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del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delong

博文

黑洞不存在

已有 2138 次阅读 2023-5-17 22:09 |个人分类:黑洞不存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恒星的内部到外部相间分布不同符号的荷电层。若恒星收缩,在恒星内部的相邻层间就会释放电增强,导致释电条上升力增强,驱动物质向外释放,削减恒星的质量。若持续收缩,则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流失更多。这类似于手握含水的海绵。则恒星在引力下收缩,会导致恒星的质量变小。所以,恒星在引力下收缩不能形成致密质量的天体(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换言之,宇宙中不存在黑洞,中子星,白矮星。

背景

1.    恒星

一种天体,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太阳就是最接近地球的一个恒星(1)。

2.  引力坍缩

天体由于自身引力的影响而收缩,倾向于将物质向内拉向重心。引力坍缩是宇宙结构形成的基本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相对平滑的物质分布将坍塌形成密度更高的袋状结构,通常会形成一个层次结构的浓缩结构,如星系团、恒星群、恒星行星

恒星是通过星际物质云的逐渐引力坍缩而诞生的。引力坍缩引起的压缩使温度升高,直到恒星中心发生热核聚变,此时坍缩逐渐停止,因为向外的热压平衡了引力。然后恒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所有能量源耗尽,恒星将再次坍缩,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3.     恒星残骸

在所谓的恒星死亡时(当恒星耗尽其燃料供应时),它将经历收缩,只有在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才能停止收缩。根据其生命周期中的质量,这些恒星残骸以下三种形式之一存在:

1 黑洞,其中没有强大到足以抵抗引力坍缩的力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对于更大的恒星,超过 Landau-Oppenheimer-Volkoff 极限,也称为 Tolman -Oppenheimer-Volkoff 极限(大约是太阳质量的两倍),没有已知形式的冷物质可以提供所需的力在新的动力平衡中对抗重力。因此,崩溃仍在继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它。一旦一个物体坍缩到其史瓦西半径内,它就会形成所谓的黑洞,意思是一个连光都无法逃脱的时空区域

(2) 白矮星,其中引力与电子简并压力相反.

(3) 中子星,其中引力与中子简并压力和由强力介导的短程排斥中子-中子相互作用相反(2)。

然而,下面依据恒星多重德拜球层(CMDS恒星)的分析,却展现出与上述截然不同的结果。

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CMDS

1.                   德拜球

在等离子体中,由于荷电粒子对外库伦力作用,在统计热运动中,在任一个荷电粒子的外围存在德拜球(34)。

2.                   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CMDS

(1)     由于德拜球荷电与中心荷电粒子的荷电等量异号,德拜球内与中心荷电粒子荷电异号的荷电粒子主导,即占多数。作为组成德拜球中的个体粒子,由于它们对德拜球外的库仑力作用,统计热运作中必然在德拜球外又可衍生出更大半径的德拜球(层),其与中心荷电粒子荷电等量同号。

(2)     可将荷电粒子德拜球(层)视为一个荷电粒子,则在该德拜球(层)外可衍生出更大半径的德拜球(层)。德拜球(层)只是转换了荷电符号,而继续向外传达中心荷电粒子的电场作用。如此,可衍生出多重德拜球(层)。

3.                   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CMDS)的基本特性

相邻层荷电等量异号;相邻层间有电场,并储存电能;相邻层间充释电动态平衡。

4.                   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CMDS相邻层间释电条上升力

对于CMDS相邻层间 CMDSnn+1释电条,当n大于等于1时,以该释电条为2π立体角的中轴线,依据CMDS的生成机制,该释电条会受到n-1n+2层的库伦斥力。由于在CMDS的生成中,CMDSnn+1相邻层的间距与n正相关,则来自n-1的斥力强于来自n+2层的斥力。因此,该释电条在合力中上升。换言之,该释电条拥有上升力。反之,对于CMDSnn+1充电条,当n大于等于1时,该充电条拥有下沉力。如1所示。其中,中心荷电粒子为第0德拜球层,中心荷电粒子外存在第12n德拜球层, n 为自然数(5)。

太阳(系)多重德拜球层

 太阳中心即日核,那里的等离子体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中。因带负电的电子的热速率远高于带正电的离子的热速率,导致电子的扩散率远高于正离子的扩散率。故在日核与其外围形成正电区和负电区,即日核-正电区与日核外围-负电区。该球层状的负电区作为第一德拜球层,它对外电场作用中又衍生出另一德拜球层。该德拜球层,又继续向外电场作用,又衍生另一德拜球层,…,无限。因此,太阳(系)多重德拜球层(CMDS)生成(6)。如2所示。

CMDS中相邻层,荷电等量异号。CMDS中相邻层间存在电场,并储存电能。太阳内部能量,或太阳系的能量,转化为CMDS中相邻层间所储的电能。

CMDS相邻层间等离子体释电条与充电条的运动

1.            CMDS相邻层间等离子体释电条上升,即它拥有上升力,而CMDS相邻层间充电条下沉,即它拥有下沉力。

2.            CMDS伴随太阳旋转,大于一定日球纬度,CMDS相邻层间等离子体释电条呈气旋式运动,而CMDS相邻层间等离子体充电条中呈反气旋式运动。

3.            12的理解,参照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相邻层间CMDS-+强释电条-气旋运动机理(-:地壳所在层;+:电离层D所在层)(7)。

太阳系中运动中的星体主要受两力:

1.            万有引力。

2.            CMDS相邻层间途经并包裹该星体的等离子体释电条的驱动作用,包括释电条上升力,旋扎力与磁场控制。其中CMDS相邻层间该星体释电条的上升力抵抗来自太阳中心的引力(8)。

CMDS相邻层间等离子体释电条引发太阳及太阳系质量缩小

1.    CMDS相邻层间等离子体释电条,释放CMDS相邻层间所储存的电能。

2.    CMDS相邻层间等离子体释电条拥有上升力,它驱动太阳系内物质向外运动,减小太阳及太阳系的质量。

(1)                  日冕物质抛射(CME)的主要动力为CMDS相邻层间CMDS-+等离子体释电条上升力(-:日冕所在层;+:小行星带所在层)。CME减小太阳及太阳系的质量。

(2)            CMDS相邻层间各释电条,主要沿日径向向外运动。其中CMDS相邻层间各星体释电条,驱动星体抵抗来自太阳的引力向外运动,并引发星体旋转。CMDS相邻层间释电条向外运动,并推动途中所遇到的物体向外运动,减小太阳及太阳系的质量。简言之,CMDS相邻层间释电条减小太阳及太阳系的质量。

宇宙中其它恒星及其多重德拜球层(CMDS恒星

宇宙中其它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类似,存在该恒星(系)多重德拜球层(CMDS恒星)。CMDS恒星相邻层间存在电场,CMDS恒星相邻层间释电条的上升力,抵抗来自恒星中心的引力,驱动等离子体释电条向外运动。在CMDS恒星相邻层等离子体释电条向外运动中,推动途中所遇到的物体向外运动。简言之,CMDS恒星相邻层间释电条,减小该恒星及该恒星系的质量

恒星演化

1.   恒星在引力下收缩,会引发恒星内部 CMDS恒星相邻层间的间距缩小,导致恒星内部CMDS恒星相邻层间充释电平衡被破坏,其中释电增强。随之,CMDS恒星相邻层间等离子体释电条的上升力增强,驱动更多的等离子体以及其它物质向外运动,造成该恒星其质量缩减而无法形成足够致密质量的天体。


2.    由于CMDS恒星的存在,恒星演化后期不会引力塌缩成黑洞或中子星或白矮星。换言之,宇宙中不存在黑洞,中子星,白矮星。

3.    恒星在引力下收缩,会引发恒星内部 CMDS恒星相邻层间释电增强。伴随

CMDS恒星相邻层间释电条上升力驱动恒星上的物质逐渐散失,恒星高几率最终沦为一个类木星的气态行星。

结论

由于恒星多重德拜球层(CMDS恒星的存在,恒星演化后期不会引力塌缩成黑洞或中子星或白矮星。换言之,宇宙中不存在黑洞,中子星,白矮星。

致谢

衷心感谢 王涛 宁利中 郑永军 孙颉 杨正瓴 陈满荣 窦华书 杜占池 务伦 云乐 新铁   伯靖 纪晴  周少 李俊 葛维 吕和发 于迎军 杨宝华 陈琳琳 龚碧平 关绍先老师以及科学网站的老师的大力支持。

附图

1.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CMDS)相邻层间释电条的上升力示意图

以荷正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中第12层间的释电条(绿条)为例说明。

                                             

screenshot_20230517_180108.jpg

2.太阳多重德拜球层(CMDS

依据CMDS相邻层间行星的磁偶极矩方向顺向于CMDS相邻层间该行星释电条的磁场方向,确定它们所在CMDS相邻层间。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在CMDS-+-:日冕所在层;+:小行星带所在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CMDS+-+:小行星带层;+柯伊伯带所在层)。

 

screenshot_20230518_151824.jpg

参考文献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r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vitational_collapse

3.   Atkins, P. and de Paula, J. (2016) Physical Chemistry: Thermodynamics, Structure, and Change. 10th Edition, 227-230(2016).

4.   Chen, F.F. Introduction to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 Third Edition, 7-8(2016).

5.   池德龙,太阳活动水平的预测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4929&do=blog&id=1386150

6.   池德龙,太阳系-1 太阳系的多重德拜球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4929-1325723.html

7.   池德龙,气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4929-1359280.html

8.   池德龙,太阳系-6 —行星的分布规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4929-132868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4929-1388416.html

上一篇:L4和L5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数量不对称的重要启示
下一篇:广义相对论与标准模型不成立
收藏 IP: 223.72.61.*| 热度|

13 王涛 杨正瓴 宁利中 孙颉 谢钢 李俊臻 刘闻铎 周少祥 杨新铁 高宏 简小庆 农绍庄 徐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