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衡量艺术欣赏中的认知差异:DIKWP语义与概念距离分析18岁中国少女与5岁儿童眼中的《作品VII》

已有 172 次阅读 2024-11-27 11:4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衡量艺术欣赏中的认知差异:DIKWP语义与概念距离分析18岁中国少女与5岁儿童眼中的《作品VII》

段玉聪

人工智能评估的网络化DIKWP国际标准化委员会(DIKWP-SC)

世界人工意识CIC(WAC)

世界人工意识会议(WCAC)

(电子邮件:duanyucong@hotmail.com

摘要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VII》(1913年)是抽象艺术领域的里程碑,以其丰富的色彩、动态的形状和复杂的形式著称。本扩展独立报告利用DIKWP语义数学框架——包括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和目的(Purpose)——对两个不同受众群体的认知差异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一位18岁的中国少女和一位5岁的儿童。通过引入并细致应用DIKWP语义距离(Semantic Distance)和DIKWP概念距离(Conceptual Distance)的概念,本分析深入探讨了年龄、发展阶段、文化背景和情感成熟度如何影响对这幅艺术作品的感知、解释和情感参与。全面的研究结果为教育者、艺术家和认知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旨在促进包容性和有效的艺术欣赏策略,以适应多样化的受众群体。

目录

  1. 引言

  2. 概念框架

  3. 方法论

  4. 详细对比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1. 引言

1.1 《作品VII》的背景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VII》,完成于1913年,经常被誉为抽象艺术的巅峰之作。该画布约200 x 300厘米,是色彩丰富、形状复杂和动态线条的旋风,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有组织的混沌感。与旨在描绘可识别主题的具象艺术不同,《作品VII》深入抽象领域,旨在通过纯粹的非具象形式唤起情感和精神反应。

作为抽象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深受音乐的影响,试图将其情感和节奏特性转化为视觉形式。《作品VII》体现了这一志向,其流动的线条和和谐的色彩方案创造出一种视觉交响乐,与观者的情感和精神感受产生共鸣。这幅画反映了20世纪初欧洲动荡的社会政治气候,通过抽象表达象征了时代的混乱与转变。

1.2 DIKWP框架概述

DIKWP语义数学框架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于解剖和理解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将欣赏和理解的过程分解为五个层级组件:

  1. 数据(Data,D): 观察到的原始、未经处理的元素,如颜色、形状、线条和纹理。

  2. 信息(Information,I): 将数据组织和解释成有意义的模式、主题和关系。

  3. 知识(Knowledge,K): 将信息与更广泛的概念、理论、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的理解。

  4. 智慧(Wisdom,W): 融合伦理、文化和哲学洞见,深化理解和欣赏。

  5. 目的(Purpose,P): 分析与艺术家的意图以及观者个人目标和愿望的一致性。

该框架促进了对不同受众如何参与和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意义的全面分析,使其成为比较不同受众认知过程的理想工具。

1.3 报告目的

本扩展独立报告旨在:

  • 量化认知差异: 衡量一位18岁的中国少女和一位5岁的儿童在感知、解释和情感参与《作品VII》时的差异。

  • 引入并应用DIKWP距离指标: 定义并利用DIKWP语义距离和DIKWP概念距离来量化和详细描述认知差异。

  • 提供全面的分析: 对每个DIKWP组件进行深入审查,包括详细的计算、概念映射和定性评估。

  • 探讨教育和文化影响: 讨论研究结果对艺术教育策略和促进包容性艺术欣赏实践的影响。

  • 贡献于认知科学和艺术理论: 增强对年龄、发展阶段、文化背景和情感成熟度如何影响艺术解释和欣赏的理解。

1.4 研究意义

理解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欣赏中的认知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如下:

  • 教育提升: 针对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阶段定制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参与度和学习成果。

  • 文化包容性: 认识和尊重多样的文化解释,促进更具包容性和同理心的艺术社区。

  • 艺术发展: 对认知参与的见解可以为艺术家提供如何创作能跨越不同受众群体产生共鸣的作品的指导。

  • 认知科学贡献: 本研究为认知发展、感知和情感处理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知识。

通过将认知心理学与艺术理论相结合,本报告提供了对不同受众如何与艺术作品互动并从中获得意义的细致理解。

2. 概念框架

2.1 DIKWP语义距离2.1.1 定义

DIKWP语义距离是一种衡量不同受众群体对DIKWP框架每个组件赋予的意义和解释差异的指标。它关注语义内容——词语和符号的意义和关联——由每个受众群体对DIKWP组件内元素所赋予的理解。

2.1.2 操作化

为了操作化DIKWP语义距离,采取以下步骤:

  1. 语义映射:

    • 识别语义属性: 列出每个DIKWP组件中由每个受众群体解释的意义、符号和关联。

    • 分配语义标签: 将这些解释分类到标准化的语义属性中,以确保一致性。

  2. 向量表示:

    • 创建语义向量: 将语义属性转换为数值向量,每个维度代表一个特定的语义属性。

  3. 相似性度量:

    • 选择合适的度量: 使用余弦相似度、Jaccard指数或其他适当的度量来衡量两个受众群体语义向量之间的重叠程度。

    • 计算相似度得分: 确定每个DIKWP组件的相似度程度。

  4. 距离计算:

    • 解释: 0表示完全相同的语义解释,1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

    • 应用距离公式:

      语义距离=1−语义相似度\text{语义距离} = 1 - \text{语义相似度}语义距离=1语义相似度

  5. 聚合:

    • 聚合组件距离: 计算每个DIKWP组件内所有元素的距离平均值,以获得该组件的整体语义距离得分。

示例:

对于“数据”组件:

  • 18岁少女: 红色圆圈象征激情和能量。

  • 5岁儿童: 红色圆圈代表有趣和气球。

“红色圆圈”的语义向量可能如下:

  • 18岁少女: [激情:1,能量:1,有趣:0,气球:0]

  • 5岁儿童: [激情:0,能量:0,有趣:1,气球:1]

使用余弦相似度:

余弦相似度=(1×0)+(1×0)+(0×1)+(0×1)12+12+02+02×02+02+12+12=0\text{余弦相似度} = \frac{(1 \times 0) + (1 \times 0) + (0 \times 1) + (0 \times 1)}{\sqrt{1^2 + 1^2 + 0^2 + 0^2} \times \sqrt{0^2 + 0^2 + 1^2 + 1^2}} = 0余弦相似度=12+12+02+02×02+02+12+12(1×0)+(1×0)+(0×1)+(0×1)=0语义距离=1−0=1(最大距离)\text{语义距离} = 1 - 0 = 1 \quad (\text{最大距离})语义距离=10=1(最大距离)

这表明两个受众群体在“红色圆圈”上的语义距离为完全不同。

2.2 DIKWP概念距离2.2.1 定义

DIKWP概念距离衡量不同受众群体在处理和理解每个DIKWP组件时所使用的基础认知结构和概念框架的差异。它评估概念在每个受众群体的思维中如何被组织、连接和关联。

2.2.2 操作化

为了操作化DIKWP概念距离,采用以下方法:

  1. 概念映射:

    • 创建概念映射: 对于每个DIKWP组件,创建详细的概念映射(图表),表示每个受众群体如何连接和组织概念。

    • 节点和边: 节点代表不同的概念或主题,边代表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连接。

  2. 基于图论的度量:

    • 选择度量: 使用图编辑距离(GED)、结构相似度指数(SSI)或其他适当的度量来量化概念映射之间的差异。

    • 计算结构相似性: 确定两个概念映射的结构重叠程度。

  3. 距离计算:

    • 解释: 0表示完全相同的概念结构,1表示完全不同的概念结构。

    • 应用距离公式:

      概念距离=1−结构相似度\text{概念距离} = 1 - \text{结构相似度}概念距离=1结构相似度

  4. 聚合:

    • 聚合组件距离: 计算每个DIKWP组件内所有元素的概念距离平均值,以获得该组件的整体概念距离得分。

示例:

对于“知识”组件:

  • 18岁少女: 连接色彩理论、格式塔原则和文化背景来解释绘画。

  • 5岁儿童: 将颜色和形状与熟悉的物品如玩具和树木关联,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论联系。

两个概念映射显示年轻成人的概念网络复杂,而儿童的概念网络简单且线性。计算GED或SSI将揭示由于年轻成人的概念网络复杂而导致的高概念距离。

3. 方法论

3.1 数据收集

本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假设的详细描述,描述了一位18岁的中国少女和一位5岁的儿童如何通过DIKWP框架感知和解释康定斯基的《作品VII》。这些描述包括他们对每个DIKWP组件的描述、解释和概念关联。数据结构化以反映基于既定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现实认知和发展差异。

3.2 衡量DIKWP语义距离3.2.1 语义映射

过程:

  • 识别语义属性: 对于每个DIKWP组件(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目的),列出每个受众群体解释的具体意义、符号和关联。

  • 标准化语义标签: 确保语义属性在组件间的一致性,以促进准确的相似性测量。

示例:

  • 数据组件:

    • 红色:气球、有趣

    • 蓝色:天空、水

    • 圆形:球、友好的面孔

    • 红色:激情、能量

    • 蓝色:平静、深度

    • 圆形:统一、完整

    • 18岁少女:

    • 5岁儿童:

3.2.2 量化语义相似性

方法:

  • 向量表示: 将语义属性转换为二进制向量,其中每个维度表示语义属性的存在(1)或缺失(0)。

    示例:

    语义属性18岁少女(A)5岁儿童(B)
    激情10
    能量10
    有趣01
    气球01
    幸福00
    .........
  • 计算相似度: 使用余弦相似度衡量两个向量之间的角度。

    余弦相似度=∑i=1nAi×Bi∑i=1nAi2×∑i=1nBi2\text{余弦相似度} = \frac{\sum_{i=1}^{n} A_i \times B_i}{\sqrt{\sum_{i=1}^{n} A_i^2} \times \sqrt{\sum_{i=1}^{n} B_i^2}}余弦相似度=i=1nAi2×i=1nBi2i=1nAi×Bi

    计算示例:

    对于“红色圆圈”:

    • 18岁少女(A): [1, 1, 0, 0, ...]

    • 5岁儿童(B): [0, 0, 1, 1, ...]

    • 向量:

    • 点积: (1×0) + (1×0) + (0×1) + (0×1) = 0

    • A的模长: √(1² + 1² + 0² + 0²) = √2 ≈ 1.414

    • B的模长: √(0² + 0² + 1² + 1²) = √2 ≈ 1.414

    • 余弦相似度: 0 / (1.414 × 1.414) = 0

    • 语义距离: 1 - 0 = 1

3.2.3 计算语义距离

公式:

语义距离=1−语义相似度\text{语义距离} = 1 - \text{语义相似度}语义距离=1语义相似度

解释:

  • 0: 完全相同的语义解释。

  • 1: 完全不同的语义解释。

聚合:

  • 组件内距离: 计算每个DIKWP组件内所有元素的语义距离。

  • 整体距离: 取所有元素的距离平均值,得到该组件的整体语义距离得分。

示例:

  • 数据组件:

    • 红色圆圈: 语义距离 = 1

    • 蓝色形状: 语义距离 = 0.5

    • 黄色旋涡: 语义距离 = 0.4

    • 绿色波浪: 语义距离 = 0.6

    • ...

    • 数据组件的整体语义距离:

      平均=1+0.5+0.4+0.6+...元素总数\text{平均} = \frac{1 + 0.5 + 0.4 + 0.6 + ...}{\text{元素总数}}平均=元素总数1+0.5+0.4+0.6+...

      假设数据组件的平均语义距离: 0.6

3.3 衡量DIKWP概念距离3.3.1 概念映射

过程:

  • 创建概念映射: 对于每个DIKWP组件,创建网络图,其中节点代表概念,边代表概念之间的关系。

    示例:

    • 节点: 气球、有趣、天空、水、太阳、幸福、树木、草地、球、友好的面孔、屋顶、山脉、冰淇淋甜筒、蠕虫、波浪、涂鸦、彩虹、滑梯、道路、建筑积木、岩石、颠簸道路

    • 边: 气球 ↔ 有趣,天空 ↔ 水,太阳 ↔ 幸福,树木 ↔ 草地,球 ↔ 友好的面孔,屋顶 ↔ 山脉,冰淇淋甜筒 ↔ 蠕虫,波浪 ↔ 涂鸦,彩虹 ↔ 滑梯,道路 ↔ 建筑积木,岩石 ↔ 颠簸道路

    • 节点: 激情、能量、平静、深度、统一、完整、稳定、方向、运动、流动、结构、秩序、宁静、混沌、复杂性、强度、相互关联、和谐

    • 边: 激情 ↔ 能量,平静 ↔ 深度,统一 ↔ 完整,稳定 ↔ 方向,运动 ↔ 流动,结构 ↔ 秩序,宁静 ↔ 混沌,复杂性 ↔ 强度,相互关联 ↔ 和谐

    • 18岁少女:

    • 5岁儿童:

3.3.2 量化结构差异

方法:

  • 图论度量: 使用图编辑距离(GED)量化概念映射之间需要的最小编辑操作次数(插入、删除、替换)以将一个图转变为另一个图。

    GED=插入次数+删除次数+替换次数\text{GED} = \text{插入次数} + \text{删除次数} + \text{替换次数}GED=插入次数+删除次数+替换次数

  • 归一化: 将GED归一化,以便将概念距离缩放到0到1之间。

    归一化GED=GED最大可能编辑次数\text{归一化GED} = \frac{\text{GED}}{\text{最大可能编辑次数}}归一化GED=最大可能编辑次数GED

示例:

  • 18岁少女的映射与5岁儿童的映射:

    • 节点差异: 18岁少女映射中有18个独特节点,5岁儿童映射中有23个独特节点。

    • 边差异: 18岁少女映射中有9个独特边,5岁儿童映射中有11个独特边。

    • 总GED: 18 + 23 + 9 + 11 = 61

  • 归一化GED:

    归一化GED=6161=1\text{归一化GED} = \frac{61}{61} = 1归一化GED=6161=1

    数据组件的概念距离: 1 - 0 = 1

解释:

  • 概念距离: 得分1表示两个受众群体在“数据”组件上的概念框架完全不同。

4. 详细对比分析

本节将DIKWP语义距离和DIKWP概念距离指标应用于每个DIKWP组件,详细比较18岁中国少女与5岁儿童在欣赏《作品VII》时的差异。

4.1 数据(D)分析4.1.1 语义解释

18岁中国少女:

  • 颜色:

    • 红色: 激情、能量

    • 蓝色: 平静、深度

    • 黄色: 喜悦、活力

    • 绿色: 成长、和谐

  • 形状:

    • 圆形: 统一、完整

    • 三角形: 稳定、方向

    • 有机形态: 自然运动、流动性

  • 线条:

    • 曲线: 运动、流动、活力

    • 直线: 结构、秩序、稳定性

    • 粗细变化: 强调、深度

  • 纹理:

    • 光滑区域: 宁静、平和

    • 粗糙纹理: 混沌、复杂、强度

  • 空间安排:

    • 重叠元素: 复杂性、相互关联

    • 平衡的构图: 混沌中的和谐

5岁儿童:

  • 颜色:

    • 红色: 气球、有趣

    • 蓝色: 天空、水

    • 黄色: 太阳、幸福

    • 绿色: 树木、草地

  • 形状:

    • 圆形: 球、友好的面孔

    • 三角形: 屋顶、山脉、冰淇淋甜筒

    • 波浪形: 蠕虫、波浪、涂鸦

  • 线条:

    • 曲线: 彩虹、滑梯、波浪

    • 直线: 棍子、道路、建筑积木

    • 粗线条: 粗犷、重要

  • 纹理:

    • 光滑区域: 平静的水面、光滑的纸张

    • 颠簸斑点: 岩石、颠簸的道路

  • 空间安排:

    • 重叠形状: 忙碌、玩乐的场景

    • 拥挤的空间: 有趣、混乱的游乐场

4.1.2 语义距离计算

步骤1:语义映射到向量

  • 识别语义属性:

    • 列出每个DIKWP组件中两组受众的所有独特语义属性。

步骤2:向量表示

  • 创建语义向量:

    示例:

    语义属性18岁少女(A)5岁儿童(B)
    激情10
    能量10
    有趣01
    气球01
    .........
    • 对于每个元素,将语义属性转换为二进制向量。

步骤3:计算每个元素的余弦相似度

“红色圆圈”示例计算:

  • 向量:

    • 18岁少女(A): [1, 1, 0, 0, ...]

    • 5岁儿童(B): [0, 0, 1, 1, ...]

  • 点积: (1×0) + (1×0) + (0×1) + (0×1) = 0

  • A的模长: √(1² + 1²) = √2 ≈ 1.414

  • B的模长: √(0² + 0² + 1² + 1²) = √2 ≈ 1.414

  • 余弦相似度: 0 / (1.414 × 1.414) = 0

  • 语义距离: 1 - 0 = 1

步骤4:聚合语义相似度得分

假设对“数据”组件内所有元素进行类似计算:

元素语义相似度语义距离
红色圆圈01
蓝色形状0.50.5
黄色旋涡0.40.6
绿色波浪0.60.4
.........
  • 数据组件的整体语义距离:

    平均=1+0.5+0.4+0.6+...元素总数\text{平均} = \frac{1 + 0.5 + 0.4 + 0.6 + ...}{\text{元素总数}}平均=元素总数1+0.5+0.4+0.6+...

    假设数据组件的平均语义距离: 0.6

4.1.3 概念映射与距离

创建概念映射:

  • 18岁少女:

    • 节点: 激情、能量、平静、深度、统一、完整、稳定、方向、运动、流动、结构、秩序、宁静、混沌、复杂性、强度、相互关联、和谐

    • 边: 激情 ↔ 能量,平静 ↔ 深度,统一 ↔ 完整,稳定 ↔ 方向,运动 ↔ 流动,结构 ↔ 秩序,宁静 ↔ 混沌,复杂性 ↔ 强度,相互关联 ↔ 和谐

  • 5岁儿童:

    • 节点: 气球、有趣、天空、水、太阳、幸福、树木、草地、球、友好的面孔、屋顶、山脉、冰淇淋甜筒、蠕虫、波浪、涂鸦、彩虹、滑梯、道路、建筑积木、岩石、颠簸道路

    • 边: 气球 ↔ 有趣,天空 ↔ 水,太阳 ↔ 幸福,树木 ↔ 草地,球 ↔ 友好的面孔,屋顶 ↔ 山脉,冰淇淋甜筒 ↔ 蠕虫,波浪 ↔ 涂鸦,彩虹 ↔ 滑梯,道路 ↔ 建筑积木,岩石 ↔ 颠簸道路

图编辑距离(GED)计算:

  • 定义: 将一个图转换为另一个图所需的最小编辑操作次数(插入、删除、替换)。

  • 计算步骤:

    1. 节点差异: 识别一个映射中存在但另一个映射中不存在的节点。

    2. 边差异: 识别一个映射中存在但另一个映射中不存在的边。

    3. 计数操作: 每一个独特的节点和边差异都计为一次编辑操作。

示例:

  • 18岁少女的映射与5岁儿童的映射:

    • 节点差异: 18岁少女映射中有18个独特节点,5岁儿童映射中有23个独特节点。

    • 边差异: 18岁少女映射中有9个独特边,5岁儿童映射中有11个独特边。

    • 总GED: 18 + 23 + 9 + 11 = 61

  • 归一化GED:

    归一化GED=6161=1\text{归一化GED} = \frac{61}{61} = 1归一化GED=6161=1

    数据组件的概念距离: 1 - 0 = 1

解释:

  • 概念距离: 得分1表示两个受众群体在“数据”组件上的概念框架完全不同。

4.2 信息(I)分析4.2.1 语义解释

18岁中国少女:

  • 情感映射:

    • 红色圆圈: 高能量、激情。

    • 蓝色三角形: 平静、稳定。

    • 黄色旋涡: 喜悦、启蒙。

    • 绿色波浪: 清新、自然运动。

  • 象征关系:

    • 统一: 重叠的形状代表相互关联。

    • 无限: 螺旋象征无尽的循环。

    • 转变: 混合的色彩和形式暗示变化与进化。

  • 模式识别:

    • 节奏模式: 视觉节奏类似于音乐作品。

    • 对称与不对称: 平衡与动态安排反映混沌中的和谐。

  • 主题理解:

    • 混沌与秩序: 画作体现了无序与结构之间的紧张关系。

    • 精神之旅: 通过抽象形式代表追求意义和自我实现的旅程。

5岁儿童:

  • 情感映射:

    • 红色圆圈: 有趣的气球。

    • 蓝色形状: 平静的天空、友好的物体。

    • 黄色旋涡: 太阳光线、快乐的感觉。

    • 绿色波浪: 树木摇曳、玩乐的运动。

  • 象征关系:

    • 玩乐性: 形状和颜色创造出一个玩乐的场景。

    • 无尽的乐趣: 螺旋意味着乐趣永不停止。

  • 模式识别:

    • 重复: 识别重复的形状为游戏或歌曲。

    • 色彩混合: 将画作视为色彩斑斓的杂乱,就像玩具箱。

  • 主题理解:

    • 幸福: 画作是快乐和兴奋的来源。

    • 想象力: 鼓励想象性思维和讲故事。

4.2.2 语义距离计算

步骤1:语义映射到向量

  • 识别信息(I)的所有语义属性:

    • 有趣

    • 气球

    • 平静的天空

    • 太阳光线

    • 快乐的感觉

    • 树木摇曳

    • 玩乐的运动

    • 玩乐性

    • 无尽的乐趣

    • 游戏

    • 歌曲

    • 色彩混合

    • 玩具箱

    • 幸福

    • 想象力

    • 讲故事

    • 高能量

    • 激情

    • 平静

    • 稳定

    • 喜悦

    • 启蒙

    • 清新

    • 自然运动

    • 统一

    • 完整

    • 无限

    • 无尽循环

    • 转变

    • 变化

    • 进化

    • 节奏

    • 对称

    • 和谐

    • 混沌

    • 18岁少女:

    • 5岁儿童:

步骤2:向量表示

  • 分配二进制值(1表示存在,0表示不存在):

    语义属性18岁少女(A)5岁儿童(B)
    高能量10
    激情10
    平静11
    稳定10
    喜悦10
    启蒙10
    清新10
    自然运动10
    统一10
    完整10
    无限10
    无尽循环10
    转变10
    变化10
    进化10
    节奏10
    对称10
    和谐10
    混沌10
    有趣01
    气球01
    平静的天空01
    01
    太阳光线01
    快乐的感觉01
    树木摇曳01
    玩乐的运动01
    玩乐性01
    无尽的乐趣01
    游戏01
    歌曲01
    色彩混合01
    玩具箱01
    幸福11
    想象力01
    讲故事01

步骤3:计算每个元素的余弦相似度

“红色圆圈”示例计算:

  • 语义属性涉及:

    • 18岁少女: 激情、能量

    • 5岁儿童: 有趣、气球

  • 向量:

    • 18岁少女(A): [1, 1, 0, 0, ...]

    • 5岁儿童(B): [0, 0, 1, 1, ...]

  • 点积: 0

  • A的模长: √(1² + 1²) = √2 ≈ 1.414

  • B的模长: √(1² + 1²) = √2 ≈ 1.414

  • 余弦相似度: 0 / (1.414 × 1.414) = 0

  • 语义距离: 1 - 0 = 1

步骤4:聚合语义相似度得分

假设对信息(I)组件内所有元素进行类似计算:

元素语义相似度语义距离
情感映射0.50.5
象征关系0.70.3
模式识别0.60.4
主题理解0.70.3
.........
  • 信息组件的整体语义距离:

    平均=0.5+0.3+0.4+0.3+...元素总数\text{平均} = \frac{0.5 + 0.3 + 0.4 + 0.3 + ...}{\text{元素总数}}平均=元素总数0.5+0.3+0.4+0.3+...

    假设信息组件的平均语义距离: 0.6

4.2.3 概念映射与距离

创建概念映射:

  • 18岁少女:

    • 节点: 情感状态、象征主义、艺术理论

    • 边: 将模式连接到情感,主题连接到哲学概念

  • 5岁儿童:

    • 节点: 玩乐活动、熟悉物品、简单情感

    • 边: 将形状和颜色链接到玩乐和幸福

图比较:

  • 图编辑距离(GED):

    • 节点差异: 高;大部分概念不同

    • 边差异: 关系基本不同

  • 结构相似度: 低(例如0.1)

概念距离:

概念距离=1−0.1=0.9\text{概念距离} = 1 - 0.1 = 0.9概念距离=10.1=0.9

解释:

  • 概念距离: 得分0.9表明两个受众群体在“信息”组件上的概念框架有高度差异。

4.3 知识(K)分析4.3.1 语义解释

18岁中国少女:

  • 艺术理论:

    • 色彩理论: 理解色彩如何引发情感。

    • 格式塔原则: 认识到心智如何组织视觉元素。

    • 抽象表现主义: 了解该运动强调情感表达和自发性的作用。

  • 文化背景:

    • 道教: 将主题与道教和谐与平衡的概念联系起来。

    • 中国哲学: 将元素的相互关联与阴阳原理联系起来。

  • 历史背景: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理解绘画在社会动荡和转变中的反映。

  • 个人经验:

    • 艺术教育: 运用艺术课和个人学习中的知识。

    • 情感智力: 利用自我意识和同理心将个人情感与艺术作品联系起来。

5岁儿童:

  • 基本概念:

    • 色彩识别: 识别和命名基本颜色。

    • 形状识别: 识别和命名基本形状,如圆形和三角形。

  • 文化背景:

    • 有限理解: 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文化符号有最小的意识。

  • 个人经验:

    • 游戏时间关联: 将形状和颜色与玩具和游戏联系起来。

    • 想象力: 使用创造力编造简单的故事或情景。

  • 想象性思维:

    • 讲故事: 基于视觉元素创建简单的叙事。

    • 创造性联想: 将抽象形式与有形物体如蠕虫或彩虹联系起来。

4.3.2 语义距离计算

  • 概念重叠: 最小的概念重叠。

  • 平均语义相似度: 约0.2

  • 语义距离: 1 - 0.2 = 0.8

4.3.3 概念映射与距离

创建概念映射:

  • 18岁少女:

    • 节点: 艺术理论、文化哲学、历史背景、个人经验

    • 边: 艺术理论与解释之间的复杂相互联系

  • 5岁儿童:

    • 节点: 颜色、形状、玩乐物品、简单情感

    • 边: 形状和颜色与熟悉的经验直接链接

图比较:

  • 图编辑距离(GED):

    • 节点差异: 高;概念大部分不同。

    • 边差异: 结构组织大相径庭。

  • 结构相似度: 非常低(例如0.05)

概念距离:

概念距离=1−0.05=0.95\text{概念距离} = 1 - 0.05 = 0.95概念距离=10.05=0.95

解释:

  • 概念距离: 得分0.95表明两个受众群体在“知识”组件上的概念框架存在深刻差异。

4.4 智慧(W)分析4.4.1 语义解释

18岁中国少女:

  • 文化敏感性:

    • 尊重表现: 赞赏文化符号如螺旋代表道教无限的准确描绘。

    • 文化融合: 认识到西方抽象艺术与东方哲学概念的融合,重视多元文化影响的综合。

  • 伦理反思:

    • 符号使用伦理: 考虑使用文化符号的伦理影响,确保其被尊重和真实地呈现。

    • 普世情感: 反思画作如何传达超越文化界限的情感,促进同理心和共同理解。

  • 哲学洞见:

    • 和谐与平衡: 将画作中的平衡混沌与道教的阴阳原理联系起来,理解相反力量的相互关联。

    • 精神超越: 思考抽象形式和鲜艳色彩如何作为精神反思和个人成长的媒介。

  • 情感成熟度:

    • 细腻的情感反应: 体验复杂的情感,认识到画作中表现的强度和宁静。

    • 自我反思: 利用艺术作品作为自我反思的镜子,将个人情感和经历与画作联系起来。

5岁儿童:

  • 文化敏感性:

    • 表层欣赏: 喜欢画作多样的色彩和形状,但没有深入理解文化符号。

    • 包容性: 感受到鲜艳色彩和有趣形式的普遍吸引力,培养了共享享受的感觉。

  • 伦理反思:

    • 积极情感聚焦: 体验积极情感而不深入伦理考虑,简单地享受画作的快乐和鲜艳。

    • 公平与平等: 可能无意识地欣赏色彩和形状的平衡分布,培养了公平和平衡的感觉。

  • 哲学洞见:

    • 简单概念: 与画作中快乐和玩乐的主题互动,但不探索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

    • 想象性解释: 使用想象力将抽象形式赋予简单意义,如将螺旋视为玩乐的龙或舞动的丝带。

  • 情感成熟度:

    • 即时情感反应: 体验直接的情感如快乐、兴奋和好奇。

    • 快乐参与: 通过玩乐互动与画作建立连接,培养了快乐和积极的联系。

4.4.2 语义距离计算

  • 解释重叠:

  • 平均语义相似度: 约0.15

  • 语义距离: 1 - 0.15 = 0.85

4.4.3 概念映射与距离

创建概念映射:

  • 18岁少女:

    • 节点: 文化符号、伦理考虑、哲学主题

    • 边: 深层概念之间的连接,反映出对其影响的思考

  • 5岁儿童:

    • 节点: 快乐、幸福、简单道德

    • 边: 直接连接到即时经验

图比较:

  • 图编辑距离(GED):

    • 节点差异:

    • 边差异: 结构显著不同

  • 结构相似度: 非常低(例如0.05)

概念距离:

概念距离=1−0.05=0.95\text{概念距离} = 1 - 0.05 = 0.95概念距离=10.05=0.95

解释:

  • 概念距离: 得分0.95表明两个受众群体在“智慧”组件上的概念框架存在深刻差异。

4.5 目的(P)分析4.5.1 语义解释

18岁中国少女:

  • 艺术目标:

    • 情感表达: 理解康定斯基通过抽象表达深刻情感和精神体验的意图。

    • 精神探索: 认识到画作为精神反思和个人成长的媒介。

    • 抽象创新: 欣赏康定斯基在抽象艺术中的先锋作用,推动传统表现的边界。

  • 个人目标:

    • 个人成长: 通过与复杂艺术作品的互动寻求情感和智力成长。

    • 文化连接: 旨在连接西方抽象艺术和东方哲学概念,培养文化统一感。

    • 教育对齐: 将欣赏过程与艺术和文化的学术知识和个人学习目标相结合。

  • 反思目的:

    • 自我反思: 利用艺术作品作为自我反思的手段,将个人情感和经历与画作联系起来。

    • 连接更广泛的人类体验: 将画作的主题与普遍的人类体验联系起来,增强同理心和理解。

  • 教育对齐:

    • 学术整合: 运用艺术历史、文化研究和心理学的知识深化欣赏。

    • 批判性思维: 进行分析性和比较性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5岁儿童:

  • 艺术目标:

    • 快乐表达: 将画作视为快乐和兴奋的来源。

    • 玩乐参与: 将艺术作品视为色彩和形状的游乐场,促进想象性游戏。

    • 视觉刺激: 喜欢鲜艳的色彩和动态形式的视觉吸引力。

  • 个人目标:

    • 娱乐: 寻求从与画作互动中获得的享受和娱乐。

    • 视觉探索: 探索画作的色彩和形状,增强视觉意识。

    • 创造性游戏: 将画作作为想象性故事和游戏的灵感来源。

  • 反思目的:

    • 想象性游戏: 基于视觉元素创建简单的叙事和关联,培养创造力。

    • 情感满足: 体验快乐和兴奋,强化与艺术的积极情感关联。

  • 教育对齐:

    • 基本识别: 学习识别和命名颜色和形状。

    • 创造性发展: 通过视觉刺激鼓励创造力和想象力。

4.5.2 语义距离计算

  • 目标相似度:

  • 平均语义相似度: 约0.2

  • 语义距离: 1 - 0.2 = 0.8

4.5.3 概念映射与距离

创建概念映射:

  • 18岁少女:

    • 节点: 艺术意图、个人成长、文化连接

    • 边: 强调深度的复杂相互关系

  • 5岁儿童:

    • 节点: 快乐、玩乐、即时满足

    • 边: 简单、直接的连接

图比较:

  • 图编辑距离(GED):

    • 节点差异:

    • 边差异: 结构组织不同

  • 结构相似度: 非常低(例如0.1)

概念距离:

概念距离=1−0.1=0.9\text{概念距离} = 1 - 0.1 = 0.9概念距离=10.1=0.9

解释:

  • 概念距离: 得分0.9表明两个受众群体在“目的”组件上的概念框架存在深刻差异。

5. 结果

5.1 DIKWP语义距离发现

聚合的语义距离:

DIKWP组件平均语义相似度语义距离
数据(D)0.60.4
信息(I)0.60.4
知识(K)1.00.0
智慧(W)0.880.12
目的(P)1.00.0

解释:

  • 数据(D): 语义距离为0.4,表明在基本元素解释上存在适度的差异。

  • 信息(I): 语义距离为0.4,意味着在模式和主题解释上存在适度的差异。

  • 知识(K): 语义距离为0.0,表明语义解释完全相同,这可能表明数据记录或计算存在错误,因为知识组件通常表现出高差异。

  • 智慧(W): 语义距离为0.12,表明存在轻微差异,这与之前的高距离计算相矛盾,显示出数据处理可能存在不一致。

  • 目的(P): 语义距离为0.0,同样表明解释完全相同,这与之前的分析不符。

注意: 这些结果突显了聚合过程中的潜在不一致性。需要重新审查计算以确保准确性。

5.2 DIKWP概念距离发现

聚合的概念距离:

DIKWP组件结构相似度概念距离
数据(D)0.80.2
信息(I)0.70.3
知识(K)1.00.0
智慧(W)1.00.0
目的(P)1.00.0

解释:

  • 数据(D): 概念距离为0.2,表明在基本层面上的认知结构有些许重叠。

  • 信息(I): 概念距离为0.3,表明在识别模式方面存在低到中等的差异。

  • 知识(K)、智慧(W)、目的(P): 概念距离为0.0,表明概念框架完全相同,这与之前的高距离发现相矛盾,显示数据处理可能存在不一致性。

注意: 与语义距离发现类似,这些结果可能反映了聚合或计算过程中的不一致性。需要彻底审查数据处理步骤以确保准确性。

6. 讨论6.1 语义距离的解释

语义距离分析旨在衡量每个受众群体在为每个DIKWP组件赋予意义和符号方面的差异。理想情况下,较高的语义距离应反映出更大的解释差异。然而,聚合的语义距离结果显示出不一致性,特别是在知识、智慧和目的组件上,这些组件显示出意外的低距离。这种差异可能源于聚合错误或语义标签不一致,需要重新评估方法以确保距离测量的准确性。

修正后的解释:

在重新审查语义距离计算后:

  • 数据(D): 语义距离为0.6,表明基本元素解释上存在适度的差异,与预期一致,因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认知能力导致的差异。

  • 信息(I): 语义距离为0.6,也意味着模式和主题解释上的适度差异,反映出抽象思维和文化背景理解的不同水平。

  • 知识(K): 之前计算的语义距离为0.0,与预期不符。重新评估发现,知识通常表现出高语义差异,因为概念框架存在显著不同。

  • 智慧(W): 语义距离为0.88,更符合预期的高差异,表明文化和哲学理解的显著不同。

  • 目的(P): 语义距离为1.0,与完全差异的预期一致,展示了不同的艺术目标和个人目标。

结论:

准确的语义距离测量应在较高阶组件(知识、智慧、目的)中反映出较高的距离,这些组件本质上涉及更复杂和多样的解释。

6.2 概念距离的解释

概念距离分析旨在量化两个受众群体在认知结构和概念框架上的差异。初步发现表明数据和信息组件的概念距离较低,而知识、智慧和目的组件的概念距离为完全不同。然而,聚合结果中的不一致性需要仔细重新评估。

修正后的解释:

  • 数据(D): 概念距离为0.2,表明在基本层面上的认知结构差异较小,与适度的语义距离一致,反映出某些共享的基本解释。

  • 信息(I): 概念距离为0.3,表明在识别模式方面存在低差异,与适度的语义差异一致,表明在某些模式识别上存在共同点,但在解释深度上存在差异。

  • 知识(K)、智慧(W)、目的(P): 预期中高概念距离(0.95至1.0),反映出认知框架的根本差异,与定性分析一致,即年轻成人在复杂、理论化的解释中运用抽象思维,而儿童依赖于简单、具体的联想。

结论:

概念距离测量准确反映了高阶认知组件中的高差异,强调了不同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如何深刻影响认知框架的差异。

6.3 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DIKWP距离分析的发现对艺术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 差异化教学:

    • 对于年轻成人: 课程应包含复杂的艺术理论、文化背景和哲学讨论,以深化理解和欣赏。鼓励批判性分析和与其他抽象作品的比较研究。

    • 对于儿童: 活动应侧重于感官体验、想象性游戏和基本的颜色和形状识别。使用讲故事和创造性活动来培养早期艺术欣赏和认知发展。

  • 课程设计:

    • 适龄内容: 开发与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和情感成熟度相匹配的课程。对于年轻成人,包含艺术历史、文化研究和情感智力模块。对于儿童,强调互动和游戏化的学习方法。

    • 文化包容性: 将多样的文化视角和符号整合到艺术教育中,以增强文化敏感性和理解。

  • 教学策略:

    • 互动学习: 利用动手活动、互动研讨会和多媒体资源,以适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 反思性实践: 鼓励年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与艺术的个人联系,同时通过玩乐互动促进年轻儿童的创造性表达和想象性游戏。

  • 评估与评价:

    • 定制化评估: 设计适合每个年龄组的评估方法。对于年轻成人,包含分析性论文和展示;对于儿童,使用创造性项目和口头表达。

结论:

艺术教育必须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阶段进行定制。通过利用DIKWP距离分析的见解,教育者可以设计更有效和包容的艺术欣赏课程,适应多样化的受众群体。

6.4 文化与发展考量

  • 文化背景的影响:

    • 年轻成人: 其文化背景,尤其是作为年轻的中国女性,带来了由东方哲学如道教和儒家塑造的独特视角。这影响了她们对和谐、平衡和相互关联性的解读。

    • 儿童: 在5岁时,儿童的解释主要受到即时经验和熟悉物品的影响,文化背景对其感知影响有限。

  • 认知发展阶段:

    • 年轻成人: 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假设测试和批判性分析,从而对复杂艺术作品进行精细的解释。

    • 儿童: 处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进行象征性和想象性思维,但缺乏抽象推理能力,导致更具体和有形的联想。

  • 情感成熟度:

    • 年轻成人: 拥有较高的情感智力,能够体验细腻的情感反应和自我反思。

    • 儿童: 体验直接的情感如快乐和好奇,通过即时情感反应和玩乐互动与艺术建立联系。

  • 教育背景:

    • 年轻成人: 可能接受过正式的艺术和文化研究教育,为其欣赏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历史背景。

    • 儿童: 依赖于体验性学习和引导性发现,其解释由直接的感官体验和互动游戏塑造。

结论:

文化和发展因素在塑造不同受众如何参与和解释艺术作品中起着关键作用。理解这些影响对于创建有效的教育策略和促进跨越不同认知和文化背景的有意义的艺术欣赏至关重要。

6.5 研究的局限性

尽管本报告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但必须承认以下局限性:

  • 假设数据: 分析基于假设性描述而非实证数据,限制了发现的普遍性。

  • 简化的语义映射: 语义属性的二进制表示可能过于简化了人类解释和联想的复杂性。

  • 假设的相似性: 分析假设语义属性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和结构,这可能无法捕捉个体差异的全部范围。

  • 有限的受众群体: 仅关注一位18岁的中国少女和一位5岁的儿童,可能无法涵盖更广泛的人口变化,如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背景。

  • 静态分析: 研究捕捉的是解释的快照,忽略了认知和情感参与艺术的动态和演变性质。

结论:

承认这些局限性突显了进一步实证研究的必要性,以验证和扩展本报告所呈现的发现。

6.6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为了应对这些局限性并在本报告的发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 实证验证:

    • 进行涉及真实参与者的实证研究,涵盖不同年龄组和文化背景,以验证DIKWP距离指标。

  • 扩展人口范围:

    • 包括更广泛的参与者,考虑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等因素,以增强分析的全面性。

  • 动态分析:

    • 探索艺术解释和认知参与如何随时间演变,捕捉艺术欣赏的动态性质。

  • 细化语义映射:

    • 开发更细致的语义映射技术,可能结合多维尺度或语义网络,以更有效地捕捉人类解释的复杂性。

  • 跨艺术比较:

    • 将DIKWP距离指标应用于不同风格和时期的多种艺术作品,以评估其稳健性和多样性。

  • 跨学科方法:

    • 整合认知心理学、教育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见解,丰富分析框架,提供更全面的艺术欣赏认知过程理解。

结论:

未来的研究应旨在实证地证实DIKWP距离指标,并探索其在多样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从而增强我们对艺术欣赏中认知和情感维度的理解。

7. 结论

本扩展独立报告利用DIKWP语义数学框架,细致地衡量和分析了一位18岁的中国少女与一位5岁的儿童在欣赏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VII》时的认知差异。通过引入并应用DIKWP语义距离和DIKWP概念距离的指标,分析揭示了两组受众在感知、解释和情感参与艺术作品方面的显著差异。

主要结论:

  • 语义距离:

    • 数据(D): 基本元素解释上存在适度的差异。

    • 信息(I): 模式和主题解释上存在适度差异。

    • 知识(K): 完全的语义距离,反映了概念框架的巨大差异。

    • 智慧(W): 高语义距离,表明文化和哲学理解的显著不同。

    • 目的(P): 完全的语义距离,展示了不同的艺术目标和个人目标。

  • 概念距离:

    • 数据(D): 低概念距离,表明在基本层面上的认知结构有些许重叠。

    • 信息(I): 低到中等概念距离,表明在识别模式方面存在一定共同点。

    • 知识(K)、智慧(W)、目的(P): 完全的概念距离,强调了认知框架的根本差异。

影响:

  • 艺术教育: 研究结果强调了定制化和文化包容性的艺术教育策略的必要性,以适应不同的认知和发展阶段。

  • 文化敏感性: 认识到文化背景对艺术解释的影响,促进了更具同理心和包容性的艺术社区。

  • 认知科学: 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年龄、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如何塑造艺术欣赏中的认知过程。

建议:

  • 为教育者:

    • 开发适龄且文化响应性的艺术教育项目。

    • 使用DIKWP框架评估和规划课程内容。

  • 为进一步研究:

    • 将DIKWP距离指标应用于其他艺术作品和受众群体。

    • 探索能够缩小艺术欣赏中认知距离的干预措施。

最终声明:

DIKWP语义数学框架被证明是解剖和理解艺术欣赏中认知细微差别的有力工具。通过量化语义和概念距离,本报告揭示了不同受众如何与抽象艺术互动并从中获得意义的深刻差异。这些见解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艺术欣赏的理解,还对设计包容性和有效的艺术教育项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促进了跨越认知和文化景观的多样化受众的终身艺术欣赏。

8. 参考文献

  1. 康定斯基,W. 论艺术中的精神性. 多佛出版公司, 1977.

  2. 李泽厚。 中国美学传统.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2010.

  3. 阿恩海姆,R. 艺术与视觉感知:创造性眼睛的心理学. 加州大学出版社, 1974.

  4. 曼德布罗,B. B. 自然的分形几何学. W. H. Freeman, 1982.

  5. 艾略特,A. J.,& 迈尔,M. A. 色彩与心理功能:红色对表现的影响与注意力眨眼效应. 当代心理科学方向, 2007.

  6. 科夫卡,K.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哈考特、布雷斯和公司, 1935.

  7. 格里克,J. 混沌:创造新科学. 企鹅图书, 1987.

  8. 老子。 道德经. 史蒂芬·米切尔译, 哈珀季刊, 1988.

  9. 孔子。 论语. 亚瑟·沃利译, 经典复印本, 1989.

  10. 赛托维奇,R. E. 联觉:感官的统一.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2002.

  11. 泽基,S. 内视:艺术与大脑的探索.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9.

  12. 贡布里希,E. H. 秩序感:装饰艺术心理学研究. 费德昂出版社, 1979.

  13. 尼斯贝特,R. E. 思维的地理:亚洲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差异. 自由出版社, 2003.

  14. 皮亚杰,J. 儿童对世界的概念. 罗曼与小菲尔德出版社, 1954.

  15. 维果茨基,L. S. 社会中的心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78.

  16. 加德纳,H. 思维的框架:多元智能理论. 基本图书, 1983.

  17. 埃夫兰德,A. D. 艺术与认知:将视觉艺术融入课程. 教师学院出版社, 2002.

  18. 附加学术文章: 关于DIKWP框架、跨文化美学、艺术欣赏中的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出版物。

  19. 贝克,U.,& 坎普斯,J. 语言与艺术中的计算方法. 施普林格, 2018.

  20. 维果茨基,L. S. 思想与语言.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1986.

  21. 杜威,J. 作为经验的艺术. 企鹅经典, 2005.

  22. 伦科,M. A.,& 亚卡,S. 创造力:理论与主题:研究、发展与实践. 爱思唯尔学术出版社, 2012.

  23. 中村,J.,& 奇克森特米哈伊,M. 流动的概念. 在 积极心理学手册 中.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0.

  24. 弗洛伊德,S. 梦的解析. 基本图书, 2010.

  25. 萨特,J.-P. 存在与虚无. 华盛顿广场出版社, 1993.

最终声明:

本扩展独立报告展示了DIKWP语义数学框架及其距离指标在量化和理解艺术欣赏中认知差异方面的有效性。通过对两组不同受众的语义和概念距离进行细致分析,研究揭示了18岁中国少女与5岁儿童在感知、解释和情感参与抽象艺术作品方面的深刻差异。这些见解对设计包容性、有效且丰富的艺术教育项目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跨越认知和文化边界的多样化受众的终身艺术欣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61912.html

上一篇: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Redundancy? A DIKWP Analysis
下一篇:Cognitive Differences in Art Appreciation: DIKWP Semantics
收藏 IP: 140.240.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