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淮阴侯列传》说: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点评:
首先看“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句。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太史公笔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与我们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还是有些不同的,项王除了勇力过人外( 所谓“力拔山兮气盖世”),亦是“宅心仁厚”(所谓“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且十分懂得体恤下属(“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仁主(但并不是一位明主,见下文)。
其次看“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句。
注意太史公这里用的是“至使人有功”而不是“至人有功″,一字之差,却有霄壤之别。“至人有功”,说的是下属取得成绩的一种情形,而“使人有功”(关键在这个“使”字上),大抵是说,下属的功劳/成绩的根源在于项王方面(推测,要么是说下属受项王的“慈爱体恤”所打动而“奋勇杀敌、将士用命”,故有功;要么是说项王指挥得法、部署有方,从文中看,后一种的可能更大)。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认为,项王除了具有勇武仁爱等特征外,亦颇具军事指挥才能,是一位“使能型”的统帅,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位“赋能型领导”,在“使能”或“使有功”上“颇有经验”(起码在项王之“亚父”范增和叔父项梁还在其身边时是这样);
再看“印刓弊,忍不能予”。
项王“忍不能予”的原因可能有三:
一个是项王在“赏”上不够“明朗”、“爽快”,有优柔迟疑的毛病,无法做到“明赏罚”。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项王觉得该功劳更主要是源于自己的“指挥得法”,而不是下属的“将士用命”,下属只不过是“按自己设定的程序运行了一下”,论功劳,绝大部分在自己这边,下属虽有功,但其功尚不至“封爵”,故虽已制印完毕(注:“刓弊”,有一种解释是“摩挲致损”,这里用的是同音训义法,作“完毕”的通假讲),但“忍不能予”。通常来说,现实中,战略正确、指挥得法确实更重要。但我们这里也可以试想这么两个情形,其一、后汉三国时,蜀国光有诸葛孔明的“奇谋”而没有关张赵马黄等五虎上将的“用命”,刘备与孔明的境遇会是怎样的;其二,毛主席当年也“忍不能予”,认为是自己“用兵如神”才让部队不断的“从胜利走向胜利”,故而,即使部队打了胜仗也不及时嘉奖,甚至连“战功者”也不表彰(“封爵”),后来的情形会是怎样。
第三个原因是,项王勇武过人,善于打仗,所以他看下属的作战,多少会觉得有些“蹩脚”,由于常拿自己的作战水平要求下属,于是便会经常性的觉得下属“干得不够漂亮”,所以“印刓弊,忍不能予”。 ——大凡“本领过人”的领导者(如项羽、吕布等)都容易犯同样的毛病。相反,像刘邦、刘备等一线“作战”本领平平的领导者,他们能够发自内心的“觉得下属很厉害”,那这样在进行表彰/封赏的时候就不会含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封赏,并不是装出来的。而项羽始终会拿下属跟自己做比较,会始终觉得下属这里没做好、那里没做好,要是他自己做会怎样怎样、如何如何,他老是这样想,结果可想而知。
项王自身在打仗上确实很厉害,他会不自觉的拿下属和自己做比较,他本身就很厉害,这样他跟下属一比,就很容易觉得下属还有诸多的缺点与不足。但实际上,项王“浑身是铁,能撵几颗钉”?俗话讲,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巴三个桩,你项羽再厉害,总不能一个人打下整个江山吧?——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厉以宁老师曾说过“中国的下一步发展依然要靠农民企业家”(原话已记不太清了,大意如此)”,似乎有些明白了。
最后看“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太史公这里说的“妇人之仁”可能和后世很多人的理解不太一样,这里的“妇人之仁”更多的是指项王“仁而不明”,即是说,项王光有体恤下属之仁,而无“论功行赏”之明,虽然能做到“恭敬慈爱”、“体恤下属”,但在论功行赏或功劳认定上却常常是优柔迁延、迟疑浚巡,表现出来即是“印刓弊,忍不能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