的观点仍然广泛流行。反对这一观点的一个关键证据是在未接种疫苗的健康个体中检测到RVNAs。虽然实验研究支持亚临床狂犬病感染的后续免疫确实发生,但在自然条件下估计这类流行是复杂的,因为对血清学方法和结果的解释面临挑战。
为了充分了解非致死性狂犬病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下问题:
1) 在自然暴露的个体中,哪些检测方法和阀值(cutoffs)最适合具体检测狂犬病抗体?
2) 未接种疫苗的健康个体中RVNAs的哪些比例可用作亚临床狂犬病暴露的真实指标?
3) 自然暴露的狂犬病-血清阳性个体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吗?
回答这些问题可能有助于深化对狂犬病生态学的认识,并挑战仍被广泛认可的“暴露于狂犬病不可避免地会致命”的观点。这可能导致改进模型,以便更深入了解狂犬病的动力学并设计更科学的监测方法。
相关知识要点
一些关于野生动物、家养狗和人类的研究报告记述了健康的未接种疫苗的人血清中的狂犬病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为非致命性狂犬病暴露提供了潜在的证据。
血清学检测狂犬病暴露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取决于所选择的检测方法和滴度的阀值(cutoffs),这在不同的研究中都有所不同。再加上与其他丽沙病毒交叉反应的可能性,这对估计非致命性狂犬病暴露的真实流行率提出了重大挑战。在发生非致命性狂犬病暴露的情况下,亚临床感染是最可能的感染途径,即在出现可识别的临床症状之前清除了病毒。改进对野生动物和家犬狂犬病血清感染率的估计可能用于构建狂犬病疾病模型和优化监测方法。
关键参考文献
1. Bell JF. Latency and abortive rabies(潜伏期和流产的狂犬病). In: Baer GM, editor. The natural history of rabies(狂犬病的自然史). New York,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pp. 331–354.
2. Carey AB, McLean RG. The ecology of rabies: evidence of co-adaptation(狂犬病生态学:相互适应的证据). J Appl Ecol. 1983:20(3):777–800.
3. Cleaveland S, Dye C. Maintenance of a microparasite infecting several host species: rabies in the Serengeti(感染几种寄主的一种微寄生虫的维持:塞伦盖蒂的狂犬病) Parasitol. 1995;111(S1):S33–47.
4. Cleaveland S, Barrat J, Barrat MJ, Selve M, Kaare M, Esterhuysen J. A rabies serosurvey of domestic dogs in rural Tanzania: results of a 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 (RFFIT) and a liquid-phase blocking ELISA used in parallel(坦桑尼亚农村地区家犬狂犬病血清调查:快速荧光抑制试验(RFFIT)和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结果). Epidemiol Infect. 1999;123(1):157–164.
5. Gilbert AT, Petersen BW, Recuenco S, Niezgoda M, Go ′mez J, Laguna-Torres VA, et al. Evidence of rabies virus exposure among humans in the Peruvian Amazon(秘鲁亚马逊地区人类暴露于狂犬病毒的证据). Am J Trop Med Hyg. 2012;87(2):206–21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