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细胞》:张锐 /Alan Brown团队解析衣藻纤毛丝mastigoneme结构,揭开O-糖基化密码

已有 2211 次阅读 2024-3-29 15:16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北京时间2024年3月28日晚,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张锐团队和哈佛医学院Alan Brown团队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Mastigoneme structure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O-linked glycosylation code of native hydroxyproline-rich helices”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衣藻纤毛丝(mastigoneme)的结构,并在其轴心发现了一个新的蛋白。结构显示纤毛丝的两个组分蛋白都有一段富含poly(hydroxyproline) 的区域,此区域包裹了一层“糖衣”。高分辨电镜结构可以鉴定糖衣的组分和与蛋白的连接方式。另外,结构还阐明了纤毛丝和底部PKD通道耦连的分子机制。

这项工作是张锐和Alan Brown团队的第四次合作 (doublet: Cell 2019 【ref1】, radial spoke: NSMB 2021 【ref2】, central apparatus: NSMB 2022 【ref3】, mastigoneme: Cell 2024 【ref4】)。Alan Brown实验室的戴进博士和张锐实验室的马梅生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7.png

6.png

【图1】衣藻的mastigoneme是纤毛表面的毛

在衣藻纤毛轴丝(axoneme)的冷冻电镜照片里,研究团队总是能在背景里看到一些细的filaments。这些filaments后来被证实是纤毛丝mastigoneme,一种藻类和某些原生生物特有的纤毛表面的毛(“毛上毛”)(图1A)。虽然2D average美如画(图1B),但是这个纤毛丝的3D结构解析一开始不是那么顺利,直到团队尝试使用CryoSPARC的ab initio reconstruction才拿到了正确的初始模型(投影能和2D吻合)。这个纤毛丝样品根据定义是一个螺旋结构,但是它的螺旋对称性很不寻常 (rise = 380 Å, twist = 172°)。经过进一步观察团队发现这个结构在螺旋对称性的基础上,在垂直方向还有一个D1对称性(图2)。它的特殊螺旋对称性意味着对于一个颗粒照片,可能需要移动 190 Å才能和模型对上,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软件alignment 的搜索范围。

结构解析的第二个突破是使用了CryoSPARC的helix refine。这个function可以根据 目标结构的螺旋对称性调整照片 alignment的搜索范围, 最终成功达到了3.0 Å的分辨率【图2】。之前文献已知纤毛丝的主要组分是一个叫MST1的糖蛋白(一个1,791 氨基酸的庞然大物)。在这个分辨率下,团队可以trace整个MST1蛋白,并构建原子模型。这个蛋白有9个immunoglobulin-like domain, 一个Cystine rich domain (包含26个二硫键!), 还有一个N端的poly(hydroxyproline) rich region。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工作的投稿准备过程中,耶鲁大学张凯老师也发表了mastigoneme的冷冻电镜结构,阐明了MST1的原子模型【ref5】。

5.png

【图2】的MST1组分蛋白的冷冻电镜结构和原子模型

结构显示这个poly-P region 裹着一层"糖衣"(图3A)。在高分辨下可以观测到每个proline(其实是hydroxyproline)都连有glycan 密度,而且是一种不常见的O-糖基化。根据之前为数不多的文献报道,在植物中这种hydroxyproline-rich glycoproteins (HRGPs)主要含有两种糖 组分(L-arabinofuranose and D-galactofuranose)。这两种糖的密度在目前的分辨率下可以区分,并且和密度吻合的很好(图3)。根据这两种糖基的排布和蛋白序列的位置关系(图4),团队总结出了6条基本规律(详情参见正文),在阐明Hydroxyproline-rich glycoproteins (HRGPs)的O-糖基化密码上迈进了一大步(之前的结构研究基本一片空白)。除了O-糖基化, 在MST1蛋白上也可以观测到一些N-糖基化.

4.png

【图3】MST1蛋白的poly-hydroxyproline region上的糖基密度

3.png

【图4】MST1蛋白的poly-hydroxyproline region上的糖基化pattern

把所有MST1的密度都assign之后,团队发现结构的轴心部分还有一条unassigned 密度(图5)。这些密度会不会属于另外一个蛋白呢?这些密度看着很杂乱,团队猜测这是由于apply了错误的对称性导致的。于是团队把MST1对应的密度从原始颗粒照片里减掉,然后对轴心区域剩余的密度进行3D分类。出来的两个major class果然是D1 对称的,证实了团队的猜测。换句话说,这个filament外圈是螺旋对称性叠加D1 对称性,而轴心却没有任何对称性 (或者说是C1 对称性)。在这个假设下,团队把所有的颗粒从D1对称性revert回C1对称性,从而顺利把轴心区域的密度 解到3.1 Å的分辨率,并且通过侧链密度鉴定出filament轴心确实有另一个蛋白(Cre06.g309951)。团队把这个蛋白命名为MST3,和之前提到的MST1一样,MST3蛋白解析出来的部分也是poly-hydroxyproline rich domain,也裹满了一层糖衣。

2.png

【图5】的轴心是MST3蛋白

如果你觉得之前的MST1蛋白(1,791 个氨基酸)已经是个庞然大物,那么这个MST3蛋白(8,572个氨基酸)简直就是个史前巨兽 。MST3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呢?整个纤毛丝(总长达800 纳米)从下到上就靠这一个MST3蛋白串起来,并且锚定在纤毛细胞膜上。这个MST3有42个内部重复序列(图5),每个重复序列的蛋白序列均符合P13XnP11(XXP)6Xn的排列规则(pattern),也就是电镜结构里面能看到的这段橘黄色的密度(事实上这个pattern就是靠着电镜结构的密度确定的)。 纤毛丝外圈的MST1的对称性和周期性正好可以和MST3internal repeat的长度精妙吻合。更有趣的是,这个蛋白的C端有一个PKD-like domain(跨膜区域)。

之前有一篇文献【ref6】报道如果敲除衣藻里的pkd2基因,整个纤毛丝都会随之消失。这篇文章还通过cryo-ET观测到在纤毛丝的基部有一个TRP channel like 密度PKD1PKD2在人体内形成PKD channel,是非常重要的TRP家族离子通道。PKD1/2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性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2018年施一公教授在Science上发表首个人源PKD1-PKD2 复合体,在此结构中PKD1PKD21:3的比例形成四聚体【ref7】。目前报道的所有TRP channel基本都是四聚体,但是在体内PKD1PKD2是否也是以1:3的比例形成TRP channel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这mastigoneme的工作可以说为1:3比例在体内真实存在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因为衣藻PKD2蛋白敲除导致纤毛丝消失,那么PKD2应该是其基部channel 的一个组分。同时这个MST3蛋白即是纤毛丝 的组分,C端也有PKD-like domain, 那么MST3 也应该是其基部channel 的一个组分,并且只有一个copy (不然一个channel上就会连着2根以上的纤毛丝)

综合以上所有的信息,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衣藻的纤毛丝底部的PKchannel 是由MST3PKD21:3的比例组成的(MST3就是衣藻里的那个大家一直寻找的PKD1)。进一步的结构分析和alphafold预测显示MST3PKD-like domain需要和另一个刚刚发现的SIP蛋白【ref8】组装才能成为PKD channel的一个完整的subunit,并且和PDK2的折叠方式高度相似【图6】。为了验证结构模型,团队对衣藻的mst1,sip,pkd2mst3突变体做了定量质谱结果显示了这些蛋白之间的确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在负染电镜下,各种突变体的纤毛上都缺失纤毛丝,也符合预测。此外上述突变体游动速度比较野生型衣藻均有所下降(~15%)。虽然目前衣藻的纤毛丝生物功能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它的摆动产生的mechanical信号有可能通过MST3蛋白传到纤毛丝的基部从而控制PKD channel的开关。这个mechanosensing的机制可能也适用于高等动物的PDK channel

1.png

【图6】MST3蛋白参与组装纤毛丝基部的PKD channel

总结,这个例子说明结构生物学可以作为工具发现新蛋白和新机理,然后指导下游的遗传和细胞实验。生物学研究不一定都要假说驱动, 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做科研没有必要一味追求热点,因为谁也说不准哪片云彩就会下雨。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3.005

参考文献

1.Ma M, Stoyanova, M, Rademacher G, Dutcher, SK, Brown A#, Zhang R#. Structure of the decorated ciliary doublet microtubule. Cell (2019) 179(4):909-12.

2.Gui M, Ma M, Sze-Tu E, Wang X, Koh F, Zhong ED, Berger B, Davis JH, Dutcher SK,Zhang R#, Brown A#. (2021). Structures of radial spokes and associated complexes important for ciliary motility. Nat Struct Mol Biol 28, 29–37.

3.Gui M, Wang X, Dutcher SK, Brown A#, Zhang R#. (2022). Ciliary central apparatus structure reveals mechanisms of microtubule patterning. Nat Struct Mol Biol 29, 483–492.

4. Dai J*, Ma M*, Niu Q, Eisert RJ, Wang X, Das P, Lechtreck KF, Dutcher S, Zhang R#, Brown A#. Mastigoneme structure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O-linked glycosylation code of native hydroxyproline-rich helices. Cell (online 3/28)

5. Wang, Y. Yang J, Hu F, Yang Y, Huang K, Zhang K#. Cryo-EM reveals how the mastigoneme assembles and responds to environmental signal changes. J. Cell Biol. 222, e202301066 (2023).

6. Liu P*, Lou X*, Wingfield JL, Lin J, Nicastro D, Lechtreck KF#. Chlamydomonas PKD2 organizes mastigonemes, hair-like glycoprotein polymers on cilia. J Cell Biol 219, 386–21 (2020).

7. Su, Q*, Hu F*, Ge X, Lei J, Yu S, Wang T, Zhou Q, Mei C, Shi Y#. Structure of the human PKD1-PKD2 complex. Science 361, (2018).

8. Das P, Mekonnen B, Alkhofash R, Ingle AV, Workman EB, Feather A, Zhang G, Chasen N, Liu P, Lechtreck KF#. The Small Interactor of PKD2 protein promotes the assembly and ciliary entry of the Chlamydomonas PKD2–mastigoneme complexes. J. Cell Sci 137, jcs261497 (20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3233-1427438.html

上一篇:《自然—生物技术》:王潇团队合成具有核酸外切酶抗性的枝状poly(A)尾,提高mRNA药物稳定性
下一篇:《自然》:浙江大学张国捷团队揭示鸟类辐射演化过程
收藏 IP: 183.198.2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