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DIKWP模型技术报告:基于语义距离的概念对比与选择

已有 683 次阅读 2024-7-6 17:2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DIKWP模型报告:基于语义距离的概念对比与选择

段玉聪

人工智能DIKWP测评国际标准委员会-主任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主席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理事长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摘要

本报告基于DIKWP模型,详细定义D与D距离、I与I距离、K与K距离,以及DIKWP元素之间的各种转化距离,包括I与D转化距离、D与K转化距离等。通过这些定义,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论述这些概念的对比与选择,展示其在认知科学、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应用。

核心元素定义
  1. 数据(Data):感知到的具体事实或现象,通过感知器官(如视觉、听觉等)直接获取的原始信息。

  2. 信息(Information):对数据进行加工和解释,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内容。

  3. 知识(Knowledge):对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抽象,形成可以指导行为和决策的系统性内容。

  4. 智慧(Wisdom):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5. 意图(Purpose):设定的目标和方向,驱动认知过程和行为。

DIKWP概念距离与空间距离的定义D与D距离(D to D Distance, DdD_dDd

定义:数据之间的距离,表示两个数据点在语义空间中的相似度或差异程度。可以通过特征向量的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度量方法进行计算。

Dd=∑i=1n(di1−di2)2D_d = \sqrt{\sum_{i=1}^{n} (d_{i1} - d_{i2})^2}Dd=i=1n(di1di2)2

I与I距离(I to I Distance, IdI_dId

定义:信息之间的距离,表示两个信息点在语义空间中的相似度或差异程度。可以通过信息熵、相对熵(KL散度)等度量方法进行计算。

Id=DKL(P∣∣Q)=∑iP(i)log⁡P(i)Q(i)I_d = D_{KL}(P || Q) = \sum_{i} P(i) \log \frac{P(i)}{Q(i)}Id=DKL(P∣∣Q)=iP(i)logQ(i)P(i)

K与K距离(K to K Distance, KdK_dKd

定义:知识之间的距离,表示两个知识点在语义网络中的相似度或差异程度。可以通过知识图谱中的最短路径、共现频率等度量方法进行计算。

Kd=ShortestPath(K1,K2)K_d = \text{ShortestPath}(K_1, K_2)Kd=ShortestPath(K1,K2)

I与K转化距离(I to K Transformation Distance, IKdIK_dIKd

定义:信息到知识的转化距离,表示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所需的认知操作数或步骤数。

IKd=∑i=1nOiIK_d = \sum_{i=1}^{n} O_iIKd=i=1nOi

I与D转化距离(I to D Transformation Distance, IDdID_dIDd

定义:信息到数据的转化距离,表示从信息到数据的转化过程中所需的认知操作数或步骤数。

IDd=∑i=1nOiID_d = \sum_{i=1}^{n} O_iIDd=i=1nOi

D与K转化距离(D to K Transformation Distance, DKdDK_dDKd

定义:数据到知识的转化距离,表示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所需的认知操作数或步骤数。

DKd=∑i=1nOiDK_d = \sum_{i=1}^{n} O_iDKd=i=1nOi

D与I转化距离(D to I Transformation Distance, DIdDI_dDId

定义:数据到信息的转化距离,表示从数据到信息的转化过程中所需的认知操作数或步骤数。

DId=∑i=1nOiDI_d = \sum_{i=1}^{n} O_iDId=i=1nOi

K与W转化距离(K to W Transformation Distance, KWdKW_dKWd

定义: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距离,表示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过程中所需的认知操作数或步骤数。

KWd=∑i=1nOiKW_d = \sum_{i=1}^{n} O_iKWd=i=1nOi

W与P转化距离(W to P Transformation Distance, WPdWP_dWPd

定义:智慧到意图的转化距离,表示从智慧到意图的转化过程中所需的认知操作数或步骤数。

WPd=∑i=1nOiWP_d = \sum_{i=1}^{n} O_iWPd=i=1nOi

DIKWP语义空间距离(DIKWP Semantic Space Distance, SdS_dSd

定义:DIKWP元素在语义空间中的距离,表示不同元素在语义空间中的相似度或差异程度,可以通过特征向量的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等度量方法进行计算。

Sd=∑i=1n(vi1−vi2)2S_d = \sqrt{\sum_{i=1}^{n} (v_{i1} - v_{i2})^2}Sd=i=1n(vi1vi2)2

认知空间距离(Cognitive Space Distance, CdC_dCd

定义:认知主体在认知空间中的距离,表示不同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差异程度,可以通过认知过程的复杂度、认知负荷等度量方法进行计算。

Cd=∑i=1nWiC_d = \sum_{i=1}^{n} W_iCd=i=1nWi

详细对比与选择概念选择的基础

在选择“拉扯”与其他同义词(如“养育”、“培养”、“抚养”)时,需考虑以下方面:

  1. 传递语义距离(D_s):评估概念从认知空间到语义空间再到概念空间的距离。

  2. 传递效率(E_t):评估概念在传递过程中所需时间和认知资源的效率。

  3. 适用性:评估概念在特定情境下的适用性和表达效果。

具体案例分析拉扯(La Che)

传递语义距离(D_s)

  • 数据(Data):婴儿感知到父母的拉扯动作 C1=1C_1 = 1C1=1

  • 信息(Information):理解到拉扯动作代表父母的辛苦和努力 C2=1C_2 = 1C2=1

  • 知识(Knowledge):形成父母通过拉扯动作表达照顾和努力的理解 C3=2C_3 = 2C3=2

  • 智慧(Wisdom):应用拉扯的概念体会并尊重父母的辛苦 C4=3C_4 = 3C4=3

  •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理解拉扯表达对父母辛苦的感恩 C5=2C_5 = 2C5=2

Ds(拉扯)=1+1+2+3+2=9D_s (\text{拉扯}) = 1 + 1 + 2 + 3 + 2 = 9Ds(拉扯)=1+1+2+3+2=9

传递效率(E_t)

  • 数据(Data):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1=1,R1=1T_1 = 1, R_1 = 1T1=1,R1=1

  • 信息(Information):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2=1,R2=1T_2 = 1, R_2 = 1T2=1,R2=1

  • 知识(Knowledg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3=2,R3=2T_3 = 2, R_3 = 2T3=2,R3=2

  • 智慧(Wisdom):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4=3,R4=3T_4 = 3, R_4 = 3T4=3,R4=3

  • 意图(Purpos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5=2,R5=2T_5 = 2, R_5 = 2T5=2,R5=2

Et(拉扯)=1(1×1)+(1×1)+(2×2)+(3×3)+(2×2)=11+1+4+9+4=119≈0.053E_t (\text{拉扯}) = \frac{1}{(1 \times 1) + (1 \times 1) + (2 \times 2) + (3 \times 3) + (2 \times 2)} = \frac{1}{1 + 1 + 4 + 9 + 4} = \frac{1}{19} \approx 0.053Et(拉扯)=(1×1)+(1×1)+(2×2)+(3×3)+(2×2)1=1+1+4+9+41=1910.053

养育(Yang Yu)

传递语义距离(D_s)

  • 数据(Data):婴儿观察到父母的日常照顾行为 C1=1C_1 = 1C1=1

  • 信息(Information):理解到养育行为包括喂养、洗澡等 C2=2C_2 = 2C2=2

  • 知识(Knowledge):形成养育包括日常照顾和基本生活保障的理解 C3=3C_3 = 3C3=3

  • 智慧(Wisdom):应用养育的概念进行日常照顾 C4=3C_4 = 3C4=3

  •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养育保障婴儿基本生活的目标 C5=2C_5 = 2C5=2

Ds(养育)=1+2+3+3+2=11D_s (\text{养育}) = 1 + 2 + 3 + 3 + 2 = 11Ds(养育)=1+2+3+3+2=11

传递效率(E_t)

  • 数据(Data):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 T_1 = 1, R_1 =1T_1 = 1, R_1 = 1T1=1,R1=1

  • 信息(Information):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2=2,R2=2T_2 = 2, R_2 = 2T2=2,R2=2

  • 知识(Knowledg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3=3,R3=3T_3 = 3, R_3 = 3T3=3,R3=3

  • 智慧(Wisdom):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4=3,R4=3T_4 = 3, R_4 = 3T4=3,R4=3

  • 意图(Purpos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5=2,R5=2T_5 = 2, R_5 = 2T5=2,R5=2

Et(养育)=1(1×1)+(2×2)+(3×3)+(3×3)+(2×2)=11+4+9+9+4=127≈0.037E_t (\text{养育}) = \frac{1}{(1 \times 1) + (2 \times 2) + (3 \times 3) + (3 \times 3) + (2 \times 2)} = \frac{1}{1 + 4 + 9 + 9 + 4} = \frac{1}{27} \approx 0.037Et(养育)=(1×1)+(2×2)+(3×3)+(3×3)+(2×2)1=1+4+9+9+41=2710.037

培养(Pei Yang)

传递语义距离(D_s)

  • 数据(Data):婴儿观察到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行为 C1=2C_1 = 2C1=2

  • 信息(Information):理解到培养行为包括教说话、教走路等 C2=2C_2 = 2C2=2

  • 知识(Knowledge):形成培养包括教育和技能训练的理解 C3=3C_3 = 3C3=3

  • 智慧(Wisdom):应用培养的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 C4=3C_4 = 3C4=3

  •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培养提升婴儿技能和知识的目标 C5=2C_5 = 2C5=2

Ds(培养)=2+2+3+3+2=12D_s (\text{培养}) = 2 + 2 + 3 + 3 + 2 = 12Ds(培养)=2+2+3+3+2=12

传递效率(E_t)

  • 数据(Data):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1=2,R1=2T_1 = 2, R_1 = 2T1=2,R1=2

  • 信息(Information):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2=2,R2=2T_2 = 2, R_2 = 2T2=2,R2=2

  • 知识(Knowledg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3=3,R3=3T_3 = 3, R_3 = 3T3=3,R3=3

  • 智慧(Wisdom):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4=3,R4=3T_4 = 3, R_4 = 3T4=3,R4=3

  • 意图(Purpos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5=2,R5=2T_5 = 2, R_5 = 2T5=2,R5=2

Et(培养)=1(2×2)+(2×2)+(3×3)+(3×3)+(2×2)=14+4+9+9+4=130≈0.033E_t (\text{培养}) = \frac{1}{(2 \times 2) + (2 \times 2) + (3 \times 3) + (3 \times 3) + (2 \times 2)} = \frac{1}{4 + 4 + 9 + 9 + 4} = \frac{1}{30} \approx 0.033Et(培养)=(2×2)+(2×2)+(3×3)+(3×3)+(2×2)1=4+4+9+9+41=3010.033

抚养(Fu Yang)

传递语义距离(D_s)

  • 数据(Data):婴儿观察到父母的物质和情感支持行为 C1=1C_1 = 1C1=1

  • 信息(Information):理解到抚养行为包括提供食物、安慰哭泣等 C2=3C_2 = 3C2=3

  • 知识(Knowledge):形成抚养包括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的理解 C3=4C_3 = 4C3=4

  • 智慧(Wisdom):应用抚养的概念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 C4=4C_4 = 4C4=4

  •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抚养提供全面物质和情感支持的目标 C5=3C_5 = 3C5=3

Ds(抚养)=1+3+4+4+3=15D_s (\text{抚养}) = 1 + 3 + 4 + 4 + 3 = 15Ds(抚养)=1+3+4+4+3=15

传递效率(E_t)

  • 数据(Data):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1=1,R1=1T_1 = 1, R_1 = 1T1=1,R1=1

  • 信息(Information):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2=3,R2=3T_2 = 3, R_2 = 3T2=3,R2=3

  • 知识(Knowledg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3=4,R3=4T_3 = 4, R_3 = 4T3=4,R3=4

  • 智慧(Wisdom):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4=4,R4=4T_4 = 4, R_4 = 4T4=4,R4=4

  • 意图(Purpos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5=3,R5=3T_5 = 3, R_5 = 3T5=3,R5=3

Et(抚养)=1(1×1)+(3×3)+(4×4)+(4×4)+(3×3)=11+9+16+16+9=151≈0.020E_t (\text{抚养}) = \frac{1}{(1 \times 1) + (3 \times 3) + (4 \times 4) + (4 \times 4) + (3 \times 3)} = \frac{1}{1 + 9 + 16 + 16 + 9} = \frac{1}{51} \approx 0.020Et(抚养)=(1×1)+(3×3)+(4×4)+(4×4)+(3×3)1=1+9+16+16+91=5110.020

详细对比分析表格
核心元素拉扯(La Che)养育(Yang Yu)培养(Pei Yang)抚养(Fu Yang)
数据(Data)婴儿通过身体感知到的拉扯动作,如父母抱起、拉起婴儿的行为婴儿通过观察和体验父母的日常照顾行为,如喂养、洗澡等婴儿通过观察和参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行为,如教说话、教走路等婴儿通过观察和体验父母的物质和情感支持行为,如提供食物、安慰哭泣等
信息(Information)父母通过拉扯动作表达照顾和努力的具体信息父母日常照顾行为的具体信息,如喂养、洗澡等父母教育和引导行为的具体信息,如教说话、教走路等父母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的具体信息,如提供食物、安慰哭泣等
知识(Knowledge)理解父母通过拉扯动作表达照顾和努力的行为,表示父母的辛苦付出理解养育包括日常照顾、基本生活保障等行为理解培养包括教育、技能训练等行为理解抚养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等行为
智慧(Wisdom)理解并应用“拉扯”这一概念,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努力,表达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理解并应用“养育”这一概念进行日常照顾理解并应用“培养”这一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理解并应用“抚养”这一概念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理解和使用“拉扯”表达对父母辛苦付出的感恩的目标设定通过养育保障婴儿的基本生活的目标设定通过培养提升婴儿的技能和知识的目标设定通过抚养提供全面的物质和情感支持的目标
传递语义距离(D_s)9111215
传递效率(E_t)0.0530.0370.0330.020
概念选择的详细分析

通过对“拉扯”与其他同义词汇(如“养育”、“培养”、“抚养”)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传递语义距离较短:“拉扯”的传递语义距离较短(9),这意味着在认知过程中,婴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概念,因为它直接描述了具体的动作和情感。

  2. 传递效率较高:“拉扯”的传递效率最高(0.053),这表明在传递过程中,它需要的时间和认知资源最少,能够快速传达父母的辛苦和努力。

  3. 适用性强:在特定情境下,“拉扯”更能引起情感共鸣和理解,因为它生动地描绘了父母在抚养过程中付出的具体努力。

相比之下,“养育”、“培养”和“抚养”由于涵盖的内容更多、理解过程更复杂,传递语义距离较长,传递效率较低。因此,在表达父母辛苦和努力的情境下,选择“拉扯”这一概念更为有效。

详细计算处理的细节表格
核心元素拉扯(La Che)养育(Yang Yu)培养(Pei Yang)抚养(Fu Yang)
数据(Data)婴儿通过身体感知到的拉扯动作,如父母抱起、拉起婴儿的行为 C1=1C_1 = 1C1=1婴儿通过观察和体验父母的日常照顾行为,如喂养、洗澡等 C1=1C_1 = 1C1=1婴儿通过观察和参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行为,如教说话、教走路等 C1=2C_1 = 2C1=2婴儿通过观察和体验父母的物质和情感支持行为,如提供食物、安慰哭泣等 C1=1C_1 = 1C1=1
信息(Information)理解到拉扯动作代表父母的辛苦和努力 C2=1C_2 = 1C2=1理解到养育行为包括喂养、洗澡等 C2=2C_2 = 2C2=2理解到培养行为包括教说话、教走路等 C2=2C_2 = 2C2=2理解到抚养行为包括提供食物、安慰哭泣等 C2=3C_2 = 3C2=3
知识(Knowledge)形成父母通过拉扯动作表达照顾和努力的理解 C3=2C_3 = 2C3=2形成养育包括日常照顾和基本生活保障的理解 C3=3C_3 = 3C3=3形成培养包括教育和技能训练的理解 C3=3C_3 = 3C3=3形成抚养包括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的理解 C3=4C_3 = 4C3=4
智慧(Wisdom)应用拉扯的概念体会并尊重父母的辛苦 C4=3C_4 = 3C4=3应用养育的概念进行日常照顾 C4=3C_4 = 3C4=3应用培养的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 C4=3C_4 = 3C4=3应用抚养的概念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 C4=4C_4 = 4C4=4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理解拉扯表达对父母辛苦的感恩 C5=2C_5 = 2C5=2设定通过养育保障婴儿基本生活的目标 C5=2C_5 = 2C5=2设定通过培养提升婴儿的技能和知识的目标 C5=2C_5 = 2C5=2设定通过抚养提供全面的物质和情感支持的目标 C5=3C_5 = 3C5=3
传递语义距离(D_s)9111215
传递效率(E_t)0.0530.0370.0330.020
计算示例详细过程拉扯(La Che)

传递语义距离(D_s)

Ds(拉扯)=1(数据)+1(信息)+2(知识)+3(智慧)+2(意图)=9D_s (\text{拉扯}) = 1 (数据) + 1 (信息) + 2 (知识) + 3 (智慧) + 2 (意图) = 9Ds(拉扯)=1(数据)+1(信息)+2(知识)+3(智慧)+2(意图)=9

传递效率(E_t)

Et(拉扯)=1(1×1)+(1×1)+(2×2)+(3×3)+(2×2)=11+1+4+9+4=119≈0.053E_t (\text{拉扯}) = \frac{1}{(1 \times 1) + (1 \times 1) + (2 \times 2) + (3 \times 3) + (2 \times 2)} = \frac{1}{1 + 1 + 4 + 9 + 4} = \frac{1}{19} \approx 0.053Et(拉扯)=(1×1)+(1×1)+(2×2)+(3×3)+(2×2)1=1+1+4+9+41=1910.053

养育(Yang Yu)

传递语义距离(D_s)

Ds(养育)=1(数据)+2(信息)+3(知识)+3(智慧)+2(意图)=11D_s (\text{养育}) = 1 (数据) + 2 (信息) + 3 (知识) + 3 (智慧) + 2 (意图) = 11Ds(养育)=1(数据)+2(信息)+3(知识)+3(智慧)+2(意图)=11

传递效率(E_t)

Et(养育)=1(1×1)+(2×2)+(3×3)+(3×3)+(2×2)=11+4+9+9+4=127≈0.037E_t (\text{养育}) = \frac{1}{(1 \times 1) + (2 \times 2) + (3 \times 3) + (3 \times 3) + (2 \times 2)} = \frac{1}{1 + 4 + 9 + 9 + 4} = \frac{1}{27} \approx 0.037Et(养育)=(1×1)+(2×2)+(3×3)+(3×3)+(2×2)1=1+4+9+9+41=2710.037

培养(Pei Yang)

传递语义距离(D_s)

Ds(培养)=2(数据)+2(信息)+3(知识)+3(智慧)+2(意图)=12D_s (\text{培养}) = 2 (数据) + 2 (信息) + 3 (知识) + 3 (智慧) + 2 (意图) = 12Ds(培养)=2(数据)+2(信息)+3(知识)+3(智慧)+2(意图)=12

传递效率(E_t)

Et(培养)=1(2×2)+(2×2)+(3×3)+(3×3)+(2×2)=14+4+9+9+4=130≈0.033E_t (\text{培养}) = \frac{1}{(2 \times 2) + (2 \times 2) + (3 \times 3) + (3 \times 3) + (2 \times 2)} = \frac{1}{4 + 4 + 9 + 9 + 4} = \frac{1}{30} \approx 0.033Et(培养)=(2×2)+(2×2)+(3×3)+(3×3)+(2×2)1=4+4+9+9+41=3010.033

抚养(Fu Yang)

传递语义距离(D_s)

Ds(抚养)=1(数据)+3(信息)+4(知识)+4(智慧)+3(意图)=15D_s (\text{抚养}) = 1 (数据) + 3 (信息) + 4 (知识) + 4 (智慧) + 3 (意图) = 15Ds(抚养)=1(数据)+3(信息)+4(知识)+4(智慧)+3(意图)=15

传递效率(E_t)

Et(抚养)=1(1×1)+(3×3)+(4×4)+(4×4)+(3×3)=11+9+16+16+9=151≈0.020E_t (\text{抚养}) = \frac{1}{(1 \times 1) + (3 \times 3) + (4 \times 4) + (4 \times 4) + (3 \times 3)} = \frac{1}{1 + 9 + 16 + 16 + 9} = \frac{1}{51} \approx 0.020Et(抚养)=(1×1)+(3×3)+(4×4)+(4×4)+(3×3)1=1+9+16+16+91=5110.020

结论

通过详细计算“拉扯”与其他同义词汇(如“养育”、“培养”、“抚养”)的传递语义距离和传递效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传递语义距离较短:“拉扯”的传递语义距离最短(9),这表明在认知过程中,婴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概念,因为它直接描述了具体的动作和情感。

  2. 传递效率较高:“拉扯”的传递效率最高(0.053),这意味着在传递过程中,它需要的时间和认知资源最少,能够快速传达父母的辛苦和努力。

  3. 适用性强:在特定情境下,“拉扯”更能引起情感共鸣和理解,因为它生动地描绘了父母在抚养过程中付出的具体努力。

相比之下,“养育”、“培养”和“抚养”由于涵盖的内容更多、理解过程更复杂,传递语义距离较长,传递效率较低。因此,在表达父母辛苦和努力的情境下,选择“拉扯”这一概念更为有效。

未来研究方向
  1. 理论完善:进一步完善DIKWP模型中各个距离的计算方法,探索更多应用场景。

  2. 工具开发:开发基于DIKWP模型的工具和软件,支持复杂概念的研究和教育。

  3. 跨学科应用:将这些距离度量应用于其他复杂概念领域,探索其在不同知识体系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4. 教育方法改进:基于这些距离度量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提升学生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实践验证:通过实际案例验证和改进DIKWP模型,确保其在不同情境和领域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认知科学、社会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段玉聪人工智能DIKWP测评国际标准委员会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41179.html

上一篇:DIKWP模型技术报告:DIKWP概念距离与语义空间距离的定义(简略版)
下一篇:DIKWP模型技术报告:详细解析“一把”的语义形成及同义对比
收藏 IP: 140.240.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