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化学反应是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拟探讨光的吸收及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几个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光的吸收
1.1 吸光度A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红外)光通过物质的量浓度为c、厚度为l的均匀介质时,未被吸收的透过光强度 It与入射光强度I0之间的关系遵守朗伯-比尔定律,即:It=I0▪exp(-εlc) (1)
式(1)中ε称摩尔吸光系数,其值与入射光的波长、温度及溶剂性质有关,与吸收质的浓度无关.
令:吸光度A=lg(I0/It) (2)
由式(2)可知吸光度Amin=0,Amax=∞;
将式(2)代入式(1)可得:A=εlc (3)
式(3)也称朗伯-比尔定律,显示吸光度A与待测液的浓度成正比.
1.2 透光率(T)
待测液的透光率(T)定义为:T=It/I0 (4)
由式(4)可知透光率Tmin=0,Tmax=1;
将式(4)代入式(1)可得:T=It/I0 =exp(-εlc)=exp(-A)
整理可得:A=lg(1/T) (5)
2. 光化学基本定律
2.1 光子特性及光化学反应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能量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减小,即:E=h▪ν=h▪c/λ (6)
式(6)中,E代表光子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ν是光子的频率;λ为光子的波长;c为光速;
由式(6)可知:光子波长越小,频率越大,则其能量越高.
将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2.2 光化学第一定律
光化学第一定律,也称Grotthuss-Draper定律,它认为只有被反应物分子吸收的光子才有可能引发光化学反应. 光子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需能量匹配时,光子才可能被吸收;也只有处于激发态的受激分子才有可能发生反应.
2.3 光化学第二定律
光化学第二定律,也称Einstein-Stark定律,它认为在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中,一个被吸收的光子只能活化一个反应物分子. 该定律只适用于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
2.4 量子效率与量子产率
为了衡量一个光子引发光化学过程效率,定义了量子产率与量子效率名词如下:
φ效率=发生反应的反应物分子数/被吸收的光子数
=发生反应的物质的量/被吸收光子的物质的量 (7)
φ产率=生成物分子数/被吸收的光子数
=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被吸收光子的物质的量
=化学反应的速率(r)/吸收光子的速率(Ia) (8)
例1. HI的光解反应,其机理为:
初级过程 HI + hν→H+I
次级反应 H+HI→H2+I
I+I→I2
总反应 2HI+hν→H2+I2
则:φ效率=2/1=2
φ产率=1/1=1
有必要强调,量子产率φ产率的值,可以小于1、等于1或大于1.
3.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1]
光化学反应速率方程推导只有第一步初级过程处理具有特殊性,次级过程与热化学反应处理方法完全相同.
通常规定初级过程反应物的反应级数为零, 反应速率为吸收光子的速率Ia;即:r1=Ia.
例2. 氯仿的光化学反应方程及实验测得的速率方程如下:
CHCl3+Cl2+hν→CCl4+HCl
r=d[CCl4]/dt=k[Cl2]1/2▪Ia1/2
并根据实验拟定如下反应机理:
Cl2+hν→2Cl 吸收光子速率为Ia (9)
Cl+CHCl3→CCl3+HCl 速率常数为k2 (10)
CCl3+Cl2→CCl4+Cl 速率常数为k3 (11)
2CCl3+Cl2→2CCl4 速率常数为k4 (12)
试根据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能否得到与实验一致的结果?
解:由式(11)、(12)可得:
r=d[CCl4]/dt=k3[CCl3][Cl2]+2k4[CCl3]2[Cl2] (13)
反应中自由基Cl及CCl3可做稳态法处理,即:
d[Cl]/dt=2Ia-k2[Cl][CHCl3]+k3[CCl3][Cl2]=0
d[CCl3]/dt=k2[Cl][CHCl3]-k3[CCl3][Cl2]-2k4[CCl3]2[Cl2]=0
两式相加,并整理可得:[CCl3]=Ia/{k4[Cl2]}1/2 (14)
将式(14)代入式(13),并整理可得:
r=d[CCl4]/dt=k3(Ia/k4)1/2[Cl2]1/2+2Ia
在光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浓度远大于光子吸收速率,所以上式中第二项常可以略去;将k3/(k4)1/2视为表观速率常数k, 则上式可化简为: r=d[CCl4]/dt=k(Ia)1/2[Cl2]1/2 (15)
由上可得式(15)与实验所测速率方程一致,表明拟定机理有可能正确.
4.结论
①A=lg(I0/It)=εlc ,T=It/I0=exp(-A);
②φ产率=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被吸收光子的物质的量
=化学反应的速率/吸收光子的速率=r/Ia;
③光化学反应初级过程反应物的反应级数为零, 反应速率为吸收光子的速率Ia.
参考文献
[1]沈文霞.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270-27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