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DIKWP模型技术报告:传递语义距离差异及传递效率差异的数学化定义与具体呈现

已有 696 次阅读 2024-7-6 17:0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DIKWP模型报告:传递语义距离差异及传递效率差异的数学化定义与具体呈现

段玉聪

人工智能DIKWP测评国际标准委员会-主任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主席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理事长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摘要

本报告基于DIKWP模型,详细解析“拉扯”这一生动概念的语义形成过程,并与其他庄重的同义词汇(如“养育”、“培养”、“抚养”)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数学化定义传递语义距离差异及传递效率差异,并具体呈现这些差异,展示如何通过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意图五个核心元素,构建和理解这一表达的语义框架。

数学化定义与具体呈现传递语义距离差异

传递语义距离(Semantic Transmission Distance, STD)定义为概念从认知空间到语义空间再到概念空间所需要经过的认知步骤和理解过程的复杂度。记为:Ds=∑i=1nCiD_s = \sum_{i=1}^{n} C_iDs=i=1nCi

其中,DsD_sDs 是传递语义距离,CiC_iCi 是每个认知步骤的复杂度,nnn 是总的认知步骤数。

传递效率差异

传递效率(Transmission Efficiency, TE)定义为概念从认知空间到语义空间再到概念空间所需要的时间和认知资源的综合度。记为:Et=1T×RE_t = \frac{1}{T \times R}Et=T×R1

其中,EtE_tEt 是传递效率,TTT 是所需时间,RRR 是所需认知资源。

具体呈现“拉扯”与其他同义词汇的传递语义距离和传递效率拉扯(La Che)

传递语义距离(D_s)

  • 数据(Data):婴儿感知到父母的拉扯动作 C1=1C_1 = 1C1=1

  • 信息(Information):理解到拉扯动作代表父母的辛苦和努力 C2=1C_2 = 1C2=1

  • 知识(Knowledge):形成父母通过拉扯动作表达照顾和努力的理解 C3=2C_3 = 2C3=2

  • 智慧(Wisdom):应用拉扯的概念体会并尊重父母的辛苦 C4=3C_4 = 3C4=3

  •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理解拉扯表达对父母辛苦的感恩 C5=2C_5 = 2C5=2

Ds(拉扯)=1+1+2+3+2=9D_s (\text{拉扯}) = 1 + 1 + 2 + 3 + 2 = 9Ds(拉扯)=1+1+2+3+2=9

传递效率(E_t)

  • 数据(Data):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1=1,R1=1T_1 = 1, R_1 = 1T1=1,R1=1

  • 信息(Information):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2=1,R2=1T_2 = 1, R_2 = 1T2=1,R2=1

  • 知识(Knowledg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3=2,R3=2T_3 = 2, R_3 = 2T3=2,R3=2

  • 智慧(Wisdom):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4=3,R4=3T_4 = 3, R_4 = 3T4=3,R4=3

  • 意图(Purpos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5=2,R5=2T_5 = 2, R_5 = 2T5=2,R5=2

Et(拉扯)=1(1×1)+(1×1)+(2×2)+(3×3)+(2×2)=11+1+4+9+4=119≈0.053E_t (\text{拉扯}) = \frac{1}{(1 \times 1) + (1 \times 1) + (2 \times 2) + (3 \times 3) + (2 \times 2)} = \frac{1}{1 + 1 + 4 + 9 + 4} = \frac{1}{19} \approx 0.053Et(拉扯)=(1×1)+(1×1)+(2×2)+(3×3)+(2×2)1=1+1+4+9+41=1910.053

养育(Yang Yu)

传递语义距离(D_s)

  • 数据(Data):婴儿观察到父母的日常照顾行为 C1=1C_1 = 1C1=1

  • 信息(Information):理解到养育行为包括喂养、洗澡等 C2=2C_2 = 2C2=2

  • 知识(Knowledge):形成养育包括日常照顾和基本生活保障的理解 C3=3C_3 = 3C3=3

  • 智慧(Wisdom):应用养育的概念进行日常照顾 C4=3C_4 = 3C4=3

  •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养育保障婴儿基本生活的目标 C5=2C_5 = 2C5=2

Ds(养育)=1+2+3+3+2=11D_s (\text{养育}) = 1 + 2 + 3 + 3 + 2 = 11Ds(养育)=1+2+3+3+2=11

传递效率(E_t)

  • 数据(Data):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1=1,R1=1T_1 = 1, R_1 = 1T1=1,R1=1

  • 信息(Information):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2=2,R2=2T_2 = 2, R_2 = 2T2=2,R2=2

  • 知识(Knowledg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3=3,R3=3T_3 = 3, R_3 = 3T3=3,R3=3

  • 智慧(Wisdom):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4=3,R4=3T_4 = 3, R_4 = 3T4=3,R4=3

  • 意图(Purpos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5=2,R5=2T_5 = 2, R_5 = 2T5=2,R5=2

Et(养育)=1(1×1)+(2×2)+(3×3)+(3×3)+(2×2)=11+4+9+9+4=127≈0.037E_t (\text{养育}) = \frac{1}{(1 \times 1) + (2 \times 2) + (3 \times 3) + (3 \times 3) + (2 \times 2)} = \frac{1}{1 + 4 + 9 + 9 + 4} = \frac{1}{27} \approx 0.037Et(养育)=(1×1)+(2×2)+(3×3)+(3×3)+(2×2)1=1+4+9+9+41=2710.037

培养(Pei Yang)

传递语义距离(D_s)

  • 数据(Data):婴儿观察到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行为 C1=2C_1 = 2C1=2

  • 信息(Information):理解到培养行为包括教说话、教走路等 C2=2C_2 = 2C2=2

  • 知识(Knowledge):形成培养包括教育和技能训练的理解 C3=3C_3 = 3C3=3

  • 智慧(Wisdom):应用培养的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 C4=3C_4 = 3C4=3

  •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培养提升婴儿技能和知识的目标 C5=2C_5 = 2C5=2

Ds(培养)=2+2+3+3+2=12D_s (\text{培养}) = 2 + 2 + 3 + 3 + 2 = 12Ds(培养)=2+2+3+3+2=12

培养(Pei Yang)

传递效率(E_t)

  • 数据(Data):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1=2,R1=2T_1 = 2, R_1 = 2T1=2,R1=2

  • 信息(Information):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2=2,R2=2T_2 = 2, R_2 = 2T2=2,R2=2

  • 知识(Knowledg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3=3,R3=3T_3 = 3, R_3 = 3T3=3,R3=3

  • 智慧(Wisdom):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4=3,R4=3T_4 = 3, R_4 = 3T4=3,R4=3

  • 意图(Purpos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5=2,R5=2T_5 = 2, R_5 = 2T5=2,R5=2

Et(培养)=1(2×2)+(2×2)+(3×3)+(3×3)+(2×2)=14+4+9+9+4=130≈0.033E_t (\text{培养}) = \frac{1}{(2 \times 2) + (2 \times 2) + (3 \times 3) + (3 \times 3) + (2 \times 2)} = \frac{1}{4 + 4 + 9 + 9 + 4} = \frac{1}{30} \approx 0.033Et(培养)=(2×2)+(2×2)+(3×3)+(3×3)+(2×2)1=4+4+9+9+41=3010.033

抚养(Fu Yang)

传递语义距离(D_s)

  • 数据(Data):婴儿观察到父母的物质和情感支持行为 C1=1C_1 = 1C1=1

  • 信息(Information):理解到抚养行为包括提供食物、安慰哭泣等 C2=3C_2 = 3C2=3

  • 知识(Knowledge):形成抚养包括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的理解 C3=4C_3 = 4C3=4

  • 智慧(Wisdom):应用抚养的概念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 C4=4C_4 = 4C4=4

  •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抚养提供全面物质和情感支持的目标 C5=3C_5 = 3C5=3

Ds(抚养)=1+3+4+4+3=15D_s (\text{抚养}) = 1 + 3 + 4 + 4 + 3 = 15Ds(抚养)=1+3+4+4+3=15

传递效率(E_t)

  • 数据(Data):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1=1,R1=1T_1 = 1, R_1 = 1T1=1,R1=1

  • 信息(Information):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2=3,R2=3T_2 = 3, R_2 = 3T2=3,R2=3

  • 知识(Knowledg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3=4,R3=4T_3 = 4, R_3 = 4T3=4,R3=4

  • 智慧(Wisdom):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4=4,R4=4T_4 = 4, R_4 = 4T4=4,R4=4

  • 意图(Purpose):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T5=3,R5=3T_5 = 3, R_5 = 3T5=3,R5=3

Et(抚养)=1(1×1)+(3×3)+(4×4)+(4×4)+(3×3)=11+9+16+16+9=151≈0.020E_t (\text{抚养}) = \frac{1}{(1 \times 1) + (3 \times 3) + (4 \times 4) + (4 \times 4) + (3 \times 3)} = \frac{1}{1 + 9 + 16 + 16 + 9} = \frac{1}{51} \approx 0.020Et(抚养)=(1×1)+(3×3)+(4×4)+(4×4)+(3×3)1=1+9+16+16+91=5110.020

详细对比分析表格
核心元素拉扯(La Che)养育(Yang Yu)培养(Pei Yang)抚养(Fu Yang)
数据(Data)婴儿通过身体感知到的拉扯动作,如父母抱起、拉起婴儿的行为婴儿通过观察和体验父母的日常照顾行为,如喂养、洗澡等婴儿通过观察和参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行为,如教说话、教走路等婴儿通过观察和体验父母的物质和情感支持行为,如提供食物、安慰哭泣等
信息(Information)父母通过拉扯动作表达照顾和努力的具体信息父母日常照顾行为的具体信息,如喂养、洗澡等父母教育和引导行为的具体信息,如教说话、教走路等父母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的具体信息,如提供食物、安慰哭泣等
知识(Knowledge)理解父母通过拉扯动作表达照顾和努力的行为,表示父母的辛苦付出理解养育包括日常照顾、基本生活保障等行为理解培养包括教育、技能训练等行为理解抚养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等行为
智慧(Wisdom)理解并应用“拉扯”这一概念,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努力,表达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理解并应用“养育”这一概念进行日常照顾理解并应用“培养”这一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理解并应用“抚养”这一概念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
意图(Purpose)设定通过理解和使用“拉扯”表达对父母辛苦付出的感恩的目标设定通过养育保障婴儿的基本生活的目标设定通过培养提升婴儿的技能和知识的目标设定通过抚养提供全面的物质和情感支持的目标
传递语义距离(D_s)9111215
传递效率(E_t)0.0530.0370.0330.020
结论

通过详细的理论阐述和数学化定义,本报告展示了“拉扯”与其他同义词汇(如“养育”、“培养”、“抚养”)在传递语义距离和传递效率上的差异。“拉扯”在传递语义距离上较短,传递效率较高,能够更直接地传达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辛苦和努力。相比之下,“养育”、“培养”和“抚养”由于涵盖的内容更多、理解过程更复杂,传递语义距离较长,传递效率较低。这表明在特定情境下,选择“拉扯”这一词语能够更有效地传达特定的情感和认知。

未来研究方向
  1. 理论完善:进一步完善语义数学的理论框架,探索更多复杂概念的语义解释。

  2. 工具开发:开发基于语义数学的工具和软件,支持复杂概念的研究和教育。

  3. 跨学科应用:将语义数学应用于其他复杂概念领域,探索其在不同知识体系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4. 教育方法改进:基于语义数学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提升学生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实践验证:通过实际案例验证和改进DIKWP模型,确保其在不同情境和领域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认知科学、社会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段玉聪人工智能DIKWP测评国际标准委员会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41176.html

上一篇:DIKWP模型技术报告:字词粒度解析“拉扯”的语义形成过程及同义词汇对比
下一篇:DIKWP模型技术报告:DIKWP概念距离与语义空间距离的定义(初学者版)
收藏 IP: 140.240.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