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工程(GreenCh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enChE IF=9.1,Q1区,CiteScore=11.6

博文

[转载]超薄Ni(OH)2/钛酸盐异质结构的理性设计助力CO2光还原

已有 2593 次阅读 2022-4-7 14:59 |个人分类:精选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1. 研究背景

CO2的过度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气候问题,控制并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成为全球聚焦的研究热点。利用光催化技术捕获CO2将其转换成碳氢燃料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研究工作致力于设计开发高效CO2还原光催化剂,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目前半导体材料仍存在可见光吸收有限、光吸收系数低等问题,从根本上限制了光催化CO2还原效率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将均相染料光敏剂与合适的半导体、助催化剂结合,构建杂化的多元光催化体系可以实现广谱的太阳光吸收、更高的太阳能利用率,并且形成的串联能级结构可以将光电子靶向传输到催化活性位点,进而显著提高光催化还原CO2性能

福建师范大学杨民权教授、福州大学祝淑颖博士和宁德师范学院夏宇宙博士等人共同合作,设计开发了Ni(OH)2负载钛酸盐纳米片(Ni(OH)2/H2Ti6O13)复合催化剂,基于原位生长策略制备了催化剂,并且引入具有良好可见光吸收系数的联吡啶钌([Ru(bpy)3]Cl2)作为光敏剂,构建了高性能染料敏化光催化CO2还原体系。具有表面负电荷的超薄H2Ti6O13纳米片既是连接支架也是电子转移中心,桥接了分子染料敏化剂和有利于CO2吸附的Ni(OH)2助催化剂。在可见光激发下,光敏剂所产生的光电子通过H2Ti6O13半导体靶向转移到Ni(OH)2活性位点,从而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实现了高效光催化CO2还原过程。文章发表在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 (GreenChE),题为“Rationally designed ultrathin Ni(OH)2/titanate nanosheet heterostructure for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2. 研究亮点

1. 设计并制备了Ni(OH)2负载H2Ti6O13的二维超薄纳米片催化剂。

2. 引入的Ni(OH)2碱性位点可以有效吸附活化酸性CO2分子。

3. 表面具有负电荷的H2Ti6O13对均相光敏剂具有强吸附作用。

4.  H2Ti6O13纳米片桥接了分子染料敏化剂和Ni(OH)2助催化剂,实现了光电子从激发中心到活性位点的靶向传输。

5. 通过染料敏化Ni(OH)2/H2Ti6O13催化剂体系实现了高性能光催化还原CO2CO

 

3. 内容概述

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将Ni(OH)2纳米粒子原位组装到剥离的H2Ti6O13纳米片表面,得到Ni(OH)2/H2Ti6O13复合催化剂(图1),形貌表征证明修饰的Ni(OH)2纳米颗粒直接生长在H2Ti6O13纳米片基底上(图2)。Ni(OH)2/H2Ti6O13复合催化剂保持了纳米片的形貌,其平均厚度约为0.8-1.0 nm,具有单层纳米片超薄的特性,这有利于催化剂表面丰富活性位点的暴露以促进光催化CO2还原过程。

image001.png

1 Ni(OH)2/H2Ti6O13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image003.png

2 aH2Ti6O13和(bNi(OH)2/H2Ti6O13SEM图;Ni(OH)2/H2Ti6O13的(ciTEM、(d-fHRTEM、(ghAFM、(jTEM-mapping

XRD图谱表明Ni(OH)2/H2Ti6O13复合催化剂的晶相结构与H2Ti6O13相一致(图3a),未检测到Ni(OH)2的相关信号,这可能是由于其负载量低且高度分散引起的。UV-vis DRS分析结果表明,Ni(OH)2的引入增加了Ni(OH)2/H2Ti6O13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吸收(图3b)。此外,XPS测试表明组装在H2Ti6O13纳米片的Ni物种归属于Ni(OH)2(图3c),并且Ni(OH)2的引入并未改变H2Ti6O13纳米片的表面化学状态。

image005.png

3 Ni(OH)2/H2Ti6O13的(aXRD、(bUV-vis DRS和(cXPS

 

为了探索Ni(OH)2/H2Ti6O13复合催化剂对光敏剂的吸附能力,我们对Ni(OH)2/H2Ti6O13纳米片进行了[Ru(bpy)3]2+吸附处理,即将光敏剂和复合材料在去离子水中混合搅拌,待二者充分吸附后,用去离子水清洗Ni(OH)2/H2Ti6O13复合催化剂以去除非化学吸附的光敏剂。图4Ni(OH)2/H2Ti6O13复合材料在吸附[Ru(bpy)3]Cl2前后的FTIRUV-vis DRS光谱,可以看到在吸附处理后的图谱中均观察到了[Ru(bpy)3]Cl2的特征吸收峰,表明Ni(OH)2/H2Ti6O13复合材料无需任何化学修饰即可牢固吸附[Ru(bpy)3]2+分子,这归因于带负电的H2Ti6O13纳米片和阳离子[Ru(bpy)3]2+分子之间具有强静电吸引力。这种催化剂和[Ru(bpy)3]2+所形成的强相互作用在光诱导下可以有效促进光电子从[Ru(bpy)3]Cl2Ni(OH)2/H2Ti6O13转移,有利于光催化CO2还原反应的进行。

image007.png

4 Ni(OH)2/H2Ti6O13吸附[Ru(bpy)3]Cl2前后的(aFTIR和(bUV-vis DRS光谱

 

此外,催化剂对CO2的吸附量也是影响光催化反应活性的关键因素。如图5a所示,含有Brønsted酸位点的纯H2Ti6O13纳米片对酸性CO2分子的吸附量较低,在纳米片中引入具有Brønsted碱位点的Ni(OH)2纳米颗粒后,由于酸碱相互作用,Ni(OH)2/H2Ti6O13催化剂对酸性CO2的吸附量大幅度提升。在评估催化剂的CO2还原性能实验中,以[Ru(bpy)3]Cl2为光敏剂、H2O/MeCN/TEOA混合物作为反应介质,在可见光照射下,纯H2Ti6O13纳米片几乎只产生H2。修饰Ni(OH)2后,Ni(OH)2/H2Ti6O13系列样品都产生了CO,说明Ni(OH)2是光还原CO2的活性位点。当Ni(OH)2负载量达到1.2 wt %时(图5b),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CO产率(1801 μmol g-1 h-1),同时产生了适量的H22093 μmol g-1 h-1)。除了优异的活性外,Ni(OH)2/H2Ti6O13复合纳米片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图5c)。在波长控制实验中,[Ru(bpy)3]Cl2敏化的Ni(OH)2/H2Ti6O13体系在不同波长下产生CO的趋势基本与[Ru(bpy)3]Cl2的光吸收规律一致(图5d),这证明了[Ru(bpy)3]Cl2作为光敏剂可以有效诱导光催化还原过程。

image009.png

5 aH2Ti6O131.2 wt% Ni(OH)2/H2Ti6O13CO2吸附等温线;(bx wt% Ni(OH)2/H2Ti6O13系列样品在可见光下催化CO2还原性能测试;1.2 wt% Ni(OH)2/H2Ti6O13的(c)性能稳定性测试和(d)单波长性能控制实验

 

在探索染料敏化Ni(OH)2/H2Ti6O13CO2还原机理中,光电流响应、PLEIS的实验结果表明(图6a-c),对H2Ti6O13进行Ni(OH)2修饰,可以显着降低电子传输阻力,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提高电子-空穴对的利用效率。原位FTIR进一步研究了CO2光还原的机理(图6d),实验结果表明Ni(OH)2/H2Ti6O13在可见光照射下与吸附的光敏剂之间存在强化学相互作用,光诱导电荷从[Ru(bpy)3]Cl2转移到Ni(OH)2/H2Ti6O13,富电子的Ni(OH)2/H2Ti6O13更有利于CO2分子的活化,同时也证明了CO2-物种是CO2还原反应的主要中间体。

 

image011.png

6 染料敏化体系的(a)光电流响应、(bPL、(cEIS、(dIn situ FTIR和(e光催化还原CO2机理示意图

 

最后,本工作提出了染料敏化Ni(OH)2/H2Ti6O13纳米片可能的光催化还原CO2反应机理(图6e)。在可见光照射下,光敏剂[Ru(bpy)3]Cl2被激发,产生的光电子被快速注入到H2Ti6O13半导体中,其中一些被负载在H2Ti6O13纳米片表面的Ni(OH)2助催化剂捕获以还原CO2,而另一些电子参与了析氢反应。同时,添加剂TEOA促进了[Ru(bpy)3]3+[Ru(bpy)3]2+转化,以实现光敏剂的循环利用。在还原过程中,Ni(OH)2助催化剂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催化剂对CO2的吸附能力,还作为活性位点促进了CO2光还原过程。

4. 总结与展望

该工作通过原位生长工艺制备了Ni(OH)2负载H2Ti6O13纳米片的复合材料。具有表面负电荷的超薄H2Ti6O13纳米片可以有效吸附染料光敏剂,而修饰的Ni(OH)2作为CO2的吸附剂和光电子的收集器。在可见光激发下,[Ru(bpy)3]Cl2光敏化剂所产生的光电子通过H2Ti6O13纳米片靶向转移到Ni(OH)2活性位点上,从而促进光催化CO2还原的进行。该工作为设计开发高效染料敏化光催化CO2还原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信息

Title: Rationally designed ultrathin Ni(OH)2/titanate nanosheet heterostructure for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Authors: Wanru Liao, Suwei Lu, Weihang Chen, Shuying Zhu*, Yuzhou Xia*, Min-Quan Yang*, Shijing Liang

https://doi.org/10.1016/j.gce.2021.12.006

 

作者简介

image013.png

杨民权 教授

杨民权,博士,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维纳米功能材料的开发合成与光、电、光热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福建省闽江学者科研启动项目。近五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dvanced Materials, Small, Materials Horizon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image015.png


夏宇宙 博士

夏宇宙,博士,宁德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催化CO2转化和固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在Catalysis Today, Materials & Design,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期刊简介


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GreenChE)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2020年9月正式创刊,目前已被DOAJ和Scopus数据库收录。GreenChE以绿色化工为学科基础,聚焦"绿色",立足"工程" ,注重绿色化学、绿色化工及其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紧紧围绕低碳化、清洁化和节能化的发展要求。目前是对读者和作者双向免费的开源期刊。


竭诚欢迎各位老师同学积极投稿!


E-mail: gce@ipe.ac.cn

Tel: 86-10-82544856

Web: http://www.keaipublishing.com/gce

GreenChE一页介绍-中文简版.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64012-1332899.html

上一篇:[转载]江苏大学夏杰祥教授、朱文帅教授课题组:Au纳米粒子/超薄BiOBr纳米片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增强光催化CO2还原性能研究
下一篇:[转载]碳源协同利用高效生物合成N-乙酰氨基葡萄糖
收藏 IP: 218.247.1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