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xinb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xinbo

博文

经济漫谈(一)

已有 2656 次阅读 2021-6-8 22:18 |个人分类:经济|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经济漫谈

 

 

二零二一年的我,漫步在国科大的校园,在长城脚下,在雁栖湖畔。

——临风沐雨




 

有人说,农业革命后,人类就没有回头路了。

从此,“发展”成了唯一的道路。

通向未来的道路,从来都不止一条,我们为何走向今天,未来又要走向何方?

过去无可挽回,未来难以预测,又如何才能揭开这个谜题?

 

在无比黑暗的时代,是马克思点燃了星星之火,照亮了前行的路。

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解开谜题的方法:历史也是遵循客观规律的。

让我们探寻时代的痕迹,揭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回望来时路!

 

5000万年前,地球出现猿类;

10万年前,非洲出现智人;

从此,一群拿着石头,讲着故事的家伙,一跃踏上食物链的顶端。

走上了主宰地球,征服宇宙的“成神”之路。

 

人类第一个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

原始人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头、木棍,此时期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1万年前,发生农业革命;

至此,便有了劳动产品的剩余。

形成了定居的部落,人口开始快速增长。

 

6千年前,人类开始使用青铜器。

诞生了第二个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社会阶级开始形成,

有了少数人和多数人的矛盾。

阶级就是不平等关系的外在表现。

 

4千年前,人类开始使用铁器。

诞生了第三个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全人类最聪明一批人都集中出现在公元前200800年这一时期。

在这一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相继诞生,人类文明精神获得重大突破。

卡尔·雅斯贝尔斯称这一时期为“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华夏出版社,1989:36-80.

在这一时期,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0年前,发生工业革命。

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

人类出现了第四个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

 

99前,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自统治阶级的出现,

这是执政者第一次站到了多数人的立场,

解决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矛盾。

诞生了与阶级对抗,执政为民的新社会制度。

 

这百余年间,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上天、入地、下海,已无所不能。

人类拥有了与大自然抗衡的力量,

并逐步迈向地球的主宰,迈向星辰大海。

原始人眼中的“神”,亦不过如此。

 

时至今日,世界上并存了多种制度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但未来,又当如何?

这是本文最开始提出的疑问。

 

纵观古今,

历史人物来来去去,

社会制度更替变换,

精神文明也早已不复“轴心时代”。

唯一不变的,是物质财富,是科学技术!

物质财富增加、科学技术进步就是历史发展唯一不变的方向。

马克思将其称为“生产力”。

生产力的提升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技术的提升指明了发展的主方向。

此亦是经济增长的方向

所以,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答曰:非也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的发展问题一定还离不开人的因素。

(为什么社会的发展方向就是人类的发展方向,这个问题将在“第一章”给予解释,理解了这点,就能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层面,

“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意识层面。

这两个概念可能某些人不太熟悉,但如果说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就很清楚了。

经济基础属于社会存在的基础,

而上层建筑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

所以,唯物论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里,要解释一点哲学的概念。

“物质”与“意识”

对于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就是谁决定谁的问题),哲学家分为两个学派。

唯物论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论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本文是建立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之上,

至于为啥是唯物,在此兹不赘述(其实我也不晓得原因)。

 

那么,从哪个角度来看

“经济”似乎就是一把揭开谜题的钥匙。

 

所以,终于引出了本文的主题——经济

作者深感知识的匮乏,还不能够以宏观的视角全面的分析经济现象、经济学说。

欣慰的是,现代的经济学理论一团乱麻!

经济学家陈平评价:

“目前经济学的各个流派犹如瞎子摸象,局部看都有道理,整体看互相矛盾。”

(陈平,代谢增长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58.

 

所以,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经济最根本的问题,并从货币的发展角度来简单理解和分析一些现象,这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第一章是总论,介绍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章到第三章简单介绍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价值论、产出、经济增长、分配等等。

第四章将简单介绍市场对资源分配的作用,就是斯密讲的“看不见的手”。

第五章到第九章将简单介绍货币及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神秘的中央银行是如何调控市场经济的。

第十章将简单介绍下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内容较多,杂而不精。所以读者应当知晓的是:本篇文章并不是专业的分析和科普文章,仅仅是因为作者的一点点好奇心,误闯入了该领域,并收获了一点点的心得,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大家。

仅此而已!

如果是专业人士,对于本文的任何错误,请不吝指教!

 

另外,本文有趣在哪里?

第一:

因为作者的理工背景,所以并不太在意那些个“经济学家”形而上的概念和模型,

更想了解经济学的思想,以防止他们把我的钱骗走。

第二:

如果读者有兴趣翻看多数的经济学著作,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跟我有啥关系?

是的,经济学家并不关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会怎么样,他们研究的是社会的整体。

斯密研究“国富”,凯恩斯研究“宏观政策”,萨缪尔森致力于构建经济学大厦。

微观经济学对个人的考虑仅仅停留在经济人是理性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样的基本假设上。

那些资本主义的御用经济学家,更是绞尽脑汁,已确保所有人都在马不停蹄日的生产和消费。

反而是历史学家更关注每个个体,

如尤瓦尔·赫拉利所言:“演化观点···只考虑到生存和繁殖,而不顾个体的痛苦或幸福。”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中信出版社,2014:321.

让我们来思考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人变得更快乐和幸福了吗?

但幸福亦或痛苦是个主观感受,难以准确分析。

所以我们来分析另一个指标“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够上天、入地、下海,“能力”毫无疑问的提升了。

但这只是社会的整体能力提升了,个人的能力确是降低了。

设想一下,将一个人丢到原始森林中,阻断其与其他人的接触、联系。

我相信,即使给予他飞机、坦克、航天器、计算机、工厂、卫星等等,

给予其我们现代社会所拥有和掌握的一切技术、设备,也没法有效的使用。

因为这些技术背后都需要有各种专业的人来操作和维护,才能不断保持运行。

最终,他的生存能力肯定不如穿梭在森林中狩猎的原始人。

我们的能力只是工具能力,是紧紧依靠他人才能发挥作用的能力

这样看来,整体的秩序带来的却是个人的牺牲。

所以,是这样吗?

 

有趣的是,这个问题的解答,亦涉及前面我提到的根本问题:未来走向何方?

所以,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关于这个最初的问题,将在本文的最后,即“终章”给予讨论。

 

我在下面列了一些问题,如果读者对其不敢兴趣,那么也表明了我们彼此无缘,

可能本篇文章并不适合您。


(1)经济学研究什么?“钱”吗?都说中国很有钱,背后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身边的人都在学西方的主流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过时了吗?

(3)都说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有人说在社会主义的国家也有这种感觉?

(4)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什么感觉越来越累?工作制从8小时,到996,再到007,我们在梦想成为一条“咸鱼”的路上渐行渐远?

(5)生产的产品超过了人们的需求导致经济危机,这是所有经济学家的口吻。这合理吗?明明身为打工人的我什么都不够,什么都需要。

(6)“钱”为什么会越来越贬值?现代金融体系如此的复杂,怎样简单的理解?



此为序!




第一章 经济与经济学

 

1人类何以踏上食物链顶端?何以走向成“神”之路?

人类没有美洲豹的速度,也没有非洲狮的利齿;没有棕熊的力量,亦没有雄鹰的翅膀。

但就是这群个子不高、力量不大、跑得不快,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家伙,

怎么就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

怎么就走向了成神之路?

怎么就成了生态破坏小能手?

只因掌握了天外飞来的制胜法宝。

 

制胜法宝之“合作”

很难确切考证人类自诞生后,何时开始有了合作、有了部落,

或者确切的说,是智人,又或猿人。

但这绝对是人类的一大重要进步,

是时至今日还受益无穷的制胜法宝。

原始社会,人类自然分工,互助合作,平等互利。

农业革命后,有了剩余。

开始不断的有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流向畜牧业、手工业。

经历了三次的社会化大分工,

走向了劳动分工的时代。

合作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马克思称为“生产关系”)。

每个人逐渐走向擅长的小领域、走向专业化。

这使得我们整体获得巨大的力量。

亦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道理。

我们与自然的对抗开启了由“单挑”转向“群殴”的战略。

这也是部落和社会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大法宝——合作,分工合作。

 

但,这并不够。

狼、狮子亦是群居动物,也深谙合作之道,

他们怎么没站在动物园的外面?

制胜法宝之“使用工具”

正所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就是人会使用工具。

这使得我们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延展,摆脱了生物进化的束缚。

目之所限,得以延展——望远镜、显微镜

力之所限,得以增长——机械臂、起重机

速之所限,得以加快——汽车、飞机

而这在原始社会,仅仅是智人手中的石头、木棍。

(马克思称之为“生产资料”)

我们与大自然的对抗,现在不仅是群殴,而且手中还拿着菜刀。

掌握了“合作”+“使用工具”两件法宝的人类,

开启逆袭之路,大有问鼎江湖之势。

 

但,这还不够。

大自然总在是人类自己为是的时候大展神威。

彼此合作的人类,内部争斗不断、外部也是战争不止。

生物学称之为“种内斗争”

敌未动,己先乱,这还了得。

所以,人类还需要第三个制胜法宝“故事”

故事的内容多样,形式无穷。

山神、水神故事;

耶稣、上帝的故事;

佛陀的故事;

诸子百家的故事;

···

故事口耳相传,讲得多了,信的多了,就形成了无形的力量。

故事成为了巩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基础。

 

某一天,故事传到了统治阶级的耳中,

统治者开始通过某些故事来主导和维护社会权利结构。

从此,讲的故事变分成了两类

宗教与哲学

宗教具有明确的教条及规章制度、等级规章制度。

并逐渐演化成法律、道德以及各种规范。


起初的哲学研究的都是神学,

而神学,自认为可以解释万物,无所不能。

他们总是可以用一个未知概念来解释另一个未知的概念,

往往还能自圆其说。

但某一天,开始有人承认人类的无知,用客观的,可以检验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

他们的故事叫科学哲学,

由此,哲学开始分化为两派,神学与可证伪的科学哲学。

 

到了现代,故事已演化成了各种形态,

宗教、科学、法律、道德、政治等等。

统称为“意识形态”

需要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意识形态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想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什么某些故事流传下来了,而某些故事被时代的痕迹所掩埋。

那些讲故事的人就是在“画饼”,画的饼越大越真,追随者就越多越虔诚。

这个饼的大小是跟故事直接相关的

但这个饼的真假确是决定最后这些人会不会一直追随你的。

 


题外话:

本来我们有无数的选择,却为什么甘愿被无数的故事规则所束缚,

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物质基础,也有意识形态刻在心里的烙印。

那大概就是人类心中的荣耀。

所以,什么是中华文化?

我们知道

自己是4200年前炎、黄的子孙

我们可以

随口讲起2500年前的论语

随口吟诵1000年前的唐诗

我们有5000多年的历史

是故事得以永续继承和流传的历史

是一句岳飞便能调动起全民族抗战激情的历史

是即使被外国侵略者打的鲜血淋淋

也会一次次的重新站起来

只因其耳边响起了甲骨文的歌谣。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如果说血统和皮肤是民族的认同,那么对故事的承认、继承和发展才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此乃吾心中之文化!之中华!




就是这些扛着工具,讲着故事的一群人

走上了统治地球,迈向星辰的道路。

而经济的发展三大法宝的集大成者。

 

掌握三件法宝的人类开起了的发展。

这不仅让大自然措手不及,连人类自己都感到惊讶和担心。

(罗马俱乐部1983年发布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2经济——以不变应万变

什么是经济?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但好像并不太容易去描述它。

商场、工厂和银行,他们似乎是经济的一部分,

这是我们赚钱、花钱的场所;

老板、工人和官员似乎也是经济的一部分,

这是工作和消费的人;

除此之外,学校、家庭、政府应该也在经济范畴之内,

他们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方式。

这样看来经济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但如果考虑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会有经济现象吗?

人会与大自然交易,把钱付给他吗?

这肯定不会。

 

如果只介绍“经济”的定义,那是如此的简单,简单到并不能理解,也并不能深刻的体会。

就像是介绍“平行四边形”,

它的定义“在同一个二维平面内,由两组平行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

但如果不是学过平面几何的人,会通过定义,了解到如下的内容吗?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相互平分,内角和是360°,它还有个特殊的形状正方形,正方形又是如此的神奇···

所以,要想清楚的理解“经济”,需要深刻的理解它的性质和影响。

 

经济是左手撑起制胜法宝“合作”,右手撑起制胜法宝“工具”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

故事的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力压群雄。

你可以不信佛、可以不信道、可以不信上帝、甚至可以不信尊严与荣耀,

但你一定会相信金钱、相信经济,

而这仅仅是根植于最初的那个信念:

“只要我生产出别人需要的产品,就会找到愿意与我交换的人,就能交换到我需要的产品。”

这个故事是只要劳动,就会有收获

只要更努力的劳动,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这就是诞生一切经济现象的基础“交易”

劳动产品是交易的前提,劳动产品的交换便是交易的结束

 

一个小疑问是,我可以不相信这个故事吗?

如果不通过交易来获得物质需求,那就只能自己生产自我需要的所有物品。

显然,在我们成为真正的“神”之前,是不可能的。

抛弃了经济,就是抛弃了人类进步的三个制胜法宝。

 

当然,唯物主义者肯定不能这样草率的分析。

经济这个故事是有物质基础的,

即,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关系(或称生产关系)。

(只有人们劳动所得,并进入市场流通的才是商品,这一话题将在第二章的价值论中给予详细讨论)

这种劳动关系并不是虚拟的存在,而是包含在物质形态的商品中。

这就是经济的物质层面,也称经济基础。

总结来说,经济画的“饼”,又大又真。

由于过去劳动构建的经济基础(物质层面),决定了人们现在相信经济的故事(意识层面),从而参与到经济生产劳动中,而这又促进并形成未来的经济基础(主观能动性),如此往复运动并螺旋上升(运动、变化、发展)。

这才是决定了经济得以永续发展,历久弥新,与人类的发展相伴相生。

 

这是对经济的宏观理解,或者说哲学层面上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经济的外在表现这一角度来理解。

分工劳动是交易的前提,而交易是经济的前提。


但交易的形式和内容确是在不断变换,特别是有了货币之后,买和卖分离了。

交易或早或晚、或成或败

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商品或服务的买和卖)

有延迟、约定在未来某一天完成的交易(银行存款、贷款、股票)

有成有败的交易(股票亏损、银行倒闭等)

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和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测,构成了现代复杂的经济体系和各种经济现象。

无论是以个人、公司或者国家来说,都可以将经济行为理解为两方面,并围绕这两方面展开和衍生出各种复杂经济现象。

生产(人类的劳动,即交易的前提)、分配(消费;储存;投资未来,即约定在未来的交易)

生产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从劳动产品的角度理解:消费是实现价值的过程;分配是转化价值的过程。

现在,我们就能够更清楚的理解经济学家对经济的定义

“经济是包含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活动和关系的系统,以货币为媒介,以商品或服务为结果。”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这两种是经济学教科书上给予经济的定义,分别从两个角度给予分析,一个是经济的承载者商品的角度,一个是经济现象的角度。

 

所以,经济就是以分工劳动为前提,进入市场不断交易并衍生了多种形式、制度的总和。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的地方就有经济

 

下面,讲一个小故事,能够更好地理解。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

 

掌握了农耕方法的村民,每年的粮食收成不仅能够满足全部村民的需求,还能有剩余。

由此,开始不断有人离开农业,从事打铁、畜牧等领域。

交易开始诞生,彼此通过交换获得粮食、衣服、武器等物质需求。

这就是经济的开端。

为了简化和促进交易,村民们把金币作为通用的交易商品,即货币。

并且,村民们推选热心人A作为村长,管理和协调村里的各种事件。

村民们白天辛苦劳作,晚上在村子里相互交换商品。

就这样,村子蒸蒸日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某一天,好吃懒做的村民B发现了不干活也能收获的方法,

他将节俭下来的钱借给需要的人,并要求对方一个月后返还两倍的钱。

但最后借贷者B发现日子过得时好时坏,有些人还钱,有些人不还钱。

借贷者B找到村长A理论,而村长也只能要求那些赚了钱的村民还钱,亏了钱的村民身无分文,也只能不了了之。

但看热闹的村民C却发现了商机,他发现那些赚了钱的村民都是辛勤劳作的人,而亏了钱的村民都是比较懒惰,油嘴滑舌的人。由此,村民C开启了致富之路。

第一步,做调研。研究哪些村民靠谱,哪些不靠谱。

第二步,筹钱。对所有的村民承诺,只要把钱借给自己,一个月后必定双倍还款。

第三步,将钱借给靠谱的并且大量缺钱的村民,并要求他们一个月后三倍还款。

村民把金币不断存储在银行,银行又将金币不断借贷给了另外的村民。

有差价,就有盈利。村民C利滚利,成了富人。

这就是银行。


那让我们来看看银行家C和借贷者B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借贷者B是与借款的村民利益共同体,村民赚钱或亏钱,借贷者B也跟着赚钱或亏钱,整个村子的金币数量是不变的,相当于借贷者的金币跑到了借钱的村民兜里。

但银行家C则是风险的承担者,他已经承诺了存钱的村民百分之百会盈利,但借钱的村民则不一定会赚钱。并且村子里的金币总数量没变,但每个人都都变得更富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假设村民E从银行借来1个金币,并从村民F手里买来1金币的粮食。村民F把赚来的1个金币存入银行。这样一轮交易后,银行存有1个金币,村民F有在银行的存款是1个金币。

过了两天,村民G从银行借来1个金币,又与村民F交易,村民F把金币存入银行。

第二轮交易后,银行存有1个金币,村民F在银行的存款是2个金币。

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最终银行还是存有1个金币,但无数的村民们可能在银行存有100个金币。最终我们发现金币的总量和可支配的金币的总量并不是一致的。

这多出来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是来源于银行的信用,所以银行的借贷行为属于信贷,是以信用为基础的。

如果村民们去银行取出存款的100个金币,银行只能拿出来1个金币。

所以,银行家C最看中的就是信誉,最担心的就是大量的村民短时间来取钱(这种行为称为挤兑)。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避免把钱借贷给那些不靠谱的人,否则就会因挤兑而破产。

这时,我们突然发现,这个问题是当初银行家C的发财之道,亦是其毁灭之道。

(关于信贷的问题将在第七章给予充分的讨论)

银行的出现,促进了交易,并使得物质财富快速增长。

并出现了以村民D为首的集中生产的公司企业。

 

但某一天,银行家C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金币不够用了?

村子里的商品越来越多,但用来交易的金币数量确没变,导致其价值不断升高。

就像是拿着价值一万元一个金币去购买价值一元的米饭,又不能把金币分成一万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处关于价值的说明仿佛是按照微观经济学的供求关系来描述的,但这是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这将在第二章给予解释)

所以,银行家C心生一计:发行纸币。

而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是以银行家C的信誉做担保的,称为信用货币。

银行家C依靠纸币,又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但他的风险也增加了,原本只需要考虑的是把钱借给靠谱的人,

现在又要保证和维持纸币的信誉。

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方法就是控制纸币的发行量!

但,这确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为什么?

按与黄金数量成一定比例发行纸币就行了?

肯定不行!

(如果这么简单的话,美国当年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也就不会那么轻易的崩塌了。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与经济的增长和价值的变化有关!但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却好像都没有发现这个重要的原因。将在本文第七章:商业银行——钱生钱的游戏 中给予讨论)

所以,在出现中央银行前,银行家C每天都在战战兢兢的赚钱。

大量的印钞不仅会导致经济膨胀,而且严重还会使银行家C的信誉受损,发生挤兑行为,从而导致破产。

本来银行家C就已经如履薄冰了,

但农民企业家D还总跟着乱掺和。

 

现在来看看农企家D都在玩些什么游戏。

如何才能赚更多的钱,也是摆在其面前的重要问题。

农企家D日思夜想的妙计:开源节流

一方面要加强工人的劳动,使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却给其更少的工资。

另一方面通过向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来从村民手中聚集大量的财富。

如果仅仅是发行股票,这是个简单的问题。

股票其本质就是借贷行为,这与村民借贷者B干的是一样的事情。

农企家D与买股票的村民是命运共同体,

有钱一起赚、赔钱一起陪。

赔钱并不会影响整个村子。

但问题是它把银行家C拉近了这个游戏中。

银行家C如果把大量的财富借贷给不靠谱的农企家D,最终可能会出现巨大无比的经济泡沫,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危害整个村子的经济。

农企家D看起来似乎在热火朝天的干活,但谁知道他背地里到底在搞些什么?

经济学家称其为信息不对称。

 

事实证明,有时候银行家C不仅搞不清楚农企家D靠不靠谱,

而且有时候还联起手带搞事情,这可把村子害惨了。

这种典型的极端现象就是庞氏骗局和泡沫经济。

事实证明,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并不总是完美的。

此类事件在历史上多次重复上演:十七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十八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与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昭示着人们的疯狂的投机行为。

而此类事件在二十世纪的美国也重复上演。

正如黑格尔所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没有从历史上吸取任何教训。”

虽然言过其实,但这又何尝不是人对欲望和利益的追求在作祟。

牛市来临的时候,谁又不想捞一笔呢?

 

村长A也在为这件事操碎了心,

开始准备利用村支部的力量调节经济。

村长筹备了中央银行,以应对各种恶劣的经济现象:

疯狂的投机、经济膨胀、经济萎缩、失业、就业等等问题。

并以国家的信用替代银行信用发行货币。

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中央银行一方面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又要促使村子的经济不断稳定持续的发展。

(中央银行是如何从宏观层面调控经济的呢?这将在第九章 复杂的经济体系中给予讨论)

 

虽然有了中央银行,经济膨胀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但时常发生的经济萎缩,却迟迟没有对策。

某一年,村民H跑到了村长家,称其有良策,可保药到病除,可敢一试?

一试,果然有效,但它却加剧了经济膨胀。

而后其理论逐渐得到发展,这就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

 

而这个村子的故事还在不断的上演,

开始打通山路,不再与世隔绝,

面对外面复杂的世界

村长带领村民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好像听说还发动了战争

最后还演化成贸易战

发展了汇率、技术垄断、军事打击等等一系列手段

但我最近却梦不到村长、梦不到那个村子了

后面发生了什么也就不晓得了。

后来时长与人谈起村子的故事,我称其为,经济的小故事。

···

故事终了!

 

 

梦醒时分,现在如果我们再返回去看看经济的定义,你会发现跟看小学生的作文一样。

这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是包含三大制胜法宝的谋略。

此为经济!

 

以上所讲的是经济,经济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经济学是通过观察、总结、分析、预测经济现象、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接下来,让我们来领略经济学的风采。


3经济学——经世济民、富国安邦之道

经济学之于经济,似医生之于病人。

研究的都是复杂系统的问题。

所以,理论都没能做到尽善尽美,了如指掌。

 

如果有人的手指在外力作用下脱离了手掌,医生会怎么治疗?

首先将骨骼进行连接固定,再进行神经和血管的连接。

接下来等待就可以了,过了几个月,就会康复了。

如果有人感冒了则么办?

医生会给我们开一些感冒药,用来缓解鼻塞、高热等等症状。

一般过了一个星期左右,我们就会恢复了。

被认为最有效治疗癌症的方法——肿瘤免疫疗法,

也是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

 

所以,我们能发现,医生并没有做很多。

医生的主要作用是适当的干预和引导,并防止生命体内部的自我破坏性的应急反应,

而最主要的治疗和康复却是依靠生命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经济学亦是如此

观察、分析、总结经济现象的规律,

并适当干预和调节经济,以做到资源有效地分配,即达到国富、民富的目的(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

并保持经济的良性增长,防止恶性的投机行为。

但经济学家往往比医生更加冒险和自大。

 

值得肯定的是,经济学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他们的研究促使我们初步理解经济的各种现象和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

他们亦是国家的智囊。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精通经济之道的人物。

春秋时期管仲的富国之策;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西汉时期桑弘羊的理财之功;

皆是经世济民、富国安邦之道。

接下来让我们窥探下经济学的世界:

为了方便理解,将问题细分为以下的各个部分,而各个经济理论思想多数都是研究和解决其中的某一部分:

 

研究的对象是各个经济主体,包括个人、公司、政府。(参与交易的对象)

 

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所有人都想要钱)

人的利己性,即对欲望的无限追求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不仅强调人的利己性也有利他性。

对这个基本假设的分歧导致两种理论最终推演的社会形态是不同的。

(这部分将在终章详细讨论)

 

研究的问题是围绕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分为生产劳动和资源分配。(赚钱和花钱的问题)

对于个人来说,生产劳动就是工作,赚来的钱用来消费或储存或投资,称为资源的分配。

对于公司来说,生产劳动就是利用机器设备与工人的劳动生产产品,

将利润用来消费、扩大再生产或投资其他项目等都是对资源的分配问题。

对于政府来说,可以通过财政政策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其最为关心的是调控和干预国家整体内、外部的经济。

 

最终期待的目标,就是国家富强民主,人民幸福安康。

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化再生。

 

对整体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描述,应该就很好理解了。

萨缪尔森的表述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6

 

那么,主要的经济学理论都有哪些,分别研究和解决以上的哪个部分呢?

(在这一章将主要介绍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开端,也因此被称为是经济学之父。

斯密提出的第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劳动价值论”

说明了劳动是产生价值的源泉。

斯密提出的第二个重要理论就是“看不见的手”

斯密发现,在市场中个人的利己性行为促使社会总利益增加。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倡导小政府、大市场。认为市场能够自我调节,从而自动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标。

斯密的第三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劳动分工理论,其实也可以说他发现了分工能够使效率提升的特点,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人类的第一个制胜法宝。

分工理论在其基础上发现了分工的规律,即“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亚当·斯密,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

马尔萨斯进一步指出人口增长手自然规模的限制。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2

 

这三个重要的理论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是交易背后的规则,是经济学大厦的基础。

此理论在后面被李嘉图与马克思完善和发展。

分工理论则是说明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政府对经济的唯一促进作用就是少干预,少影响。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是强有力的支撑了斯密的观点。

达到国富的目标就是等着就可以了,政府基本啥也不需要干,维持秩序就好了。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5

 

而后的经济学家都是在斯密理论基础上完善和发展,

但随着马歇尔的出现,诞生了新的经济学体系。

马歇尔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供需关系,发展了一般均衡价值论。

提出一般均衡和市场完全竞争两种假设,

并建立起新的理论体系,发表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

而后的经济理论基本都是建立在供需关系的理论框架之上。

与此同时,以庞巴维克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和发展了另外一种基本理论

“效用效用论”,引起了巨大的经济学变革。

称为“边际革命”

经济学家开始将数学引入到理论当中,变得看起来像是科学。

 

并且庞巴维克在其著作《资本实证论》(1889)中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这个理论虽未被微观经济学所引入,但却是与一般均衡就价值论意义相同,都属于主观价值论。

此后的经济学家,

利用马歇尔和庞巴维克的“供求关系”“边际效用”等为基本定律,

以包含斯密与马歇尔的基本假设为前提,

研究个人及公司的各种经济行为,

诞生了以生产、分配、成本等等为研究课题的理论,并由此整合成了现代的微观经济学。

但理论符合实际吗?又或只是空中楼阁?

 

现实社会中,

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的时常发生,并长时间持续,失业则更是无处不在。

而微观经济学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因为,根据他们的假设,市场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并不会出现长期失灵的现象。

由此,微观经济学陷入了理论困境。

从斯密开始倡导的的自由经济思想开始动摇。

特别是以下两个理论的问世: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张伯伦发表《垄断竞争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发表《不完全竞争理论》

说明市场的机制也会失灵,而且市场并不像马歇尔描述的完全竞争。

宣誓着经济学的极大危机。

 

资本主义积极寻找济世良方,以解决政治和经济的空前危机。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通论》(1936),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内在并不稳定,但市场最终能够恢复均衡,

只是要经历特别长的周期,并造成极大的影响。

当然,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凯恩斯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研究国家宏观层面的供需关系,

提出有效需求决定收入水平、就业水平的见解。

建立了就业、利息、货币的理论

现代称其为宏观经济学。

并建议国家采取宏观的经济政策来调节市场,促使其恢复均衡。

讲了这么多,好像并不太容易理解,凯恩斯到底做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凯恩斯给政府开的灵丹妙药。

凯恩斯想解决的是经济低迷、大量人员失业的问题。

凯恩斯发现萧条的根本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

没有需求,政府可以创造需求

政府举债投资项目,工人就有了工作

工人赚到了钱,就会拿去消费

吃喝住行一系列的消费使得各行各业都赚到钱。

这样下来,失业、萧条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这就是凯恩斯的灵丹妙药。

2008年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投入四万亿进行基础建设,

有效地降低了影响。扩大内需的政策也是取自凯恩斯的理论。

 

但这却带来了新的问题,

经济膨胀,并导致货币贬值。

现在看来,宏观经济学好像也遇到了难题。

凯恩斯的理论也开始会怀疑。

而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凯恩斯之后,萨缪尔森的出现又将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一次大整合。

其撰写的《经济学》(1948)将现代的微观、宏观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

并引入数学工具,构建了更为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至此,简单介绍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现在我们来简单的总结下,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一方面解释了财富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劝解政府不需要干预市场,市场会自动调节,就能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

大萧条促使了新的经济学理论诞生,一方面从宏观层面解释了国家总体财富受什么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强调了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所以建议政府通过扩大需求来调节经济。

但这又引来了经济膨胀的新问题。

 

还有很多的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与其类似。

其理论的根基往往都不牢固,基本的假设常常不符合实际现象,理论脱离的实践,往往理论还自相矛盾。

凯恩斯的政策也时常失灵,

每到市场出现一个个背离理论的情况,经济学家们便忙着亡羊补牢。

更有趣的是,他们还会利用主观的心理因素来解释某些现象。

比如“效用”,“预期”等等,

这使得经济学的理论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其理论的根基是建立在效用价值论基础上,是主观价值论。

是唯心论的思想。

就像是我们无法证明“世界上有神”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但西方的经济学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的,比如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等。

(将在第二章讨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关系)

 

 

 此为总!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56755-1290338.html


下一篇:师生情
收藏 IP: 111.199.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