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bib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bibo

博文

程碧波:纹明,西域之大秦考证

已有 6222 次阅读 2019-12-12 10:49 |个人分类:纹明|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纹明, 大秦, 甘英

一 引言

大秦常见于中国史书。学界多将其定为以意大利半岛为本部的罗马,德国夏德认为其为叙利亚、埃及及小亚细亚在内的罗马东部[i]。本文将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结合,得出全新结论。本文研究方法是将旧地图和中国古文献中的标志性大地理特征、方位距离特征和局部地名考证三者交验。本文多次引用三幅地图,一是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地图上有“TURCICIIMPER II”(土耳其君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西元1432-1481)的半身像[ii]其年代应为西元1432-1450年之间(参见《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以下简称甲地图。

1.jpg

图1 甲地图

二是Representation ofthe Turkish Empire,出自Flemish地理学家和学者Abraham Ortelius(1527-1598)于1570年出版的第一版《Theatrum orbis terrarum》。[3]以下简称乙地图。

2.jpg

图2 乙地图

三是约西元1635年Willem JanszoonBlaeu(15711638)在阿姆斯特丹绘制的奥斯曼土耳其地图[4]。以下简称丙地图。

3.png

 图3 丙地图

  以下地图中方位,若无特别说明,皆指划红线处的方位。

二 旧地图与文献分析

中国叙事史书所载里程,常为实际行走的里程;中国天文科技类古籍所载里程,常为直线里程。故前者里程常远大于后者里程。

西域历史,较详实的是甘英西行路线(西元97年)。范晔(西元398-445年)《后汉书.西域传》说:“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地方数千里,时改名排持。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临领诸小城焉……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

皮山,即新疆皮山县。乌秅在皮山西南,现不详,应是今巴基斯坦Batura一带。悬度为今巴基斯坦Shandur。罽宾国为今巴基斯坦Haji abad。以黄线标示路径,如下图4。

4.jpg

图4 2019年10月12日卫星地图,皮山至罽宾路线

《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说明乌弋山离是南方极限,濒临大海。

西元1885年图5(A Map of the Countries betweenConstantinople and Calcutta: Including Turkey in Asia, Persia, Afghanistan and Turkestan,Edward Stanford Ltd.)[5]。

121.png

图5 西元1885年地图,(罽宾)至乌弋山离

图5中,Vashak,Wushutee即乌弋山离。左下角Teez即条支。再见西元1744年图6(NewMap of Persia,IsaakTirion)[6]

120.png

图6 西元1744年地图,(罽宾)至乌弋山离

  图6中,Woesteine、Woe∫t即乌弋山离。Wonen应是乌难离。西元1567年图7(A New Description of Asia,Abraham Ortelius)[7]。

5.jpg

图7 西元1567年地图,(罽宾)至乌弋山离

图7中Gvzarate即乌弋山离。由以上三图可知其南方区域为Vashak,Wushutee、Woe∫t、Woesteine、Gvzarate,后改名为今天的Balochistan(俾路支省),音近“排特”。

甘英“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后汉书.西域传》)。

故甘英从乌弋山离往西南行到海边的条支。今Pozm Tiyab(即恰巴哈尔海湾西部半岛),东部半岛称为Tis。Pozm意为港口,条支即Tiyab港之音。此西部半岛临波斯湾出口,今海拔70-80米,周回四十余里,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与《后汉书.西域传》描述一致。且此港处于波斯湾出口开阔处,距阿拉伯半岛最短海路345公里。与《后汉书.西域传》“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吻合。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亦与地理吻合。见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8。

8.png

图8 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条支

图9是西元1881年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Chicago出版的地图。图中条支港标注为“Teez”。

9.jpg

图9 西元1881年地图,条支(Teez)

从乌弋山离到条支的路线为图10:

10.jpg

图10 西元2019年地图,从乌弋山离到条支的路线

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常被解释为抄袭古希腊的海妖歌声的故事,这不对。从条支横渡波斯湾,船只远离陆地,定位困难,可能遇上海市辰楼而迷失方向。所以“思土恋慕”,而非“思女恋慕”或“思歌恋慕”。

《后汉书.西域传》“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异物焉……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注,此蚕与中国蚕不同。《魏略.西戎传》:(大秦)名曰海西布……或云非独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茧丝作”)。此乃指从安息东界到安息西界,并非指从条支到安息西界。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11。

11.jpg

图11 甲地图,南乘海通大秦

由图11,阿蛮国即Ormus,斯宾国即Zebet,斯宾国南度的河即幼发拉底河,于罗国即Orcho,从Orcho往南渡海到大秦疆域。汉朝时波斯湾比图11更加北上,上游河床更低,故Zebet与Orcho间只有注入波斯湾的一条河。图11过分往西北倾斜,故从Orcho往南渡海的路线看起来是往东南走。“乃通大秦”,故汉时大秦国都应在Orcho的南面。见图12(NortheastAfrica and Arabia,Stieler)。

12.jpg

图12 西元1875年,大秦(Dschailan、Dschenabi)

图12中Dschailan和Dschenabi均为大秦拼音,应是大秦的两城市。最上标注为G.Akhdar(阿卡德),此即阿卡德人来源。

再见图13(这张来自托勒密地理的地图于1578年出版)[8]的阿拉伯半岛南部。

13.jpg

图13 西元1578年地图,大秦(Dacharemoize)

及图14(西元1478年地图。这是有史以来第二张阿拉伯半岛地图)阿拉伯半岛南部。

14.jpg

图14西元1478年地图,大秦(Dacharemoeze)

及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15的阿拉伯半岛南部。

15.jpg

图15 甲地图,大秦(Be∫charin)

图15中Be∫charin下面是城镇De∫me,发音亦近“大秦”。参考图12、13、14、15,可知“Be∫charin”应发音为“De∫charin”。“B”与“D”的相互走音,在本文古文献中较常见。De∫me应是大秦都城所在。汉时大秦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原因后述。“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故波斯湾正是中国古称“西海”。

《魏书.列传》(载西元386年到西元550年史实):“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

由《魏书》知,在甘英300年后,大秦首都已改为安都城。安都城在图17中塞浦路斯岛以东的Aliduli。从条支往西渡过波斯湾后(见图16红色路径),再曲向北到Aliduli,路程有一万里(见图17红色路径)。亦可从安息西界往北沿海到Aliduli,路程有四万余里。文行先生认为“四万余里”不合理。本文作者在《北史.西域》中发现记录:“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唐初李延寿于西元629年开始编纂《北史》等五代史,《北史》的史料来源主要是《魏书》。《北史》与《魏书》关于“大秦”的词条解释,除了《魏书》为“四万”,《北史》为“回万”之外,其余俱同。《北史》仅比《魏书》晚70多年。故《魏书》“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应为后世抄写错误,《北史》“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才为正确。《魏书》时,安息已裂为波斯和安息,《北史》说:“安息国,在葱领西都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条支国在安息西。”故“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系为从条支港东边的安息西界,沿海岸进入波斯湾东岸北上,再到大秦,路程为一万余里。(见图17黄色路径)。Aliduli左边“其海傍出,犹渤海也”,即地中海。Aliduli扼守地中海与波斯湾之间的咽喉要道,实为建都之地。此时大秦开始面对外敌压力,实行“天子守国门”策略。换言之,在汉时,大秦北方应较荒凉落后,尚无外敌威胁,是以其政治经济中心集中于南方鱼米桑蚕之乡。

“从条支西渡海”和“从安息西界循海曲”到安谷城的路径图16。

16.jpg

图16 西元2019年10月地图,从条支西渡海路径(红线)

再见西元1432-1450年间的甲地图17的后续路线。

17.jpg

图17 甲地图,从波斯湾两边分别到安都城路径

《魏略.西戎传》(记载西元220-254年史实)载大秦内部信息。“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且兰王属大秦,从思陶国直南,渡河,乃直西行之且兰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从且兰复直西河之汜复国六百里,南道会汜复,乃西南之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真珠。且兰、汜复、斯宾、阿蛮北有一山东西行,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贤督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汜复六百里。汜复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于罗三百四十里渡海也。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矣。

西元1432-1450年间甲地图18,泽散为“Cor∫can”,在今天迪拜所在的半岛(阿拉伯半岛的半岛),故“其治在海中央”。其正对波斯湾东面的Alocheshtan(安谷城),故“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从)西南到大秦都不知里数。泽散其北为Arabia Felix(驴分,此即被学界称为“腓尼基人”,希腊语为“Phoenicia”,实为Felix,即大秦的封国)。

18.jpg

图18甲地图,大秦内部区域

图18中即从安息西界的Alocheshtan(安谷城)最与“其治在海中央”的“泽散王”相近(见黄线)。

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有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从卫星地图上看,卡塔尔半岛即驴分城。从泽散王到其疆域之北的驴分城,海路需要半年,有较大顺风时一月可到。见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19。

19.jpg

图19 西元2019年10月地图,驴分城与泽散王

图19中水平黄色路径即为二百三十里渡海飞桥,然后西南行。红色路径即绕海后直西行。从卡塔尔半岛往西到大陆本部今约170里(中有巴林岛),今其海深约1-2米,此地久无河流冲积,且2000年前海平面比现在约低1米。故当时海深应介于沼泽和1米之间,可能架200来里的渡海飞桥(例如四川跳墩)。驴分疆域离大秦都安都城直线2000里。

图19中的橙线即泽散王到驴分城的海路,卫星地图上距离约900里。无风时半年可到,日均行5里(直线距离)。风疾时一月到,日均行30里(与目的地的直线距离)。当时的航速是合理的,海船远陆定位困难(甘英作为陆上将军,对于航海导航未必熟悉,必定要多绕圈子,不可能船头对准目的地直线航行)、波涌浪急(西元8世纪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中说:“从波斯湾运货出去,都要装在中国大船里,因为[波斯海湾里的]风浪很凶险。”[9])、人力划桨精力有限、物资装载、做饭吃饭、洗衣、打鱼、收集雨水、睡觉、乃至每工作几天就需要休息一两天等因素加总,有效工作时间并不多。这也为衡量当时此区域的航海水平提供了一个参考。

《新唐书.西域下》载:(拂菻)臣役小国数十,以名通者曰泽散,曰驴分。泽散直东北,不得其道里。东度海二千里至驴分国”,似乎从泽散朝东度海2000里至驴分国。但《新唐书》为宋代欧阳修等编纂,其参考了《魏略.西戎传》。《魏略》说:“泽散王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新唐书》就写为“泽散在东北,不得其道里”。《魏略》说:“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新唐书》就写为:“驴分王属大秦。从其(泽散王)治之东部度海去驴分国二千里。”《新唐书》与《魏略》大意未变,但却有了歧义,且把大秦都与驴分国视为只差230里的渡海飞桥,故泽散王离驴分城2000里。实际上《魏略》说的是驴分国边界距离大秦都2000里。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20中,卡塔尔半岛西南为QuBelh(且兰)。图20中黄色路线,即从Cde(思陶国)往南渡河,再西行亦到且兰。且兰再往西为Amansirifdin(汜复国),其西南为Aden Regn(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有积石山,积石山南是大海。且兰、汜复、Alibinlali(疑为斯宾Asibinlali,l和s在草写时易混淆,参考本文后Casdar转化为Caldar的过程),Aman(阿蛮,即今阿曼)北部的山为东西走向,整个大秦(阿拉伯半岛)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山为南北走向。汜复国处于阿拉伯半岛南北走向的中部。地图与文献吻合。

20.jpg

图20 甲地图,黄色路线为从思陶渡河到且兰再西到汜复的路径

  图20中且兰右下是Dolfar,可能是“东方”之意。见后文分析。

Orcho(于罗)在汜复国边界东北,黄色路线为由南往北向Orcho行进。距于罗340里的地方需渡海(由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21,波斯湾在此位置的南北宽度(图21中南北向的黄线间隔)可达300里)。从于罗渡河,在于罗东北又渡河(幼发拉底河),到C.Nouo(斯罗)。从斯罗东北又渡河(底格里斯河,即到安息)。可知西元220-254年间,由于波斯湾北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河床较低,波斯湾以北只有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无图21中幼发拉底河所分流的另三条河流。斯罗国属安息,与于罗接壤,因此“与大秦接也”。此即从大秦连接安息的陆路(《汉书》载“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应是汉时于罗和斯罗间被波斯湾隔浅水隔离,故有数百里飞桥以度)。

21.jpg

图21 甲地图,于罗与斯罗

   以Samara为标志,看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22。

22.jpg

图22 2019年10月卫星地图,Samarra

图21和图22的Samarra地址仍存,可作古今地图比较。图22中Samarra以南朝波斯湾的方向上,陆地海拔不超过70米,地势较平缓。除非有水,否则不足以形成行路障碍。图21中大海已经接近Samara,《汉书》又载“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故在汉武帝之前,图21中Orcho和C.Nouo之间的路径亦被波斯湾隔离,需数百里飞桥才能过,说明波斯湾浅水区北与图22中Tharthar湖连接,否则直接走Tharthar湖与波斯湾之间的陆路即可。Tharthar湖较深,且南北长达160里,绕行Tharthar湖的代价高昂,故在Tharthar湖之南浅水区架设数百里飞桥。后世史书渐无“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的记录,应是波斯湾随着时间逐渐南退,Orcho和C.Nouo之间的路径不再有水相隔,无需飞桥。图21的波斯湾方向比图22中波斯湾的真实方向要往西倾斜得多,故Orcho、C.Nouo和Samarra真实位置并不如图21中倾斜。正如Felix即腓尼基人,Samarra亦应是Sumerian(苏美尔人)。

《魏书》(载西元386年到西元550年史实):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从国下直北至乌丹城,西南又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西南又渡一河,一日乃过。凡有大都三: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迟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周回绕海,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

《魏书》说“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然后往北到迟散城和乌丹城。安谷城虽距泽散王“其治在海中央”最近,但由安谷城到泽散王再沿陆路往北是不经济的路线,且从安谷城到海中央的泽散王是往南行,而非“直截海西”。从安谷城“直”西到驴分城附近,然后北上,是更优路径。“直截”二字强调正西航线。见图23。

23.jpg

图23 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

图23中黄线为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的航线,直线约1340里。随着距离增远,航海定位、物资准备、人员精力等问题愈突出,再兼安谷城附近海峡收窄,波浪更急,是以耗时更多。若有风浪迷航,三岁到达亦不为奇。

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幼发拉底河出其国,其西有红海(或红海分支)和地中海。

乌丹城和迟散城的方位是,从波斯湾东岸(安谷城)往北到斯罗和于罗,进入大秦疆域(海西),直往南行到Vmbar(乌丹城,Vmbar应系Vmdar的),再南行到Casdar(迟散城),此为绕海路径(见黄色路线),西南方需要途径两条河,每条河乘船一天才能过。若要直渡大海,则需六天才能过(见前“距离于罗340里的地方需要渡海”,红色路线)。安谷城、乌丹城和迟散城是从条支到大秦途中最大的城市,可见西元386年到西元550年左右沿途其它城市尚未兴起。从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24可知,此时波斯湾已拦在于罗和大秦南部通路之间,这再次证实笔者《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中波斯湾北上并有向西南伸出的判断。如图24。

24.jpg

图24 甲地图,乌丹城与迟散城

《旧唐书.列传》:“拂菻国一名大秦……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偏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

大秦国土东西狭长,纵跨多纬度,是以其国土南部偏热。前已述及,汉朝时大秦国都应在南方。

《新唐书.列传》:“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地方万里,城四百,胜兵百万……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曰老勃萨。其人黑而性悍。”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25。

25.jpg

图25 甲地图,拂菻方位

见图25,Aliduli西南邻侧有Barin和Belinas(即拂菻,古音Balim或Balam),Aliduli下方是Ra∫len(其中文音为“麻啰弗理”,或“麻林”)。唐《慧超往五天竺传》记有大、小拂临:“小拂临国傍海西,北,即是大拂临国”,Belinas应为小拂临,Barin为大拂临。其北是土耳其(突厥可萨部)。波斯湾的C.Nouo(斯罗)东部是Sem,“苫”即Sem。拂菻正在苫西方。拂菻的东南(通过于罗和斯罗)连接波斯。其西南约2000里碛(Desert,沙漠)有国M.oreb(磨邻)。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26

26.jpg

图26 甲地图,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M.oreb)

《宋史.列传》:“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东自西大食及于阗(Khoten)、回纥、青唐乃抵中国……元丰四年十月,其王灭力伊灵改撒始遣大首领你厮都令厮孟判来献鞍马、刀剑、真珠,言其国地甚寒,土屋无瓦”。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27。

27.jpg

图27 甲地图,拂菻四方

由图27,Barin、Belinas或Ra∫len东南至M.Lion(灭力)沙、北至黑海均为四十程;西至地中海三十程。东则连西大食及于阗(Khoten)、回纥、青唐乃抵中国(无须渡海)。其纬度与北京相近,故其国地甚寒。

《魏略.西戎传》(载西元220-254年史实):“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矣”。《后汉书.西域传》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见图28(The Excursion of the One Who Yearns to Penetrate the Horizons,Muhammad al-Idrisi (西元1100–1166),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标记为Arabe2221)[10]。

28.png

图28西元1154年,The Excursion of the One WhoYearns to Penetrate the Horizons

由图28,红海东分支在西元1154年之前连死海,直抵大马士革。后因流沙及河沙阻塞而断。而红海西分支亦应直上北非海岸,甚至连地中海。西奈半岛可能只有极北端与大秦或埃及相连。见图29。

29.png

图29 西元2019年9月谷歌地形图

故大秦西的海水,应指红海东部分支。此分支以西即今西奈半岛。见图30。

30.jpg

图30 西元2019年的西奈半岛,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

西奈半岛上费兰绿洲的河水在西奈半岛西南,往北有提赫高原,海拔500-1600米。山的西面即红海西部分支,称为赤水(也即红海)。

赤水之西即为今埃及。黑水,亦称弱水。其力不能胜芥,鸿毛不能浮,故名弱水。弱水不应是海水,因为海水的浮力大。弱水也不是小河,因为小河能浮物,而应该是浩渺汹涌、鸿毛难浮的淡水大江。当时的尼罗河恰好满足此条件。从拿破仑三维地图及今天三维卫星地图可知,尼罗河曾覆盖的区域远大于今天的尼罗河流域,其甚至将大片陆地冲进了红海,称得上“弱水”二字。故西奈半岛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又称“黑入多”。见图31[11]。

31.png

图31 西元1798-1801年,埃及记述.尼罗河三角洲3D地图

红海之为红海,可能是当初尼罗河冲刷进红海之中,导致红海浑浊所致(亦可能来自南方为赤的中国五行学说)。白玉山是被尼罗河冲刷出裸露石头而成。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32。

32.jpg

图32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红海西岸

图32中,坚沙国因被尼罗河冲刷,迁移到Gaza,此外有Zues(属繇国)、Azirut(月氏国)、Dacatli(大夏国)。西王母,则有《新唐书》第221卷《列传》云:“拂菻西南际海岛有西女国,皆女子,多珍货,附拂菻。拂菻君长岁遣男子配焉。俗产男不举”,可能是西女国风俗要对男孩动手术,以致影响生殖能力。故某些种族系与大秦杂交而成,带有大秦人种的生理特征。此四国之西有尼罗河弱水天堑,当时地中海西部原始荒芜,与大秦舟楫相通较少,致使尼罗河西部区域为不可知,也妨碍了大秦向西发展,惟知日所入。是以称埃及为“日所入”(后来埃及又称厄日多)。

大秦又称黎轩,或黎靬,应来自“Alexamlrovskaia”一词(见后文)。西元1375年地图35(CatalanAtlas(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和西元1321年地图36(英国图书馆所藏的Pietro Vescont Portolano海图)上,在尼罗河出海口本无Alexandria,后用红色字体补注。但在大秦临近土耳其的西北海边却一直有Alexandreta的原注。这说明真正的亚历山大港是大秦的西北海港。见图33、34、35[12]、36[13]。

33.jpg

图33 西元1570年乙地图,大秦的Alexandreta

34.jpg

图34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大秦的Alexandreta

35.jpg

图35 西元1375年,尼罗河出海口处的红色补注Alexandria与大秦的原版Alaxandreta

36.jpg

图36 西元1321年,尼罗河出海口处的红色补注Allexandria与大秦的原版Allexandrerete

图33最下方有“Gibelleto”,西元1178年《岭外代答》载“大食国西有巨海。海之西,有国不可胜计,大食巨舰所可至者,木兰皮国尔。盖自大食之阯盘地发舟,正西涉海一百日而至之”,此“阯盘地”正是“Gibelleto”。另有版本《岭外代答》记作“陁盘地”,见图33最左边、图34最下方有“Tripoli”,此即“陁盘地”。夏德等人误将“阯盘地”或“陁盘地”认为是尼罗河三角洲的Damietta港。大秦西北角Alexandreta的水较浅,不能适应大船,故大船后来转移到Gibelleto。“Gibelleto”是真正的直布罗陀,实为“及埠里头”。今直布罗陀的拼音有“Betoto”、“Gibraltar”、“Gib”、“Gibrceremony”等写法,但无“Tr”开头。故若有“陁盘地”称谓,则必为大秦西北部“Tripoli”。

Muhammad al-Idrisi在MS Arabe 2221(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约1250-1325年)中除了圆形世界地图外,还有一尼罗河三角洲地图,其上描绘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灯塔、马留提斯湖、廷尼斯湖、拉希德、杜姆亚特等诸多城镇[14]。此图中尼罗河出海口凸向大海(至少不是海湾),与敝文“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中说此地图时代尼罗河出海口为海湾的判断矛盾。如图37。

37.jpg

图37 Al-Idrisi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图

以下Konrad Miller的现代摹本能看得更清:

38.jpg

图38 Al-Idrisi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图的Konrad Miller现代摹本

图37中几无文字信息,现代摹本标注众多文字且把尼罗河出海口画得更凸出,此摹本应称为改写本。但此非关键。以亚历山大灯塔塔尖为北方,图37、38中,亚历山大灯塔的西边(图37、38的正上方为西南方向,塔尖指北)不远处的海岸陡然朝北几乎呈直角状转折,并且朝北延伸的海岸线极长。rasid(拉希德)、damiat(杜姆亚特)等在亚历山大灯塔右边,故亚历山大灯塔右边是东方,其左边是西方。因地图倒置,故灯塔为参照物的左边就是地图右边。这与尼罗河出海口的真实地理位置冲突。见图39。

28.png

图39 Al-Idrisi的圆形世界地图

在同是Al-Idrisi所画的圆形世界地图(地图上方为南方)中,尼罗河出海口的西边(也就是地图的右边)没有任何呈直角向北转折的巨大海岸。实际上尼罗河出海口的西边也没有大幅向北转折的海岸。图37作为局部细节地图,Al-Idrisi对此基本地理形态还是清楚的。所以图37、38不是尼罗河出海口。此灯塔也不是尼罗河出海口的亚历山大灯塔。那么图37原版绘制的是什么地方呢?看下图40。

40.jpg

40 西元2019年11月卫星地图,大秦西海岸的Alexandreta和Gibelleto

上图40是将地图上东南下西北方向放置时,大秦西海岸,即地中海东海岸的地理图。与图36相同。由图33和34,图40中最下方红字为“Alexandreta”,“Alexandreta”上方红字为“Torto∫a”,“Torto∫a”上方红圈即灯塔。灯塔左边为“Tripoli”,红圈上方为“Gibelleto”。故图37是大秦在地中海东岸上的Alexandreta和Gibelleto一带。图40中右下边是塞浦路斯岛屿,再看图37,在塞浦路斯岛屿处直接被粗鲁地涂掉。而图38则干脆全部画成海洋,并标上尼罗河出海口处的各个地址。可见对相关原始文献的篡改也是有意的、系统性的。

图37指出灯塔在Tripoli附近。故本文用卫星地图在大秦的地中海岸Tripoli位置寻找,得下图41。

41.jpg

图41 西元2019年11月卫星地图,大秦地中海岸边Gibelleto或Tripoli的灯塔

地图41中找到灯塔。虽然这是西元2019年11月的地图,并不能笃定其在几百年以前就有灯塔,但当把它放入证据链后,证明力就很强。

图33、34中的“Triboli”、“Torto∫a”、“Gibelleto”等发音,就对应着中文的“塔”、“堡”、“里”、“里头”等含义。 

在大秦东海岸也有一城市名为Alaxa,这是“阿荔散”的名称来源之一,其更容易到达东方。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42。

42.jpg

图42 甲地图,Alaxa

故《那先比丘经》等文献说阿荔散(Alexandreta)在大秦国,这是正确的。但此时大秦国和阿荔散均不在埃及。埃及此时尚被无边弱水覆盖。

大秦所在地又被称为黎凡特(Levant),为“东方”之意,此“东方”并非指地中海的东方,而指大秦的东方,即中国。“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中国史书对此相貌描述并非轻率为之。《史记.大宛列传》:“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珣,善市贾,争分铢。俗贵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决正。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先前1.0、2.0版写为“不知铸钱器”,范蠡舟指出《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的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经查范蠡舟为正确,特此更正)。中国史书亦分得清楚“似中国人”和“不似中国人”。此信息亦确证,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原不知铸铁器和兵器,亦无货币经济,是汉朝教会了他们铸铁器和兵器。秦朝赵佗(西元前240-137年)建南越国,往西发展占大秦。当时大秦气候适中、土地肥沃,是西方弱水以东唯一的平原地带,堪称西方之中原。称Levant应为心怀故土之意。大秦与南亚、东南亚,原本一体扩张,呈东西犄角之势,所以南亚亦有称为大秦之地。最早提到印度大秦的是《那先比丘经》(也称《弥兰王问经》)。《那先比丘经》说:“今在北方大秦国,国名舍竭……其国王,字弥兰,以正法治国。”南传《弥兰王问经》中记载印度萨竭那城的国王弥林达(即弥兰)的问答:“譬如长老马哈摩嘎喇那子帝须曾为我佛世尊所见,他们也为佛所见过,他授记说:‘于我般涅槃五百年后,他们将出现于世。凡我所说的微妙法与律,他们将以质问、譬喻使之清晰明白而得分别’。于他们中沙马内拉变作印度萨竭那城的国王名弥林达”。故弥林达应是佛陀去世(西元前544年)500年后(西元前44年后)出生。《弥兰王问经》记载的问答事情应在西元元年前后,其写作完成应更在此之后。此时秦始皇的秦朝早已灭亡(中国秦朝灭于西元前207年)。《弥兰王问经》中,印度长老问弥林达王:“大王,何处是你的出生地?”“尊者,有一岛名亚历山大,我即出生该处。”“大王,从此去亚历山大有多远?”“尊者,有两百由旬。” “大王,从此去迦湿弥罗有多远?”“尊者,十二由旬。” 一由旬约四十里;迦湿弥罗,即罽宾。印度萨竭那城距离罽宾为十二由旬即480里,萨竭那城距离亚历山大为两百由旬即约8000里(汉译本《那先比丘经》写为“两千由旬”,即80000里,应系当时翻译错误)。而这8000里与《北史》“回万余里”相合。故秦朝灭亡后,从南亚到阿拉伯半岛沿线,一路均是大秦火种,以及彼此尚有隶属关系。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四》至那仆底国(至那,即**,China,也即秦)条中记述:“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质子所居,因为国号。此境已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载:“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伽蓝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中夏”。因此不能说南亚有个大秦,其它地方就不能有大秦。阿拉伯半岛的大秦地理位置是明确的,《北史》明确定位于波斯和条支国东部、以葱领西都蔚搜城为都城的安息国之西界为起点,“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此大秦就绝不可能还是在南亚。《后汉书.西域传》说“天竺国一名身毒……西与大秦通”,但这只是说“相通”,并不是说“相连、相邻”,《后汉书.西域传》还说:“(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汉朝时安息尚未如《北史》所描述的分裂,其西界直达波斯湾,天竺只能在安息之东。若此大秦与天竺相邻,则安息就不可能遮阂大秦与汉,大秦可以经天竺到汉。

本文重点阐述阿拉伯半岛的大秦。《宋书.列传》:“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西溟,即《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小西洋,也即今阿拉伯海。大秦虽陆路被安息阻隔,但海路与印度、安南等相通。《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永宁元年(西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西元107—126年)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绘各有差也。”文中说掸国西南通大秦,则应是Sem。Sem为波斯湾之北,处于大秦与安息陆地连接处,故使者说自己为海西人。Sem国王被封为汉大都尉。大秦在西方属于相对发达的文明,但仍属于中华的次生文明。由此亦可解释,在汉朝时大秦的国都为何在阿拉伯半岛的东南,因为此地正是秦人从中国海路首先到达阿拉伯半岛的地方。本文再推测:Levant或由“黎明”(“黎明”一词已知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黎明,围宛城三匝”)而来。而阿拉伯(大食)兴起之时臣属于大秦,故又称黎明时代。

“东方”应在图20的“Dolfar”,“东方”和“大秦”的地名,均靠近从海路东来登陆之地。西奈半岛的“Sinai”即指大秦西部。大秦后期,部分大秦民众迁移埃及,Sina(西那人)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称谓之一,这应是以sina称呼中国人的渊源(但**则是来自China)。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43。

43.jpg

图43 甲地图,大秦西部地名

图43中,大秦西部有众多发音前缀为“西”的地名。“The’ama”、“siangar”近似“西安”,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安宁的渴望。

大秦之北,地名多以“Be”为前缀。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44。

44.jpg

图44 甲地图,大秦北部地名

图44中,大秦北部众多发音前缀为“北”的地名。“Bech”近似“北京”。“Bech”的地位还真可与“北京”在中国的地位相比。《耶经.创世纪》中说“And Resen between Nineveh and Calah:the same is a great city”,译成中文为“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这就是那大城。”图44黄线标注中,Mo∫ul河岸的东岸就是Nineveh城(见后文图77、78),Canrau即Calah,Ni∫ibin即在Nineveh和Calah之间的Resen。几大城所聚之地,的确可称“Bec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4736-1209758.html


下一篇:程碧波:纹明,《几何原本》来自中国的证据及其在西方的错误传播
收藏 IP: 182.48.102.*| 热度|

1 周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