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加大了人们对高性能柔性储能设备的需求。因此,开发轻薄、柔性良好、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的柔性电池显得尤为重要。锂硫电池作为下一代二次高能量电源储能系统,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硫:1675 mAh g⁻1;锂:3860 mAh g⁻1),且其质量密度也非常低(硫:2.07 g cm⁻3;锂:0.534 g cm⁻3),在柔性可穿戴能源储存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金属锂枝晶的沉积、大过量锂的使用、液态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高绝缘性固态硫化锂的随机沉积以及正负电极较低的机械形变量等关键问题严重限制着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能量密度以及机械柔韧性。华南理工大学王朝阳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邓永红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常建副研究员等人率先提出一种利用天然蚕丝蛋白/丝胶蛋白通过抑制金属锂枝晶生长、吸附液态多硫化物和锚定固态硫化锂来稳定柔性锂硫全电池的协同策略。碳化的丝素蛋白织物由于含有丰富的含氮和含氧官能团,可作为稳定锂金属负极的三维亲锂性柔性基体,同时碳化的丝素蛋白织物和提取的丝胶蛋白可分别作为稳定单质硫正极的三维亲硫性柔性基体和高粘附性粘结剂。因此,组装的锂硫全电池器件可提供高面容量(5.6 mAh cm⁻2)、有限的锂过量(90%)、高能量密度(457.2 Wh L⁻1)、高容量保持率(每次循环可达99.8%)和优异的机械柔韧性(在5 mm的小曲率半径下可循环弯折6000次)。图文导读I柔性织物锂硫全电池的设计原理与碳化蚕丝蛋白结构的表征天然蚕茧主要由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构成。其中,丝素蛋白为蚕丝的丝芯部分,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和丰富的氮氧官能团,碳化后的丝素蛋白可作为轻薄、高导电性和高柔性三维集流体;丝胶蛋白为包裹在蚕丝纤维表面的高分子量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粘结能力,适用于制备电极粘结剂。图1a展示了柔性锂硫全电池的设计思路。本论文通过对天然蚕丝织物(蚕茧中的丝素蛋白)进行碳化处理,获得一种轻薄、高导电性和高柔性氮氧共掺杂碳织物(NOCF)三维集流体,并采用水热法从天然蚕茧中提取丝胶蛋白(SP)作为硫正极粘结剂,最终组装成柔性优异且循环性能良好的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器件。实验测试结果显示,NOCF具有较大的机械形变量,能够承受大5%的弹性应变,符合柔性电池工业应用要求。此外,NOCF还具有连续的三维导电网络结构,且纤维表面均匀地分布着氮原子和氧原子。
为了验证NOCF在锂金属负极中的适用性,本文进行了相应的电化学测试并观察了NOCF纤维表面的锂沉积形貌。如图2所示,在1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NOCF的成核过电势(13.2 mV)明显低于碳毡CF(23.3 mV)和铜箔(93.7 mV),表明NOCF具有更好的亲锂性。可以观察到,锂金属颗粒均匀的包覆在NOCF的纤维表面,并没有产生枝状锂金属,这是因为NOCF结构中氮氧双掺杂原子可为锂金属提供大量的成核位点,可以有效引导锂金属均匀的成核和沉积。因此,柔性织物锂金属负极(Li/NOCF)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2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依然可稳定循环500 h以上。库伦效率测试(图3)结果表明,NOCF具有良好的对锂稳定性,适用于组装柔性锂硫全电池器件。
图3. (a) 三种导电集流体(包括NOCF、CF和Cu Foil)在1 mA cm⁻2电流密度条件下的库伦效率 (上图:1 mAh cm⁻2;中图:2 mAh cm⁻2;下图:6 mAh cm⁻2);(b, c) 三种导电集流体(包括NOCF、CF和Cu Foil)在2 mA cm⁻2电流密度条件下的库伦效率(b图:2 mAh cm⁻2;c图:8 mAh cm⁻2)。
III柔性织物硫正极(SP/S/NOCF)的反应动力学和循环稳定性
图4a-d的多硫化物吸附实验和恒压放电实验表明,NOCF与可溶性多硫化物之间存在更强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抑制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这归功于NOCF丰富的N、O双掺杂结构,显著提高了基体对多硫化物的亲和性,同时也为Li₂S的沉积提供了大量成核位点。因此,可以观察到NOCF的纤维表面均匀地包覆了大量Li₂S颗粒(图4d),促进了电池容量的发挥。以碳化丝素蛋白织物和提取的丝胶蛋白分别作为稳定硫正极的三维亲硫性柔性基体和高性能粘结剂制备的硫正极(SP/S/NOCF)在低高负载量时均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最高可达到5.4 mAh cm⁻2。
图4. (a) Li₂S₈在NOCF、CF(碳毡)和GS(石墨片)上吸附前(上)和吸附后(下)的光学照片;(b) NOCF、CF和GS对多硫化物电解液的恒压放电曲线;(c) NOCF,CF和GS在0.25 mA cm⁻2条件下对多硫化物电解液的恒流放电曲线;(d) 各基体表面Li₂S沉积形貌的SEM图;(e) 各柔性硫正极在1 mA cm⁻2条件下第一循环的充放电曲线;(f-h) SP/S/NOCF硫正极的SEM图和对应的S元素的映射;(i) SP/S/NOCF、SP/S/CF和SP/S/GS在1 mA cm⁻2下的循环性能;(j) 不同硫负载下的SP/S/NOCF的循环性能。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Letters,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并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获授权中国专利25项,参编专著1部;参与获奖3项,分别是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Email: yhdeng08@163.com
王朝阳
本文通讯作者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研发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
▍主要研究成果
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Nano Energy, Small, Green Chemistr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Macromolecul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并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6项,其中获授权专利2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