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slit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caslitong

博文

浅谈对科学艺术传播的认识

已有 4048 次阅读 2020-3-2 13:5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 艺术, 传播

对于这个复合概念的认识缘起于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詹琰教授的课堂,非常感谢詹老师开设这门选修课,自己也感到非常幸运走入这种复合的人文学科。从第一节课,就打破了自己原有的传统认识,让自己重新审视科学与艺术以及传播之间的关系,尽管老师讲授了很多案例故事认知,但是自己作为一个非本专业的学生,也查阅了相关资料,谈谈自己对这门学科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刚开始选这门课的时候是因为,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读书做研究,可能更多的是偏向自然学科的知识,比较缺乏人文学科的知识。因为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人文学家,是具有高尚人文情怀的科学家。因为我一直认为所有的学科,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深入,一定是可以汇聚成同一学科,我不知道这种学科的混合叫什么,但是可以判断,这些子学科间一定是融会贯通的,是相融合的。所以自己想要在自然学科方面有所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也必然要提高很大的档次。所谓让自己全面发展,也是拓展自己知识体系的想法,本着这个原则和基础就选择了这门课程。

1、什么是科学?

        依旧记得自己去的第一节课,詹老师给我们首先讲到,在科学院首先应该熟悉或者了解什么是科学,早期的科学是从西方传到中国而来,是分科之学,称之为科学。老师又提到一个问题科学技术的区别,大家纷纷回应自己的想法,其实这就是熟悉与陌生之间的距离,看似很熟悉的两个词,但让自己真的说出点什么来,又有点困难。科学的产生是的关系,西方民主文化下产生的科学,不同的文化对接,根植于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产生了特定的知识类型。

        人类的历史其实也是如此,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一种文化形态下的知识体系。西方文化的源头是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基督教),二者的融合,构成了西方科学。文化的构建其本质是自由,其实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从推理逻辑思考反思再推理再逻辑的一种循环过程,知识技能本身没什么价值,如果能将其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架构就是人的素质,对于学自然学科的我们,甭管所谓的科学素养还是人文素养都是一个通过上述过程不断内化的过程,因为知识本身就人类而言,不能长远的记忆,就像大学知识一样,其实自己也没有真正记住多少,但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学会了一种思维和思路,这种思路我不知道可不可以称之为二次学习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才会让你可以迅速进入一个行业,或者熟悉一个领域,比其他人以更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自古以来人在追求自由之境,不同的知识体系,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不同的理念。自由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自己内在的灵魂。经验主义与科学,就像数学和哲学,数学代表逻辑、推挤,哲学则代表经验、非理性、其二者的功能也是形成知识体系。有推理的思维是很重要的,也是自由的根本所在。哲学讲求直觉判断,而科学讲求逻辑布局,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在希腊产生的3个条件:惊异的认识、闲暇的时间(不用为了生活奔波)、思考的自由与时间。【自由:(科学的源头)】。我记得老师上课还给了预判:大家会产生于中产阶级之中。一门知识越没有用、越纯粹,也就越高贵。

   科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特别与西方人对于人性的认同关系。希腊科学,这是一种自由的科学,一种内在性的科学,不是经验科学,他是没有用的科学。科学其实是一种人们不断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种的实现过程,正是这个过程充满了认知、推理、逻辑、再认知的过程,也充满了探索的快乐!

   崭新的自由观选择的意向和能力,崭新的时间观,上帝作为创世主为机械自然观提供了前提,自然的去神话与人的形象提升。基督教提供了普遍的秩序的观点。有两种自然观:机械自然观和有机自然观点。科学家们攀登着同一座高峰, 崎岖的山路上散布着各种自然的秘密, 他们在做同一件事------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通过有规律的,可以有章法可循的途径来认识世界。

   但归根结底科学无非也就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科学探索与艺术创造, 是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科学的使命在于了解真实的物质世界艺术的使命在于表达人类的感情世界。科学探究的对象是真实的物质世界, 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精神的, 主观想象的。科学需要事实, 需要逻辑; 艺术需要唯美, 需要浪漫。

2、什么是艺术?

        艺术,可以通常意义的理解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词义很广,后来又慢慢加入各种优质思想,进而就目前而言演化成一种对美、思想、境界的统称,更是对一些文化现象的高度概括。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艺术的本质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电子游戏(第九艺术)等。

      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就像讲话中我们会用大声代表生气,用笑声代表开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来传递给对方。所以,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他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也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或者艺术品来展现不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创造者的状态,因为万事万物,如果不能用具象语言、用数学公式描述清楚的话,一定有其他的可以解释的方式,让这种非直观的感受形象的展现出来,并给人美的享受。其实整个创造过程也就无非是,把创造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艺术品的创作来展现,让本来无生命力或者简单的一些材料的堆砌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更具有鲜活力!赋予了情感与生命!

     就像课程中提到的科林伍德关于艺术是情感表现的中心意思是,当某人要表现情感时,首先他意识到有某种情感,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情感是什么,因而内心烦躁不安或兴奋激动,当他通过某种事情把自己从这种无依靠的受压抑的处境中解救出来,他的精神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和人们通过语言来表现自己一样。

  一件艺术作品,它描绘与阐述了外在世界的某些方面,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或者从总体上描绘了世界的某些特征,包括社会状况、某一特定的文化价值等,这传达的便是语义特征;当艺术作品传达了关于自身的信息,以及它的特征和机构、各部分的关系、以及用以制作它们的材料的信息,这便是符号信息;而当作品传达了艺术家的有关感情特征,以及它所描绘的事物的表现特征,这便是表现信息

   关于艺术品和人工制品的区别,奥斯本认为,艺术品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虚幻性。形象性即它只传达关于本身的信息,而虚幻性则指感觉可以直接理解,但不能被证实的一种性质。

      本文所涉及的艺术即为广义内涵的艺术: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多重社会功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艺术才能发挥自身价值,而艺术家们创作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向艺术鉴赏者们发起一种审美的邀请。因此,可以说,艺术自诞生起就包含着传播的内在取向,传播是艺术价值得以实现的必然途径,只有当艺术活动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创造活动和社会职业之后,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发现艺术的审美精神及创造特性。

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非传统的现代艺术都具有形象和虚幻性。

     对艺术的各种观点的分析:各有千秋,各有问题。讲到我们更倾向于某几种理论,摹仿论、信息论、艺术开放论、社会惯例说。我们可以总结艺术的若干特点:描绘世界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交流的方式、艺术品是艺术世界赋予的(是艺术世界建构的)。不同的观点,实际上从不同的侧面对何为艺术进行了审视。

  本课程,所涉及的艺术,实际上只是最普遍的大艺术的几个子类:绘画,戏剧。而且本课程更关注的,是从这些子类的艺术和科学之间表现出来的可能联系。

3、什么是传播?

       传播顾名思义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的这么一个互动性过程。信息是传播的内容,科学可以传播,艺术也可以传播,科学艺术如何传播,俨然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论传播的根本目的,其实本质上就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传播,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文字、图像、声音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这么一系列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将一种文化或者思想或者科学能量以及艺术美感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讲到传播就不得不说,传播学,据同学讲到这门课程其实是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那究竟什么是传播学,其对于科学艺术的传播有什么作用或者如何配置这种无形的社会资源呢?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乐。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对于科学艺术的传播应怎样更好的认知这一学科或者需要探索的领域,我觉的,可能应该对于传播学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本身科学艺术在传统的观点是不相同的学科领域,将二者更好的融合,我觉得可能也只要离科学最近的科学院可以去做这件事情了,科学本就就是艺术,科学的美妙,自然科学的奇妙,艺术的本质也本就是科学,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也是一种逻辑判断和思维提升的过程,所以将科学艺术传播出去的重任势必也会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4、科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认知

  科学探索与艺术创造, 是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科学的使命在于了解真实的物质世界艺术的使命在于表达人类的感情世界。科学探究的对象是真实的物质世界, 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精神的, 主观想象的。科学需要事实, 需要逻辑; 艺术需要唯美, 需要浪漫。

   艺术家们则以自己的方式建造自己的高峰。科学有共同的评价标准, 艺术则不然。有人对毕加索的立体画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人则视之为精神垃圾。按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意见, 科学属于确定的人类知识; 艺术则属于不确定的知识。它们之间的联系隐秘而深奥,涉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次问题。这是一个浩瀚的话题, 难有答案。然而每次思索都会给人以新的启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是通过活动主体:人实现的。由于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因此产生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按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 科学属于确定的人类知识; 艺术则属于不确定的知识,它们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 它们之间的联系复杂隐秘, 而且深奥。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科学与艺术活动的主体即人实现的。

        评价科学的标准是” , 评价艺术的标准是” , 它们都被人类更高的标准统率。三者融合, 文明即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譬如杰出的建筑、优秀的工业设计。科学智慧不能损害人类, 艺术创作也不能无度张扬个性而违背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真正的美, 有两条判据: 一方面与自然一致, 一方面与理想一致; 真正的科学智慧也有两条判据: 一方面服务人类的长远利益, 一方面解决人类的实际问题。真科学与上乘艺术都应该服务于人类崇高目标。科学与艺术同属人类精神领域最高层次的创造活动, 都需要深邃的思想与丰富的想象力, 都需要思想的空灵与浩瀚。许多科学家十分喜爱艺术, 对艺术家十分钦佩, 有时也会偶尔迈入艺术殿堂模仿演练一番。例如爱因斯坦喜欢小提琴, 华罗庚不时写点小诗( 当时有人写文章说, 华老是大科学家又是诗人, 华罗庚当即回应说,“ 我不是诗人, 别把麻子当酒窝”)。科学技术不断地为艺术提供新的工具, 使它们更美。科学与艺术携手共同丰富人类生活,它们的联姻成为现代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真正的艺术和情感的确有关,但不是唤起情感,不是一个人因惊恐而脸色发白那样暴露情感,而是表现情感,暴露情感和表现情感不能混为一谈。

    艺术创作是一种面向他者的审美创造活动,传播是艺术的内在取向。"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看,文化总是和传播媒介密不可分,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则必然同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艺术是一种面向他者的审美创造活动,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从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为艺术做了定义,他认为狭义层面的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艺术门类,而广义上的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广义的艺术又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以及曲艺!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

 5、科学与艺术的碰撞及再认识

    写到这里让我想到了一件自己曾经参加的一个活动,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参加了由华裔音乐神童潘晖诺及其母亲潘若莎女士发起主办的艺术与科学——AIIE2016国际艺智教育大师中国行主题公益活动。其中整个活动围绕着音乐与科学,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自己也获益匪浅,并将他们的观点做一分享,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音乐对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Pro. Nancy Weems表示,作为一个老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教学生弹奏钢琴,不仅仅是教他们如何演奏,更是教他们如何通过音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Dr. MattiRaekallio说,相比于其他杰出的钢琴演奏家,我学习钢琴是十分迟的。我是在听一次演奏会后彻底迷上了音乐,音乐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步伐。在我意识到我对音乐的热爱后,我认为音乐对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有些人为什么学习音乐后,突然喜欢上了读书和绘画?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丁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这是因为人脑把听到的音乐直接转化为画面,带动了整体的艺术感官灵敏度的提升;其次,音乐可以加强情感交流。在我们审视艺术的时候,需要通过演奏来表达自己,这种表达促进分享,使得人们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方面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从而促进人际和谐。这也是康德所说的是最高的善。

        18岁天才华裔少年潘晖诺被很多看做是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传奇人物。他分享了自己音乐科学之路的心得体会:第一,后天的努力,每天要努力很重要;第二、大脑思维要清楚,专注,注意音乐的层次、结构、节奏,要听别人在弹什么,控制肢体表达;第三、音乐的独特性可以连接左脑和右脑,音乐家连接左右脑的能力更显著;第四、音乐可以让你和其他人的沟通更强大,因为每秒钟都要和他人沟通,才能保持美好的音乐。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思有价值。潘晖诺认为,IQIntelligence Quotient)、EQEmotional Quotient)、CQCreative Quotient)这三者能比较全面地描述或者衡量一个人。音乐是极少数可以同时促进这三个方面发展的活动。

     其实音乐本质上也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科学,从曲调、旋律、谱子等虽不像自然学科一样去做实验,但是也仍需要去探索和不断的更正,以及用你的直观感受与逻辑判断来提升整个艺术的美感,以及与科学的衔接度。对于音乐和科学有多少理性、有多少感性的题,争论颇多,但我们认识到一点:音乐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音乐肯定可以带来对于人生的改变,对于事业的改变。音乐伴随个人成长,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也一定伴随着我们的未来。音乐教育肯定是和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家长,会把音乐作为未来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部分。让我们感到荣幸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从一开始就重视艺术与科学,当然也包括音乐与科学的融合,以及艺术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特别又专门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国科大必定是从科学与人文两方面一起抓,弯道超车,在未来一定又红又专。

    我认为一切从事的艺术活动也好,科学实验也罢,只是学科的不同,但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自己对学科的一种把控,是对你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所以音乐本质上也是一种科学,因为音乐从属于艺术大类,也是一种科学,所以艺术与科学是融汇贯通的。

6、科学艺术传播学科的启发和思考

科学艺术教育对于科学人文意识的提高和科学人文素养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艺术教育是以科学人文学为依据和研究工具,努力传播科学人文知识和科学人文文化、提高人们的科学人文意识及科学人文素养、塑造科学人文文明的教育。开展科学艺术教育、提高科学人文意识和塑造科学人文文明三者之构成了一个相互辐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金字塔范式,而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科学艺术教育,它为我们的科学人文保护和科学人文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深入广泛认识,科学艺术教育也不仅仅局限在专门的科学人文学专业之上,逐渐突破科学人文学专业领域,应用更加广泛,置身公众舞台。随着科学人文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科学人文问题的背后不是行为的冲动,而是个体观念的价值取向,科学艺术教育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模式,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科学艺术教育除能使人们获得对科学人文系统知识的认知,而更能让人有意识的突破知识本位,充分驾驭知识,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科学人文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科学人文情感,树立正确的科学人文观。

        现在不少大学校长将很大部分精力甚至主要精力花在大学排行榜、论文发表数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除学习学术以外的更能受用于一身的人生哲学上,关注甚少,过分的强调了专业的培养,也许有一些技能、技巧的训练,但他们很难在这里学到改变世界、应对挑战,特别是科学人文挑战的智慧和能力。大学忽视了对于学生进行人知识和文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完整的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如何更好的实现美丽中国的科学人文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培养科学人文型人才,高等学校要让学生建立起“π”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π”上面的一横是人文和专业知识。这是基础,下面两条腿,左腿是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右腿是思维和创新能力。一个科学艺术教育下的人,是综合型人才,是科学化的人,是与国际接轨的人。

       加强绿色科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自身也要从资金、设备、图书馆资料等方面为全校师生开展科学人文文明建设的科学艺术教育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拓宽科学艺术教育渠道,多维度、多方式、多方向、多点位、多方面加强绿色科学艺术教育,作好对绿色大学发展的基础工作,完善科学人文绿色教育机制使人人参与科学人文文明建设,共享科学人文文明建设成果。

      科学艺术教育是提高科学人文意识,塑造科学人文文明的基本途径。科学艺术教育质量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科学艺术教育可以解决当代科学人文危机,提供了精神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使大学能够参与建设科学人文文明所需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人文文明的基本概念的科学人文文明发展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科学艺术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把重点放在家庭,社区,以及我国面临的全球性科学人文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人文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学艺术教育的大众化行动中去。开设相应的环保科学艺术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聘请专业科学人文人士到校进行科学人文知识的宣讲与政策的解读,组织学生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让科学人文的行动能惠及更多大学生。

       实施科学艺术教育的清洁生产措施,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是事前预防,另一个则是事后治理,其本质区别就在于对科学人文认识的不同,作为教育,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更关乎一个国家科学人文文明建设,因此科学艺术教育要从源头抓起,从现阶段实行,不能用产生血的教训后换回的经验再去发展,所以科学艺术教育势在必行。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稳定地关键时期,所以对科学艺术教育的清洁生产更应该提高重视程度。

        从科学人文学的观点来讲,教育的终端”——课堂这一教育微观小科学人文环境能否平衡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未来前景。因此掌握和了解科学人文课堂的动态性,积极发展科学人文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学人文自身建设中去。

 教育的目的在于是使一个进入校园科学人文环境中的自然人成为的爱生命、懂自然、保科学人文的社会人,这个过程正是由于经过自然选择与生物自身独特的生命形式运动后才会有的转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正是通过明德正道求善的正确导向出了独特的大学文化,所以建设科学人文文明,就必须发挥高校教育作用,将科学人文观念和科学人文思想深入大学文化,完善和发展科学艺术教育,为国家培育更多的社会人

7总结

   科学探索与艺术创造, 是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科学的使命在于了解真实的物质世界艺术的使命在于表达人类的感情世界。科学探究的对象是真实的物质世界, 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精神的, 主观想象的。科学需要事实, 需要逻辑; 艺术需要唯美, 需要浪漫。 我认为一切从事的艺术活动也好,科学实验也罢,只是学科的不同,但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自己对学科的一种把控,是对你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所以音乐本质上也是一种科学,因为音乐从属于艺术大类,也是一种科学,所以艺术与科学是融汇贯通的。科学艺术都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8、致谢

感谢詹老师的精彩讲授,通过这门学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也重新审视和定义了科学与艺术,让我们的思想变的更加丰富,收获良多,获益匪浅,也希望自己好好自然科学知识,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国科大拥有浓厚的育人文化氛围。自己必将秉承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要更加注重培养自己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科研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的科研品格、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自己也必将牢记国科大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做时代的开拓者,奋进者,和创新者,以及能拥有高人文素养的科学工作者!从而树立正确科学人文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科学人文情感,树立正确的科学人文观,为科学创造拥有成长的沃土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当下的冲击》,孙浩、赵晖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2 ]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 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 北京人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杨晓强、吴航行.《电视传播的科学人文精神及其构建》西安: 新西部,2011年版

[6 ]陈鸣《艺术传播原理》,上海:上海人学出版社,2009年版。

[7]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工昭风译,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许鹏《新媒体艺术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孟韬、张黎明、董人海《众筹的发展及其商业模式研究》,《管理现代化》2014年第8期。

[10]李晓玲《布迪厄的场域和惯习:一个消费的视角》,《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11期。

[11]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卿曾耀农《艺术与传播》,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 ]贡布里希指出,人文学科就是保持对古 典文化的记忆。见贡布里希著:《艺术与人文学科》,范景中编译,杭州: 浙江 摄影出版社,1989年版。

[14]Jean Paul Sartre, The Tmaginary: A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of the Tmagination,  trans. Webber (London: Routledge,  2004),  p.  191.).

[15 ]Richard Shusterman,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ism", in J. Levinson 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Aesthetics  (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771.

[16]Zurong Fan, 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EEM 2012).

[17] Chuanhui Zhang, 2014, 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cology Mo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246-1221381.html


下一篇:基于生命哲学视角谈生态文明教育
收藏 IP: 117.136.9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