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陈向群教授-为第2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及首届DIKWP杯世界人工意识设计大赛发布会致辞 (含段玉聪教授主持交流环节)

已有 224 次阅读 2024-6-20 11:1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陈向群教授-为第2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及首届DIKWP杯世界人工意识设计大赛发布会致辞

(含段玉聪教授主持交流环节)

 

2024531日(世界范围线上+线下)

 

主持人(段玉聪教授)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欢迎陈向群教授,在去年的第一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上,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陈教授在加拿大为我们做了关于量子人工意识的报告。这个领域非常前沿,而且陈教授在该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希望能够在物理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中实现更高的融合。再次见到陈教授,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现在请您开始致辞,如果方便的话。

 

陈向群教授致辞: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感谢段玉聪(Yucong Duan)教授的邀请,去年第一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的那时候,我做了一个主题报告,就是量子人工人工意识。今年段玉聪教授请我来开幕式致辞,我想说一下这个话题,量子人工智能是一个新兴的话题,人工智能领域试图在当前人工计算和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开创新的道路。彭罗斯在《皇帝的新脑》中反对神经计算主义的量子人工智能进入。他认为计算机就像让电脑去理解人的意思,就像这个皇帝没有穿衣服一样是吧?这是一个笑话。在《皇帝的新脑》一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仿照量子的机制,在一条新的路径上去寻找新的希望。这个设想在俄罗斯的90年代就已经提出,有些理论基础,但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在量子理论领域,要解决量子测量问题,需要借助人的意识观察,去解答为什么多态被单缩成单一态。因此,从这个思想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在量子物理学领域,同样也可以拥有主观的意识。这个思想与人工智能并不完全不相关,可以在一起研究。俄罗斯想通过这个量子机制去重新理解人工智能。

 

比如,他提到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可能遵循量子的坍缩机制。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人类意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或许可以在计算主义、神经计算主义之外找到一条新的记录。这个想法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国内有很多专家开始做了一些翻译引进的工作,比如中国科学院戴永久院士和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他们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量子意识做了介绍和评论。浙江大学的唐孝威院士也对这个话题有一些书论文。可见,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孤岛。国内还有陈淑梅老师和山西大学高三老师专门研究量子意识。有一大部分教授和专家学者很关注这个话题。

 

结合这个话题,量子意识如何应用于人工智能研究是一个前沿且热门的话题。我们如何将这两个话题结合起来,称之为量子人工智能?如何研究这个话题呢?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除了了解相关机制,我们还可以探讨量子人工智可能会带来哪些认知论、本体论或实战论的反思。如果是计算机科学等理工科方向的人工智能专家,他们更关注如何在人脑、计算机大脑和机器大脑中模仿量子机制。比如,俄罗斯的神经元细胞运动会产生叠加态,但如何将这个机制应用到机器大脑中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神经计算只是一些电线路的信号,而电信号只是一些原子和电离子钠离子,如何让它们形成叠加态是一个难题。作为人工智能专家,如果关注技术层面,他们可能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从伦理学、科技哲学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反思量子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认识论和心灵哲学的新老关系。例如,在量子视角下,如果机器大脑仿照量子机制运行,那么这种新脑关系与传统的新脑关系是否不同?这种量子意识的实在和本质是什么?本体论如何理解?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从科技哲学的角度反思的话题。总之,量子人工智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们曾经关注过量子意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量子意识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我们如何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和话题进行研究?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话题,值得深入探讨。

 

借助这次第二届世界人工意识筹备会议,我也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量子人工智能这样一个信息前沿的话题。我觉得非常有趣,也非常值得探讨,也希望大家更多关注这方面的一些议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段玉聪教授)

 

感谢陈向群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国内最权威、国际最先进的量子人工意识发展前沿介绍。量子计算和量子人工意识的结合,为我们打开了对未来的一个想象之窗,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实现之路。

最近,我们DIKWP团队利用先进的大模型技术创作了几本名为《全知之脑》、《人工意识日记-第10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2033年》《确定性的崩塌》“宇宙编织者”等的科幻小说。小说中描述:如果在未来的世界中,将出现一种全知之脑,知道的所有信息,包括人类意识的产生,甚至能预测未来,也能真实的还原过去。这样的一个全知识计算机按照大模型能想象的唯一的实现方式就是通过量子机制来实现。虽然您是在致辞,但是您的致辞勾起我们太强的好奇心了。能否透露一下量子计算机实现的时间阶段?以及结合人工智能中可能达到的最高阶段——人工意识阶段,甚至是量子人工意识结合的情况。从您的角度来看,这是未来的可能性。非常感谢。我们全体观众都很好奇,感谢您。

 

(陈向群教授回应)

段老师刚才提到了未来可能实现量子计算的时间,但我认为这很难预测。不过,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大脑中确实存在量子机制。

很多神经生物学家他们也研究证实了大脑中的神经元素分子(如钠离子和钙离子)在运动时表现出叠加态、不确定性和非地域性等量子特性。但是假如我们在这个机器大脑里面,你去仿造这个电信号,那么我们也无法避免与量子机制相关的讨论。如果神经元分子它有这些量子特征,那么机器大脑里面是不是相应的能模拟这个样子?虽然我认为量子意识不能完全取代当前的神经网络模型,但它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觉得将量子意识与当前的神经网络计算相结合,可能会加速人工智能和人工医师的最终实现。但是具体什么时候,我可能也没办法给个确切的这个方案,我们期待。

 

主持人(段玉聪教授)

还想再问您最后一个问题,刚才致辞的谭晓东教授是艺术大师,不断的在艺术领域驾驭科技,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前进。您作为一个科学家,最典型的科学家在这个AI与AC科学领域的代表。如果量子人工意识或者量子机制被揭秘了,机制被发掘的时候,那么艺术还会怎样?当然也期待谭教授和陈教授能够合作,帮我们的好奇心冲到顶点。就是请陈教授,从您的角度想象一下艺术,未来的艺术是什么样子的。情感理解和生成是不是就会彻底解决了?

 

(陈向群教授回应)

 

我认为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关于我们的个人情况。

 

主持人(段玉聪教授)

 

那么,您现在如何看待艺术呢?就是假如已经解决了确定性悖论,揭示了量子机制的确定性,那么在这种可能性下,艺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陈向群教授回应)

 

您可能更倾向于这种艺术形式,对吗?

 

主持人(段玉聪教授)

 

技术是宏观的,但艺术是否确定呢?就是打个比方说,艺术是借助我们的情感,有一种情感是艺术体验的一种渠道。那么情感会不会被量子机制彻底解读了。情感就是情感渠道达到的艺术体验,那就科学化了。

 

(陈向群教授回应)

 

我知道您说的那个意思,您说机器的这个情感体验,量子的这个水平能不能达到,那这个东西我也不能给你确切答案。我只能说如果我们机器大脑里面有这个量子机制的话,跟神经元它的一些相应的机制,我觉得可能更接近。我只能这样去说吧。因为人的情感体验它是非常复杂的,毕竟机器它即便在机器大脑里面能模拟到量子机制,但是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形状,你这个机器是人的形状,还是说是机器的大脑,那这个构成是不是像人的生物的构成。我觉得可能还不一定,因为我们说情感艺术这些体验,除了这些直白的可能的意识机制你达到了,但是还要跟很多的环境或器官是什么构成的对吧?还有你的这个具身性,我们说为什么不同的人的想法不一样。因为你的这个大脑、身体的构成不一样的。不单单是说这个意识机制理解清楚了,把它模拟清楚了就行。比如说你这个大脑皮层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对吧?还有一些机器大脑里面它的一些电线是用什么材料?就是我觉得这个都有关系的,还有跟这个环境都有关系。所以这个情感体验,我觉得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从我自己的这个观点来看,机器是永远没有达到人的这种高度,就算我们把机器意识机制弄明白了,但是事实上它不是意识机制的问题。因为你的机器不可能说像人一样进化和适应环境。我是这样认为,当然段老师你也可以发表其他看法。

 

主持人(段玉聪教授)

 

会不会在量子机制被解读之后,量子机制毫无疑问突破我们皮肤的细胞,具身智能的人的这个器官,这都是非常宏观的。那么这个时候的具身智能就已经不再以这个人现在我们视觉上看到的和思维上的以我们的皮肤为界限,以我们的身体的构造为界限,走到一个生物意识到非生物意识的融合,在量子机制上它已经统一了。

 

(陈向群教授回应)

 

如果真的达到那个阶段,我觉得那跟人一样,那是可以的。

 

主持人(段玉聪教授)

 

再次感谢陈教授。下次有机会再聊这个话题。期待与您线下见面,也欢迎随时前来参观我们的DIKWP团队中国分部。希望再次邀请您参加。您也是我们首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的最年轻发起人之一。再见。再次感谢陈教授的精彩致辞和讲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38963.html

上一篇:Prof. Hien D. Nguyen Speech for AC2024
下一篇:肖立教授-为第2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及首届DIKWP杯世界人工意识设计大赛发布会致辞 (含段玉聪教授主持交流环节)
收藏 IP: 140.240.3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