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真是一个四难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有很多支持的理由,舍此取彼,鱼与熊掌,难以抉择。然而,德国教育科技部作了一个大手笔,决定投入xxx百万的研究基金,四个方向全部都上马。2001到2003年为筹备期,2004-2007为第一个建设期,选择肝和肝细胞作为系统研究的对象,在全国建立了一个wet network (主要进行肝和肝细胞的生物实验),一个dry network(主要理论建模和全国数据库管理)。2008-2011年为第二个建设期,从肝和肝细胞的signaling network 和metabolism network,发展到Endocytosis network, Ion regulation network,detoxification and network regeneration (见Fig. 1), 并将开展国际合作, 和从本科生起培养了解生物试验、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的跨学科后备人才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些精彩的讲座
虽然是德国的系统生物学会议,做讲座的都是国际上的系统生物学的顶尖人物。因此非常值得一听,借此可以了解系统生物学的前沿发展。庆幸的是,这次会议有一个讲座录像的官方网站(http://www.sbmc08.de/08/lifestreams.html),我对影响深刻的讲座做一个介绍,并给出链接。
MIT的 Douglas Laffenburger的“Governance of cell behavioral responses by signaling networks”对细胞信号网络建立了ODE, Fuzzy Logic, Bayesian Network and PCA四种不同的网络模型,相互取长补短,并可以预见多种药物对细胞网络的联合作用(由此可见,要复兴中医,系统生物学多么重要)。
http://www.sbmc08.de/08/flash4.aspx
牛津的Bela Novak不相信前人对细胞生长、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分离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不可逆的理论。设计出试验,对已经开始细胞分裂的个体,通过注入干扰分子阻止其核心信号路径和控制蛋白,居然从细胞分裂阶段回到mitosis,非常让人感兴趣。
http://www.sbmc08.de/08/flash12.aspx
爱尔兰的Markus Rehm 的“Combining quantitative biochemistry, microscopy and systems modeling to understand apoptotic signaling”给出了一个联合化学分析、显微技术和理论模型三者来深刻认识细胞凋亡的例子,这应该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http://www.sbmc08.de/08/flash18.aspx
美国NIH的Jennifer Lippingcott-Schwartz作了一个很漂亮的实验,表明在细胞在细胞生长期 I、染色体复制、细胞生长期 II、染色体分离以及细胞分裂这一周期过程中,线粒体(Mitochondria)会在染色体复制期凝聚成片,目前还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会如此。
http://www.sbmc08.de/08/flash21.aspx
法国的老太太Marie-France Carlier的实验是对那些认为还原论不能够解释生物现象的人予以沉重打击。在她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力学和计算机模拟的联合团队中,他们澄清了细胞自主移动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http://www.sbmc08.de/08/flash23.aspx
Frank Julicher 的讲座是如何用物理方法研究生物问题的经典。
http://www.sbmc08.de/08/flash24.aspx
英国的Jaroslav的与数据不符的系统模型反而更有价值的观点派让人耳目一新,可惜没有录像。Manchester 的多学科生物技术中心的Hans Westerhoff关于象中医那样多靶点、多通道的药物发现的新思路就在以下的演讲中。
http://www.sbmc08.de/08/flash38.aspx
关于 Apoptosis, autophagy的讲座
Roland Eils 是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理论组的负责人。他的主要思路是,现在关于细胞Apoptosis, autophagy的实验数据已经非常多了。因此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关于细胞Apoptosis, autophagy及相关信号通道的系统模型,并由此整理出一个与实验相符合的细胞死亡的系统逻辑。由于数据量相当大,他的思路就是先建立整体模型,一边简化,一边与实验对照,最后得到一个相当清晰的关于细胞死亡的简化路线图。由此,其希望对癌症研究的进一步实验能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http://www.sbmc08.de/08/flash36.aspx
<EN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