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here

博文

解释失败(explanation fails)

已有 606 次阅读 2024-8-12 22: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法国大作家莫里哀1673年的讽刺喜剧《无病呻吟》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医师考试中,学生被要求解释为什么鸦片会引起睡眠?学生回答由于鸦片本性---催眠力( dormitive virtue)。医生们随即鼓掌欢呼,并接纳这位考生成为医师。莫里哀的意图是讽刺医学术语中的模糊,由于他的声誉和作品的知名度,后来的哲学家将“催眠力[1]”作为解释失败(explanation fails)的代名词。

------解释模式示例

这种解释模式的特点是:A导致B,是因为A具有B特性,归因于其固有天性或本性。哲学家将这种解释模式命名为dormitive virtue explanation,DV解释法(我的命名)。我们在人与人交际过程中,经常能够看到这种解释法.

日常生活中,问:为什么他能够发明创造如此事物?答:因为他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科学语境中,问: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燃烧?答:因为它们具有燃素(燃素说)。

在实践(主客的)语境中,问: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答:因为新质生产力在创新中起主导作用,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

------DV解释法的三方面问题

在莫里哀的时代(17世纪),哲学家们对于这种空洞和乏味的解释模式,表达了不满。

比如,洛克在《人类理解论》Chapter XXI[2]中就抱怨:That digestion is performed by something that is able to digest, motion by something able to move, and understanding by something able to understand这样的句式very strange。(翻译为:消化是由能够消化的东西完成的,运动是由能够运动的东西完成的,理解是由能够理解的东西完成的。)

总的来说,历史上,哲学家的批评包括三方面[3]:第一,存在循环论证问题;第二,导致神秘主义;第三,无法于经验联系。笔者认为:三者其实是一回事。

------循环论证问题

例句1:鸦片具有催眠力,因此能够催眠;例句2:我说的是真的,因为我从不说谎。

从逻辑的观点看:论证的结论(具有催眠力/说的是真的)已经隐含在前提(催眠现象/不说谎)中。这里没有其他的、前提以外的,独立的证据来支持结论。这是一种标准的循环论证。在逻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莫里哀就认为:DV解释是一种假解释,这种解释法取决于语言的虚假性,因而给人一种解释性知识的错觉[4]。

如果我们慷概的根据事物产生的效应,直接赋予事物一种能力、品质、属性,可想而知将导致混论。例如:火的燃烧能够产生诸多效应,比如分解物品、使物品干燥、使一些物品硬化、使一些物品软化、使一些物品膨胀,那么我们无疑多出来许多关于火的属性术语----“分解力”、“干燥力”、“硬化力”、“软化力”、“膨胀力”。

------回到新质生产力

根据“新质生产力”一词的流行解释[5],其理论公式S表示为:新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优化组合。

“新质生产力”,“红苹果”,都是由形容词+名词组合形成的语法偏正词组。在这种语法结构中,形容词“新质”和“红”,修饰或限定名词“生产力”和“苹果”。根据以往知识,“生产力”对应”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新质”对应于“A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B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C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

由于:ABC本身属于"创新"范畴,且,BC同时就是生产力优化组合的两种结果形态,

那么,命题“新质生产力起创新主导作用”,等价在说“创新ABC模式,起创新主导作用”,就像“催眠力,起催眠主导作用”,似乎说了什么,但又没说什么,因为命题蕴含在前提(S)中了。

---

总的来说,S属于同义反复,等价于,用同义词“单身汉““剩男”“光棍”,替换”没有结婚的男性”。

S是一个分析命题,逻辑为真,但提出“新质生产力(单身汉,或者,剩男)”,并不产生新的知识。

用奎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的眼光来看:A=A是一个永真的命题,目前,我们只是通过同义词替换,将A=A转换成看起来不一样的A=B。

-------导致混乱的哲学解释,借助康德。

问:为什么能提出“新质生产力”这类抽象词汇。

答:康德认为,人类理性在纯粹运用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出“理念”,理性的纯粹概念,或者说,形而上学的概念。新质生产力,实质上,是有关于创新的理念。

问:为什么我们能理解“新质生产力”这类抽象词汇。

答:康德提出十二范畴,这套先验的范畴体系,独立于经验但又构成经验条件,它们是我们理性认知的基础。只要符合范畴,脱离经验,我们依然能够理解和认识。(新质生产力导致创新,对应康德的现象范畴)

问:为什么导致混乱?

答: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的词汇,理念的词汇,理想的词汇,作为一个目标是有意义的(例如:公平、正义、上帝、元气、原力、写轮眼、巨人之力等等)。但当作现实来认识,在现实世界找具体对应物,就混淆了理想和现象,陷入到幻象之中。(形而上学词汇的实在性问题

-------导致混乱的哲学解释,借助语言哲学。

按照语言哲学的观点,考虑“新质(的)生产力”==“法国(的)国王”。

它们都是限定摹状词,发挥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克里普克认为这种命名方式基于对物体形态的描绘,并没有反映出其内涵和特征,因此对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具有限制性。它们可以是空的,比如“法国(的)国王”,当今法国早就没有国王了,是空的。

人们可以说出“法国国王”,人们也能理解“法国国王”,但现实世界没有“法国国王”,找不到对应物。如果强制去找到对应物,就会导致混乱。

[1]https://en.wiktionary.org/wiki/dormitive_virtue

[2]https://www.lancaster.ac.uk/users/philosophy/courses/211/Locke%27s%20Essay.htm

[3]Taylor, Elanor. "A Dormitive Virtue Puzzle."

[4]社会科学哲学,P22,斯蒂芬特纳

[5]百度百科,考虑到这是热词,访问量有379万,经过70次修改,我认为它至少反映一种大众认识/大众观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46213.html

上一篇:我给的审稿意见:方法的一些看法,以及元人种志的精神原则
收藏 IP: 180.98.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0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