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no-Micro Letters (2021) 13:132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1-00656-w 2. 指出了MOFs衍生电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并进行了展望。 图1. (a) MOFs衍生电催化剂的合成策略示意图。(b) 一些代表性MOF衍生材料。 图2. OER和ORR的理论研究。(a) 在Mn/Fe-HIB-MOF上吸附OH*和OOH*中间体后的初始结构,Mn-HIB-MOF、Fe-HIB-MOF和Mn/Fe-HIB-MOF催化剂的火山峰型图(b) OER和(c) ORR,碱性环境下Mn/Fe-HIB-MOF的反应路径自由能图(d) OER和(e) ORR(Energy Environ. Sci. 2019, 12, 727-738)。 II MOF衍生材料的电催化应用 3.1 面向ORR的MOF衍生催化材料 MOFs衍生的ORR催化剂种类繁多,包括无金属杂原子掺杂的多孔碳基材料、单金属多孔碳基材料以及多金属多孔碳基材料。Zhu等人将ZIF-8生长在碳纳米管上,经热解后发现所获得的碳基材料具有更高的ORR催化活性(图3a-d)。最近,人们研究了MOF衍生过渡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碳复合催化剂。理论研究表明,掺入金属可显著增强电子从碳到O₂分子的运动,降低O₂吸附自由能,从而产生更多的ORR活性位点。Yin等人通过热处理钴基MOF和炭黑的混合物制备出了ORR/OER双功能电催化剂,并通过调节MOF(Co)和CB的比率,实现了催化剂的性能调控(图3e, f)。Deng等人还制备出了一种具有优异ORR活性的中空N、Fe掺杂碳纳米多面体催化剂(图3g)。此外,还有许多类别的金属基MOF,如Cu-MOF、Zr-MOF、Ni-MOF和Cd-MOF等,也被用作前驱体。 图3. (a) 从MOF/CNT复合材料开发高表面积N掺杂碳的示意图,(b) C-CZ-4-1000、CNT、C-ZIF-1000的低倍TEM图,(c) LSV曲线,(d) Tafel (Carbon 2015, 82, 417-424);(e) ORR的LSV曲线,(f) OER的LSV 曲线(Electrochim. Acta 2019, 295, 966-977);(g) 在0.1 M KOH中的LSV 曲线(J. Mater. Chem. A 2019, 7, 5020-5030)。 3.2 面向OER的MOF衍生材料 迄今为止,OER电催化主要由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组成。由于MOF可以有效地转变为金属氧化物,为OER催化剂的设计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最近,MOF衍生的OER电催化材料受到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这主要是因为:(i) 通过金属-配体配位可获得新的OER活性位点;(ii) MOF中不同的阳离子置换提高了催化剂活性;(iii) MOF衍生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MOF衍生的OER催化剂通常包括无金属、有金属和含氧化物材料。图4a所示,Qian等人通过热解Zn-MOF (MC-BIF-1S)制备出了多孔硼-氮双掺杂碳材料(BNPC),有效提高了OER催化活性(图4b-e)。其中,N、B掺杂使得周围的碳原子带正电荷,从而增强电催化剂和反应物之间的电子转移能力。 图4. (a) BNPCs的合成方案,(b) 0.1 M KOH中的LSV曲线,(c) 6 M KOH中的LSV曲线,(d) 0.1 M KOH中的Tafel曲线,(e) 6 M KOH中的Tafel曲线(Carbon 2017, 111, 641-650);(f) Co-MOF/AB、商业RuO₂、氧化亚钴(TGA之后)和AB在1 M KOH电解质中的LSV,(g) Tafel斜率图(Dalton Trans. 2019, 48, 10557-10564)。 图5. Ni₂(bdc)₂(td)中Ni的配位环境,(b) Ni-MOF衍生催化剂的XRD图谱,(c-h) TEM图像,(i) 1 M KOH中LSV曲线和(j) Tafel图(J. Mater. Chem. A 2015, 3, 16435-16439)。 (1)扩展MOF材料的种类,通过调控其组成、形态和结构,获得更加优化的MOF衍生材料。 (2)完善DFT理论计算,深入理解MOF衍生材料的ORR、OER和HER电化学反应机理。 (3)通过多杂原子掺杂,实现MOF衍生电催化剂的多协同催化,进一步提高其高电催化活性。 (4)基于电催化反应条件,应考虑MOF衍生电催化剂的导电性及化学和热力学稳定性。 (5)结合先进的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系统深入研究催化剂的本征催化活性,为高效电催化剂的合理设计提供指导。 未来,通过实现MOF衍生材料多尺度设计和合成,实现MOF衍生电催化材料的规模化应用。 Amr Radwan 本文第一作者 武汉理工大学 博士后 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设计。 ▍Email: amr_project@yahoo.com 何大平 本文通讯作者 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 研究方向为贵金属纳米电催化材料的界面设计、石墨烯等纳米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探索。在新能源电极材料、石墨烯材料的功能化处理、石墨烯射频电子器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主要研究成果 ▍Email: hedaping@whut.edu.cn ▍课题组主页 木士春 本文通讯作者 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电解水制氢催化剂。 ▍主要研究成果 ▍Email: msc@whut.edu.cn ▍课题组主页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Springer Nature合作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commentary, perspective, letter, highlight, news,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吸波、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SCOPUS、DOAJ、CNKI、CSCD、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2020 JCR影响因子:12.264。在物理、材料、纳米三个领域均居Q1区(前10%)。2020 CiteScore:12.9,材料学科领域排名第4 (4/120)。中科院期刊分区:材料科学1区TOP期刊。全文免费下载阅读(http://springer.com/40820),欢迎关注和投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