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胡适回国后为什么能立即名满天下?

已有 1987 次阅读 2023-11-7 14:16 |个人分类:博士培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胡适回国后为什么能立即名满天下?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9月在北京大学被聘为教授。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回国不到两年便一跃而成为新思想、新学术的领袖人物:他提倡的白话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开辟了一条研究古典文学的新路,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想家。胡适以“中国文学”专业的成就入选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名单(81人)中,傅斯年在拟定初选名单时称胡适入选是“关系文学风气者”,但他的本科与博士专业并不是中国文学专业。

在历史学者江勇振所著的《舍我其谁:胡适》的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2011年,新星出版社)中,有较大篇幅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的所学课程与成绩,结合席云舒《康奈尔大学胡适的成绩单与课业论文手稿》(《关东学刊》2017年第1期),可以大致窥视如何通过留学七年的训练,一下子“暴得大名”,可以解释了胡适回国后为什么能立即名满天下?

胡适于1910年7月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当时留美考试分两场。首轮考试为国文与英文,及格者才能考第二场。胡适的国文得了100分,英文60分,平均80分,为第十名。第二场考各种科学,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西洋史、世界地理等,胡适考了第五十五名。本届共有70人被录取,其中还有赵元任、竺可桢、胡明复、周仁等。

胡适的留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康奈尔大学农学院(1910年秋学期--1911年秋学期)

 

1910年8月16日,一名年仅20岁的中国青年从上海坐船启程,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奔赴美国的旅程。同年9月胡适进入康乃尔大学。胡适在晚年的演讲中,解释了他为什么留学康奈尔大学选择农科的原因:“民国前二年,考取官费留美,家兄特从东三省赶到上海为我送行,以家道中落,要我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他认为学了这些回来,可以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不要我学文学、哲学,也不要学做官的政治法律,说这是没有用的。当时我同许多人谈过这个问题。以路矿都不感兴趣,为免辜负兄长的期望,决定选读农科,想做科学的农业家,以农报国。同时美国大学农科,是不收费的,可以节省官费的一部分,寄回补助家用。” (本文为1952年12月27日胡适在台东县公共体育场的演讲,收入《胡适言论集》甲编)

 

表一:胡适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的本科成绩单

1910年秋学期

入门课程(英文)(80分,4学分)  斯特伦克、普莱斯考特、亚当斯等

植物的生理学(82分,3学分) 阿特金森、麦卡利斯特、斯通、希金斯

普通生物学(75分,3学分)  尼达姆、康斯托克

初级德文(90分,6学分)    蒲柏、辛内克尔、安德鲁斯

 

1911年春学期

入门课程(英文)(88分,4学分)斯特伦克、普莱斯考特、亚当斯、门罗

普通生物学(82分,3学分)       尼达姆、康斯托克

植物的比较形态学(80分,1学分)阿特金森、麦卡利斯特、斯通、希金

植物学的分类学(64分,2学分)     罗利

气象学(70分,3学分)         W.威尔逊

第二学期德文(80分,5学分)  辛内克尔、安德鲁斯、波希

体育 (90分)                 

 

1911年暑期

无机化学入门(73分,6学分)。  布朗、萨瑟兰

 

1911年秋学期

动力地质学(75分,3学分)。        恩格林

定性和定量分(化学)(85分,5学分)莱蒙、乌里奇、吉本斯、扬特、博        伊斯

普通植物生理学(77分,4学分)     克努森、麦库尔

初级果树栽培学(76分,3学分)     C.威尔逊、安东尼

19世纪散文(英文)                 诺瑟普、亚当斯、柯克、皮克

胡适所修的第一专业是农学,学了三个学期,共11 门课,主要包括:化学、生物、植物、地质、气象、果树等。虽然没有学习数理科学的课程,但资源性的自然科学—-天地生化,还是都有所涉猎,领略了现代科学的基本风貌。

在大二上学期的《果树学》课程中,有两小时的实习苹果分类,美国人天天吃苹果,所以对苹果非常熟悉,两下就搞定了。胡适照着课本的要求,只分类了二十个苹果,而且大部分是错的。“晚上我对这种实习起了一种念头:我花了两小时半的时间,究竟是在干什么?中国连苹果种子都没有,我学它什么用处?自己的性情不相近,干吗学这个?这两个半钟头的苹果实习使我改行,于是,决定离开农科。放弃一年半的时间(这时我已上了一年半的课)牺牲了两年的学费,不但节省官费补助家用已不可能,维持学业很困难,以后我改学文科、学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同上),胡适坚称“我没有依社会需要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到现在虽然一无所成,但是我生活的很快乐,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已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 (同上)

根据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的课程大纲,1910—1911学年的“入门课程”课程说明和必读书目为“学习英国文学代表作,包括三个莎士比亚戏剧、五部近代小说,以及选定的抒情诗和散文。写作练习辅以阅读训练,兼及明确写作规范。该课程是学生选择本学院其他课程的基础”。这学期的英文课,胡适作了多篇关于莎士比亚戏剧和培根散文的论文,其中不乏“颇得教师称许”的文章。

这个暑假他除了选修一门暑期班的化学课程外,还读了司各特的《尼格尔的家产》、大仲马的《侠隐记》(又名《三剑客》)、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等小说,另作有长文《康乃耳传》。

 

第二阶段 康奈尔大学文学院(1912年春学期--1913年暑期)

 

1912年春学期(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胡适的专业发生“偏移”,转专业进入康奈尔大学文学院,学了三个学期与两个暑期。

表二:胡适在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本科)的成绩单

 

1912年春学期

逻辑学(85分,3学分)            克雷登、炯司

道德概念及其实践(78分,3学分)   梯利、炯司

19世纪散文(英文)(86分,3学分)  诺瑟普、亚当斯、柯克、皮克

18世纪诗歌(英文)(83分,3学分)  门罗

经济学入门(75分,5学分)          威尔科克斯

19世纪哲学和文学的关系(86,1学分)艾尔比

体育                   (90分)

1912年暑期

演讲(87分,5/2学分)             艾弗雷特

财政与税收(77分,5/2学分)       卡默勒         

大英帝国的发展(70分,5/2学分)   达奇尔

拿破仑时代(80分,5/2学分)        达奇尔

 

1912年秋学期

政治制度(82分,3学分)              奥兹、塞比

美国政党制度(88分,3学分)          奥兹 

基础心理学(92分,3学分)。提区纳、韦尔德、鲁克米希、博宁、福斯特

美学:哲学与历史的概念(76分,3学分)  哈蒙

哲学史(90分,3学分)                 克雷登

伦理学(76分,3学分)                  梯利

绘画与雕塑史(65分,1学分)            布劳纳、菲尔普斯

 

1913年春学期

初级法文(80分,6学分)。                 康福 

1642年的戏剧(英文)(96分,3学分)      亚当斯

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英文)(88分,3学分) 诺瑟普

比较政治学(85分,3学分)。               奥兹、塞比

体育(83分)

毕业成绩(体育)(通过)

哲学史(85分,3学分)。         克雷登

 

1913年暑期

教育学史(85分,5/2学分)       德加谟

即兴演说(94分,3/1学分)       艾弗雷特

莎士比亚的悲剧(94分,5/2学分)  亚当斯

按照当时康奈尔大学的规定:在一个系选满了20个学分就算一个“学程”或曰“专业”。哲学7门,英国文学6门,政治经济5门,一共三个专业。其他还有德文、法文、历史、体育、演说与写作等课程。

1911—1912学年的“19世纪散文”课程说明非常简单,只有“阅读指定风格的英文散文,作文练习并讨论”一句。

1912年春学期的“18世纪诗歌”课程说明为“18世纪英国诗歌史,学习蒲柏、汤姆森、格雷、戈德史密斯、彭斯,阅读一些次要诗人的作品;学习浪漫主义运动的开端”。

1912—1913学年的“1642年的戏剧”, 这门课虽然是一学年的课程,但胡适只选修了1913年春学期的课:学习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和剧场,李利、皮尔、基德、格林、马洛、琼森、博蒙特和弗莱彻的经典戏剧,指定阅读其他代表性的剧作家”。

 “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课程介绍为“学习丁尼生、布朗吟、马修·阿诺德、克拉夫、威廉·莫里斯、斯温伯恩、罗赛蒂等人的代表作,学习维多利亚时代诗歌的特征”,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课程介绍为“讲授主流文学趋势和时代特征,学习主要的诗人和一些伟大散文作家的作品”。

1913年暑期班的“英文K:莎士比亚悲剧”课程介绍为“学习以莎士比亚最佳悲剧为代表的戏剧艺术,选定实时检查的作品为《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课本选用A.C.布兰德利的《莎士比亚悲剧》”。

克雷登教授的“哲学史”的课程说明为“主要对象是那些希望了解思想史及哲学观念对文明发展所发挥的影响的学生,从古希腊至今的哲学思辨史,各个哲学体系及其所属时代的科学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社会、政治和教育问题上的应用;本世纪的思辨问题,尤其是进化论观念的哲学意义及其重要性。将不时地指定阅读材料,但没有教材”。 这门课含有古希腊哲学的内容,当然应该包括柏拉图和“智者派”哲学。

 

第三阶段 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1913年秋学期--1915年春学期)

 

1913年秋学期,胡适升入康奈尔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生。此时,也算是大学本科的四年级。请注意,如果按文学专业,可以毕业了。但是按哲学专业,因学分不够,不能毕业,必须读第四年的课程;但作为文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同时可以修读研究生的课程。所以,1913年秋学期的课程,即可以作为大学的学分,有可以作为研究生的学分。实质上,胡适的大学四年级与研究生的一年是公用了一年。

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专业是哲学,修了8门课。

 

表三:胡适在康奈尔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的成绩单

 

1913年秋学期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英文)(通过)    诺瑟普

经济理论史(85分,3学分)           约翰逊

近代哲学问题的发展(90分,2学分)   克雷登

伦理学史:从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90分,2学分)   哈蒙

伦理学进阶(-  ,3学分).             梯利

伦理学讨论课(- ,2学分)。            梯利

1914年春学期

经济理论史(通过,3学分)              约翰逊

德国哲学选读读(78分,1学分)。        哈蒙

近代伦理学史(通过,2学分)。           艾尔比

历史的辅助科学(通过,1学分)          布尔

 

1914年秋学期

经验论与唯理论(通过,3学分)         艾尔比

历史学的方法 (通过,1学分)          布尔

 

1915年春学期

康德的批判哲学(通过,3学分)         艾尔比

价值与分配(P,2学分)                约翰逊

 

   哈蒙教授的“德国哲学选读”的课程说明为“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德国哲学术语方面的知识和翻译哲学论文的能力,教材将采用文德尔班的《柏拉图》”。文德尔班的《柏拉图》,是文德尔班研究柏拉图的生平和思想的一部带有普及性的著作。文德尔班是德国新康德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史教程》是最有影响的哲学史教科书之一。哈蒙教授曾为文德尔班的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盛赞此书为“第一流德国学术论文的代表作,反映了当代研究的精华”。

经验论与唯理论”课指定阅读博恩版的两卷本《洛克作品集》,这个版本主要包括《政府论两篇》、《人类理解论》和《自然哲学原理》等著作。

艾尔比教授是研究英国功利主义哲学的专家,他著有《英国功利主义的起源》《英国功利主义史》等著作;在胡适选修的哲学课程大纲中,近代伦理学史的课程说明强调“重点关注英国伦理学发展史,同时阐明伦理学逐渐分化为哲学学科中一门独立科学的过程”。

 

第四阶段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1915年秋学期--1916年春学期)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规定,也认可胡适在康奈尔的学习成绩。1915年胡适转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在哥大,胡适主修哲学,副修英国文学和经济。

胡适在哥大所选的课程,主要是三个领域:哲学为主,辅修政治理论史与“汉学”,有杜威的“逻辑理论诸派”和“社会政治哲学”, 乌德布瑞基的“历史哲学”, 艾德勒的“政治理论史”,夏德的“汉学”讲座(又叫丁龙讲座,以一个华人名字命名),这几位教授的课程都对他影响很深,其中杜威的“逻辑理论诸派”一课启发胡适决定做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

 

表四: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的成绩单

 

1915年秋学期

逻辑理论诸派   杜威 

社会政治哲学   杜威

哲学史         乌德布瑞基

政治理论史     艾德勒

汉学           夏德

1916年春学期

博士资格考试(笔试与口试):哲学史和一般哲学

 

2.课程论文(18篇)

胡适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期间留下了手稿的课程论文与学年论文(英文)共18篇,他还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等刊物发表过多篇英文论文,此外,还有没有留下手稿的《奥菲利亚》、《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等。

(1)英国文学论文(11篇)

主要都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和《〈哈姆雷特〉,一个没有英雄的悲剧》等。

《蒲柏诗歌研究》和《托马斯·格雷》讨论的是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和托马斯·格雷的作家作品。

胡适的《亨斯洛日记》讨论的史料特点。《亨斯洛日记》的作者菲利普·亨斯洛是伊丽莎白时代最显要的剧场经理,他的日记详细记载了当时伦敦戏院的演出剧目、剧本价格和演员薪酬。胡适列举了《亨斯洛日记》中记载的1591年12月31日至1592年1月31日之间上演的各剧目演出次数、剧本的价格及亨斯洛支付给演员的报酬,以这一个月的史料来揭示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演出状况,文末有教师评语说他“选取的条目很有意思”,评语的笔迹与《亚历山大和坎帕斯比》一文后面的教师评语相同。两篇文章后面的评语均为该课程任课教师亚当斯助理教授所写。

胡适的《丁尼生〈悼念集〉第54—57首》、《圣杯》和《吉娜薇》是研究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的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作品。《圣杯》是丁尼生根据历史上流传的亚瑟王故事所写的长篇叙事诗,《吉娜薇》则是这部叙事诗中亚瑟王的妻子。

胡适的《托马斯·胡德》长文研究了托马斯·胡德---英国19世纪幽默诗人。此时,他已进入康奈尔大学的赛基哲学学院念研究生,他的英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文末的评语中盛赞此文的文采、主题、逻辑安排和判断表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托马斯·胡德虽然只活了46岁,但他却是跨越乔治四世时代和维多利亚时代两个时期的诗人,他的代表作《衬衫之歌》《叹息桥》都是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重要诗作,胡适在文章中说,早在1908年《衬衫之歌》被翻译成中文作为“新纪元”丛书第一本出版时,他就对胡德的作品产生了兴趣。 

《西敏寺》是一篇介绍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和建筑风格的文章。西敏寺是英国历代国王登基加冕的地方,也是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长眠之所。胡适读的这篇“Westminster Abbey”是约瑟夫·艾迭生(1672—1719年)的名篇《墓园沉思》(又译《西敏寺内的遐想》),而《旁观报》论文集则是他1911年春学期“英文1:入门课程”的阅读材料之一。

 

(2)哲学论文(5篇)

《康德的国际伦理法则》《关于先验的论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分析》这两篇文章显然是为1915年春学期艾尔比教授的“哲学31:康德的批判哲学”课所作。

《洛克的〈政府论两篇〉研究》“经验论与唯理论”课程的论文。

《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讨论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中的思辨问题。

《约翰·密尔论正义:〈功利主义〉第五章研究》是1914年春学期为艾尔比教授的“近代伦理学史”这门课所作。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是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名著,他在这本书里系统论述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原理,该书第五章讨论的是“功利与正义的联系”。胡适选修过的伦理学课程有“道德观念及其实践”“伦理学”“近代伦理学史”“伦理学进阶”“伦理学讨论课”,这些课程中,都是梯利教授开的。

(3)政治学论文(2篇)

《美国国家与社会政治研究》是“政治制度”课上的作业,而《众议院议长政治权力的发展》及其“序言”应该是“美国政党制度”课上的论文,因为议会制度正是美国政党政治的主要形式。这两篇手稿后面的教师评语为同一人的笔迹,应均为山姆·奥兹教授所写。 

通过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时期的选修课程和这些课业论文手稿,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曾系统地接受过16—19世纪英国文学和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教育,后来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跟随杜威学习“实验主义”哲学,在此过程中,他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成了他1917年以后在国内倡导“文学革命”和“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

3.授业导师

康奈尔大学的哲学教授,基本上被新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所主宰,他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批判实用主义,而动不动被“揪出来批判的对象就是杜威”。胡适说:“在聆听这些批杜的讨论和为着参加康大批杜的讨论而潜心阅读些杜派之书以后,我对杜威和杜派哲学渐渐的发生了兴趣,因而我尽可能多读实验主义(按:胡适那时将“实用主义”译为“实验主义”)的书籍。在1915年的暑假,我对实验主义作了一番有系统的阅读和研究之后,我决定转学去向杜威学习哲学。”(《胡适口述自传》)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工业时代成长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带有强烈的反教条主义和反思辩哲学的色彩,反映了美国创业时期求实和创新的精神。杜威主张观念必须在实验中锻炼;只有经过实验证明,在实践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才是“有价值的观念”;也就是“知识必须自实践出发”。它不是“只论目的,不择手段”,相反的它是为达成解决实际问题,于试验中选择正当而有效的手段。所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也就是“实验主义”,最重要的有两个特点:一是他力图与研究自然界的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相一致,具有更为浓厚的科学和客观的色彩;二是更为突出的,他不限于一般地谈论实用主义理论,而是极力将这种理论推广、运用于政治、教育、宗教、道德以及现实生活的诸多领域,从而使他的哲学获得更为广泛的影响。

胡适师从杜威两年,杜威的实用主义,对他一生的文化生命和学术生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胡适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两个人使我明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提倡白话文,考证《红楼梦》,研究中国哲学史,主要得益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顾颉刚应用这种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疑古学派”。俞平伯这种研究方法用来研究《红楼梦》,重视曹雪芹家世和各种版本的研究,由胡适开始创立了不同于“旧红学索隐派”的“新红学”。

 

4.博士论文

  

1916年8月至1917年4月,总共写了九个月,胡适完成了博士论文,题为“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胡适译作《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作者从欧洲哲学史的研究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解决了诸如原始资料的选择、原文的校勘、训释等问题。哲学体系的解释、建立或重建,使作者领会到了西方哲学在帮助其解释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时的价值。

胡适在1917年5月4日日记中以《我之博士论文》为题,写道:“吾之博士论文于四月廿七日写完。五月三日将打好之本校读一过,今日交去。此文计二百四十三页,约九万字。原稿始于去年八月之初,约九个月而成。”

博士学位口试完成后,1917年5月27日胡适追记了五天前的博士考试:“五月二十二日,吾考过博士学位最后考试。此次为口试,计时二时半。吾之‘初试’在前年十一月,凡笔试六时,口试三时。七年留学生活,于此作一结束,故记之。” 1917年,胡适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考试,并提交博士论文。同年他回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

这里,胡适是用“考过博士学位”,而不是“通过博士学位”。因为胡适用什么词还是有斟酌的,这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君子。那时候的博士论文答辩大概有三种情形,就是三个档次,第一个档次就是“小修通过”(pass with minor revision),第二个档次是“大修通过”(pass with major revision),第三个档次是“不通过”(failure),唐德刚先生猜测1917年胡适大概只是“大修通过”,那就是博士论文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922年,胡适将自己修改过的博士论文交由上海东方图书公司按英文原本出版发行。这本英文著作书名改为《先秦名学史》(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这相比他在哥大撰写的博士论文所使用的题目《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还是有所调整,应该说更有问题意识,内容也小有修改。在这本英文著作的前面,胡适还加了一个1917年6月所写的《前言》,和1922年1月所写的《附注》。全书除导言历史背景外,分成三部分,即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包括惠施、公孙龙和辩者)、进化论的逻辑(即庄子、荀子和韩非的逻辑)。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先秦逻辑史专著,它系统地提出了先秦逻辑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独立体系,对研究先秦逻辑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回国后的第三年即1919年2月,胡适将《先秦名学史》与自己1917年9月以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大纲”一课的讲稿,扩写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部著作颠覆了中国因循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方法,对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立及哲学研究方式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书出版后,不到三年,就再版七次,其影响之大,实属空前。原因就在于:作为第一部用西方的学术观念写成的中国哲学史,该书突破了旧学者不敢质疑的经学范畴,把原来只供人们顶礼膜拜、不敢非议的尧、舜、汤、文、武、周公等“圣贤”撇在一边,而从老子、孔子开讲,把历来被人们认为不能议论的“至圣先师”孔子和老子、墨子、荀子等其他哲学家相提并论。如果说提倡文学革命及其实践活动使胡适“暴得大名”并成为五四时期风云人物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的出版则初步奠定了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所指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对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

胡适留学美国七年,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与哲学博士学位,不仅在文学上培育了很深的造诣,主要是在方法论上完全超越了当时国内一流的学者,特别是胡适概括的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科学方法论的精炼表述,无论是从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还是波普的证伪学说,都不过是胡适公式的学术阐明。这就为一下子“暴得大名”、回国后为什么能立即名满天下提供了内在的机制。

类似的,陈寅恪回国后之所以立即名满天下,主要是得益于他专门到柏林大学学习印度学主要是梵语言文学的, 修习的课程还涉及藏文、蒙文、梵文、巴利文等多种文字,使陈寅恪获得如此广博的语言与学科知识;主要原因在于他在西域史地之学中的造诣以及他发表了那些无人敢于涉足的学术领域的论文。这样的学术领域正是国际东方学界的“潮流”。只有那些同时具备西方学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人,才有能力与西方学者对话。在中国当时也几乎只有陈寅恪才是有资格的对话者。因此,在“西潮”汹涌的二三十年代,本来就有深厚国学功底和家学源流的陈寅恪,受到中国传统学术界的推崇乃至顶礼膜拜,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深厚的国学基础,留学所学的一流课程以及相关的课程论文,无论是否拿到学位,都可以使得胡适、陈寅恪等回国后立即名满天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408781.html

上一篇:表观基因组学研究的先驱:芬恩伯格
下一篇:在寒凉的时代感受光芒---70年代江浦插队琐记(1)
收藏 IP: 180.110.156.*| 热度|

5 尤明庆 张晓良 刘全慧 段含明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