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人民大学学者来南理工交流,做围绕“创新”话题的讲座。
交流学者成果概述:以“区域饮食差异”表征“文化差异”,用专利等度量“创新”,进而,建立因果。
在提问阶段,我就“科学学的前途问题”进行提问。提问也发在了我的朋友圈,完整思考整理,如下:
补充一个背景:我研究领域是“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科学学”则是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023年改名信息资源管理)重要研究领域,耳濡目染,所以有思考。
-----------------------
包括本报告在内,“科学学”的研究者们,充分发挥了笛卡尔的理性原则,通过科学方法,或者说,实证方法,用因果(或概率)来说明人类科学活动中的现象并揭示其中的规律,并且,在对这种“内在规律”的把握上,通过在科研管理等领域的建言献策,进而发挥现实作用。
总体而言:科学学的研究试图在说明:
怎么样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创新”或者“高被引”?
怎么样的形式,不产生或者有害于“创新”或者“高被引”。
譬如:今天分享的讲座,就试图说明“文化差异”与“创新”之间的联系。诸如此类还有,”大牛合作经历“与成就的关系,男女合作和被引的关系,现在不成功未来很成功的“睡美人文献”特征等等
在我看来,学术创新,是有关真理的事业,人类还有一项真理事业,是“艺术”。我知觉经验到:科学学和形式美学,非常相似,他们共通的信念是:“真理事业有规律可循”。
形式美学,源起毕达哥拉斯学派,在近现代,这种美学思想实际上是退步的和饱受批判的。
(比如音乐艺术,人类似乎从未发现过任何“规律”,网红万能和弦4536251,最多也就是悦耳舒适和朗朗上口,对4536251的把握,最多生产工艺品--流行乐,距离”艺术“有着不可见的距离)
得益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突破,这几年“科学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的第一问题是:
“形式美学”,会不会是“科学学”的前车之鉴???
(“形式美学”产出了完全背离艺术的“唯美主义”,对应的,人类自反性,会推动“科学学”蜕变为“成功学”)
-----------------------
第二个质疑。可能我们的“科学学”研究者,主要是“搞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似乎很少接触人类“爱智慧”的活动。
我知觉到,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对人类的真理事业早已经做出了很多深思和熟虑,比如“创新”的本性问题、客观性问题等等。“科学学”的研究内容,似乎从未超越它们的成果范畴。
可以这样简单描述:
在哲学(科学哲学)开拓的疆域里,科学学用自己擅长的方式(NLP),努力做着填空题,并没有拓展知识的边界。
综上,科学学,前途在哪里?
-----------------------
人大学者交流完成后,我提出了我的困扰。
道出了有关“形式规律“的困惑,同时,表达了对”退化为成功学”的担忧,并用“用某个铅笔盒,就能成功”示例。
1)来访者明确表示,超出了问题范畴,无法解答。
2)我老板打圆场,并以“引力波”为例,试图说明一些因果关系,当下无用,未来或有用。但是这样的辩护,似乎模糊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边界,人类是有自反性的。
3)南理工另一位年轻老师,就“用某个铅笔盒,就能成功”,做出就事论事的回应,认为选题前先论证“靠谱与否”。但我看来,这意味着:先有某种真理性的认识,再写去论文论证,这似乎本末倒置了。
----------------------------------------------------------
图2是开会现场,图1当时的提问草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