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关于《自然》正刊论文的更正

已有 3369 次阅读 2021-5-31 09:38 |个人分类:博士后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直到5月中旬,我才偶然看见《自然》网站刊出曾行与儿子合作的论文又出“更正与修正”(Corrections & amendments一共有两次(如图):第一次是论文发表后不久的2019年5月22日,第二次是2021年2月3日(均是上线时间,纸质版要在迟几天)。

image.jpeg 

 

   第一次的更正,即“2019年5月22日的更正”,实际是一种勘误,其主要内容是:“在本文的图6a中,折叠变化最大的两个蛋白(分别是Cidea 和S100b)对应的蓝点和红点在制作过程中被错误地移到了火山图的左上角。这个数字已经在网上进行了修正。”所谓勘误, 又称更正。 在学术期刊中的作用是更正已出版的期刊上出现的错误, 特别是更正论文中出现的关键性、实质性错误的部分。一般说来, “勘误”的主要目的是校正出版中所出现的编 、校所产生的字句错误。“2019年5月22日的更正”明确是“出版更正”,也就是《自然》出版方,在论文正式出版后发现出版物与作者原稿有不符之处,立即公开提出的更正。这在本质上是对出版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错误的及时纠正,以免给读者造成困扰,消除读者可能会产生对内容的误读和误理解,也澄清了作者科研不严谨的嫌疑。

第二次的更正,即“2021年2月3日的更正”,实际是一种补充说明,由作者主动提出的“作者更正”,主要关于统计分析和方法相关的三个问题:

“我们注意到与本文报道的统计分析和方法相关的几个问题。”主要有三点:“首先,在涉及时间过程的实验中,我们对单个时间点使用了非配t检验,这可能对多重比较有问题。我们现在使用重复测量双向方差分析(ANOVA)检验重新分析了所有时间过程数据。重复测量的双向方差分析没有假设球形,而是一个一般的(即,非结构化的)协方差结构。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报告了因子1(P)、因子2(P)的P值,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P)。。。。。注意,P在所有病例中都达到了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最初的结论仍然有效。

其次,对于图6f,我们使用单因素分析方法(ANOVA)重新分析了数据,并使用Tukey方法调整了两两比较,则更新了我们原来的两样本t检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最初的结论——s100b敲除的TH和TUB3染色与cistn3b转基因小鼠和s100b剔除小暑的染色没有显著差异——仍然有效。

第三,在图1b中,我们比较了同一只小鼠不同组织中Clstn3b的表达水平。在这里,配对t检验可能比原文章的未配对t检验更合适。因此,我们使用配对t检验重新分析了数据。。。。。请注意,我们最初的结论——在Bat中Clstn3b表达显著高于在WAT中 –仍然有效。”

这三点的更正,不是实验的更正,也不是数据的修正,而是数据处理与加工分析的补充与完善,使之分析更具有普遍性与有效性。

《自然》两次的更正内容都相当重要, 如不更正, 则可能对读者产生误导。刊登 “更正”的主体,一是出版者, 因编辑对稿件不适当的编排所致,;二是作者, 作者自己撰文时出现的瑕疵,有可能不能包括其他情况,所以改用其他方法证明原结论依然是正确的。要特别说明的是, 两者都不是主观有意的行为。更正内容的刊出将使原刊出论文更加完善, 论述更加精确。

通常是在发现论文有文字差错或事实错误时进行“更正”的。在《自然》主刊的这个独特的栏目《更正与修正》( Corrections& Amendments), 统一刊登有关更正和撤稿声明的内容。期刊编辑出版方都认为即使更正已发表论文的更正声明这是学术期刊应尽的义务 。 学术期刊可以更正论文的任何部分, 如引言、材料与方法 、结果、结论, 也可更正作者姓名、作者排名位置 、作者单位等。

在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更正是新知识对旧知识的修正。科学知识本身具有积累性,本身存在局限和不足。科学研究是自我纠错的过程。新知识建立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之上,先前没有依据的结论为后续的扩展性工作提供了动力。对先前的作品进行重新评估和改进,有利于推动当前的研究,公开更正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了科学发展的进程。如果论文本身存在的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则无需更正而是应该撤稿。与撤销论文相比,对期刊论文的更正也是科学共同体自我纠错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净化科研学术环境,维护科研道德规范有重要意义,

在学术交流的角度上,更正是推进科学交流的重要环节。学术期刊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研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论文的发表只是学术期刊的编者认为某研究的思路、数据、方法等具有效力,经过同行评议之后论文就会发表出来。然而,这只是科学交流的开始,接下来有更多的读者会参与进来讨论。更正发生在论文发表之后,是论文表表的继续。如果有人质疑文章的有效性或者找出了错误,作者与出版者的更正就是对大众同行评审的一种回应,这才是最终的检验。

在学术监督的角度上,更正为学术期刊提供了一个质量监督平台。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缺陷或问题,或因疏忽造成错误是正常的,只要能及时纠正就好。更正不仅终止了错误信息的传播,而且对学术界的不端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促进了学术争鸣,有利于促使作者、读者和审者以及编辑共同努力以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

出版伦理委员会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遵守并参考的权威规范,COPE对更正的定义:没有严重违反出版或研究道德,纠正不影响结论的小错误。纠正编排中符号标注位置的失误属于前者;补充更强、更广泛的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则属于后者。诚实的错误是科学研究与发表的一个组成部分。某个编码有误或某个计算出错可导致一定程度的差错,以致使整篇论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收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果这些错误没有改变文章结果、解释和结论的方向或意义,当出版者或原作者发现错误时,发表更正启事,对事实方面的错误进行更正是必要的。所以,及时尽快发表更正启事,详细说明对原文所作的更改,而且注明原文出处,并在电子版或印刷版的目次中列出,以方便编制索引用;作者在自己的网页中出版物栏目中也做相应的标注,以便其他读者可以直接获取获取该存档论文与更新的版本,引用最新的版本。

科研道德与学术诚信的规范和建设,科研工作者的自律行为体现在科研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的重要一环则是对已发表科研成果中存在的错误信息进行更正。如果论文中存在一定的错误信息,则将对后续的科学研究造成困扰和误导,因此,开展学术期刊论文更正,对错误信息予以纠正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更正文献的存在验证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错误信息存在以及研究者纠正错误信息自律行为存在的现实。更正行为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自我管理、优化的行为。这种行为渗透在更正文献中,更正文献包含了重要的纠错信息,对终止错误信息传播、减少错误信息带来的不良影响有重要意义,更正文献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5月29日晚,中国科学院学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科院院士孙昌璞作了题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铸就新时代‘国之重器’”的精彩报告。其中,讲述了一件关于更正的往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生前最后一次发表在正式科学刊物上的文字,就是一封更正信。全文只有短短几行:“贵刊2006年1月(58卷1期)登载我文《具有启发性的广义相对论》后,在继续研究中,我发现该文中一等式(该期42页左栏下倒数第12行)右侧第三项的系数有错,–N/2应为+N(N–3)/4。因而此后直至文尾段前的讨论皆应作废。彭桓武,2006年11月16日。”仅仅3个月后,彭桓武与世长辞,享年92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说“彭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精神。”。(李晨阳《被指论文有错,“两弹”元勋彭桓武怎么做》中国科学报2021-05-2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288986.html

上一篇:寻找新方向的完美地方---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 (下)
下一篇:在师生合作冲击诺奖的道路上
收藏 IP: 114.222.176.*| 热度|

2 刘立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