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longc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longchang

博文

终极大自然观——第十六讲:浅谈数学文化

已有 689 次阅读 2023-9-25 07:31 |个人分类:终极大自然观|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一点历史的回顾

悉知,于20世纪初,数学因“实轴结构之谜”和“连续统猜测”以及来自集合论的系列悖论等形成的挑战,致使数学意识到“数学大厦尚待建地基”,由此提出并兴起了探索“数学基础”的数学寻“根”热。

同时,由于当时刚创建起数理逻辑学,在其激励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纯逻辑、抽象化为特色的“数学基础”探索。同时,出于其艰巨性进一步提升到了“数学哲学”层面。

不过同样出于问题的艰巨性,在“数学哲学”上先后形成了可谓“逻辑”的和“普及”的两大支流如下:

1、逻辑支

首先说,数学的总体具有“集合(基底),结构(关系)”这一“二象”结构,或说数学是“集合”及其上构建起来的所有“关系”的总体。

那么,数学哲学的“逻辑支”表现出的特征则是,从过去的强调“集合”(基底)跃升到强调(思想、抽象、关系的)“结构”了。

主要形成的有形式主义、逻辑主义、结构主义三大流派(共六个分支学科),

比如先后提出的规范,范畴,范式等理论以及产生于法国巴黎的布尔巴鑫学派及其“数学结构”主义等,都是当期形成的。


不过亦知,数学哲学对于数学的“寻根”任务来说,一直未能见到喜讯。其寻根“热”也已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完全消退,数学仍然回归到它的正常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近期在人工智能计算的所谓“第五代计算机”理论刺激下,具有非数值的形式化、符号化推理和语言、图像交流等特征的逻辑主义“数学结构”流派中,上述“数学哲学”思想抽象理论得到了用武之地,重又活跃起来了。


2、普及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寻根热退潮后,“数学哲学”中除其“逻辑支”回归正常运作外,更多的则转入(哲学思辨层次上的)“大众哲学”上来,总体精神是致力于在“普及”意义下提升大众的“数学修养”。

进而,形成了以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去推进的态势,诸如数学教育,数学通史,数学文化等等。

比如,目前国际上的“数学教育”学会,即是较早适应“数学哲学”转型的一个国际性组织,颇具生气,中国也是会员国,2021年还在中国成功举办了第14届年会。

此外,还有中国提出并戮力执行的“数学文化”探索之路,也是颇具生气的,贡献不小,就连“数学文化”这一提法本身也是值得赞赏的。

 

二、简识“数学文化”

如果能作狭义地解释,“文化”是一个区域、群体人们共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生活特征,或说是融入其群体血液中的一种共同“性格”或叫“风格”。

那么则可说,“数学文化”在过去多是属于“数学界”这一特殊群体的风格,对于广泛大众,也许只有菜市场数学算是通有的文化因素了吧?

因此我们认为,针对当前现实,提出“数学文化”是十分有意义的,含义十分丰富,

不只在于充分发掘数学中的种种文化因素,更在于推进或实施其“文化化”!


所谓“文化化”,即致力于让数学更多地被广泛群体接受、在广泛群体中生根,逐步形成生活习惯,成为时常。当然,其作法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说,作为“数学文化”应该是世界的共同文化、人类文化,好在数学(亦像音乐一样)是一种世界语言,这是有利于世界性数学文化形成的。

其次说,对当前的“数学文化”可简谈两点:

1、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不能不说,加强数学的“趣味性”是推行数学普及、种植“数学文化”的一大领域,包括故事激励、趣题创编等等类型。显然,这点对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数学兴趣是特别重要的。这也算是一个既有的历史经验了。

皆知,有过不少名家在回忆成功之路时,都曾有过为数学趣味的薄书、小册激起的兴趣。特别以专家、名家居高临下俯瞰式写出的薄本、小册更盛,这也是已成共识的事实。

同时也能看到,随着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一代代数学人的努力,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在社会生活中也在逐步显现,诸如什么拐点、波动和未知数、随机性乃至梯度、极限、收敛、发散之类术语以及自然数N等等,都在逐步走向口语化,这些都是可喜现象。

2、培养数学思维

悉知,数学之难,既在于数学语言虽是“世界语”但更具特殊性。

比如,数学的推导步骤中往往具有“跳跃性”即是。这时需要读者以通常的“形式逻辑”去思考或以既有知识去填补其跳跃“阶梯”。

再说,一般数学书中是不讲(来龙去脉白话)思想的。原则上,数学书是只遵循一条独立的数学脉络按其(本质上属数理逻辑的)逻辑体系顺势而为。却(白话)“思想”属于形式逻辑,如果把这一“思想”也穿插进去了,势必影响整体的严密性且显得拉杂。

但是,作为数学(课外)书,却不能没有“思想”,必须让读者从自己思想上去想得通、理解到才能算是让其懂了、通了。否则,仅从公式到公式、符号到符号地跟着书本语言转,最后还是会不知所云的,毕竟应该是“思想重于公式”的啊。

其实,读论文也是如此。常常一篇论文如果它事先把思想交待清楚了,读起来的确是很容易的,甚至常常会觉得问题简单,因此也是会影响其评价值的。

或许正因如此,论文作者一般是不会交待思想的。

所以,读/审文章时,首先即须从它的叙述过程中去了解(找到)其基本思想,一旦掌握了它的思想,问题即变得容易理解和判定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7274-1403743.html

上一篇:终极大自然观——第十五讲:时代进步的抽象特征
下一篇:终极大自然观——第十七讲:数学基础两个相关问题
收藏 IP: 117.176.2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