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crowave absorbents of crystalline Fe/MnO@C nanocapsules embedded in amorphous carbon
图文导读 嵌在无定型碳中的球形或椭球形的Fe/MnO@C纳米胶囊。图1a2-d2所示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放大图显示,Fe/MnO@C纳米胶囊上的无定型碳包裹形成了双壳层结构。透射高分辨图像显示Fe/MnO核被C壳层很好地包覆。嵌入的Fe/MnO@C纳米胶囊具有非常高的结晶性。显然,电弧放电法可形成两种不同形态的碳,即石墨碳和无定型碳。另外,MnO的加入限制了Fe/MnO纳米晶体的生长。Fe/MnO@C纳米胶囊的平均尺寸大约在50纳米以下。FMCA组分的元素电子能谱(EELS)图显示,Fe、Mn和O元素在制备过程中由于Fe和MnO的扩散而完全重叠。样品FMCA-1、FMCA-2、FMCA-3、FMCA-4的结晶石墨厚度分别为11层、7层、3层、2-3层。 图1 TEM和高分辨图: (a1-a3) FMCA-1,(b1-b3) FMCA-2, (c1-c3) FMCA-3, and (d1-d3) FMCA-4. Fe/MnO@C 纳米晶的元素分布图 (e-i)。 II 嵌于无定形碳的Fe/MnO@C纳米胶囊复合材料形成机制 嵌于无定形碳的Fe/MnO@C纳米胶囊复合物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蒸发、成核/生长和催化石墨化。在第一阶段,用高能电弧等离子体将Fe和MnO2、气态CH4的原料共同完全蒸发成气态原子。在第二阶段,原始物种的蒸发原子将有序地进行成核和生长。在最后阶段,铁的催化作用使铁/MnO纳米晶附近的非晶态碳转化为结晶石墨。 图2 FMCA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 III 嵌于无定形碳的Fe/MnO@C纳米胶囊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 基于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得到了FMCA组分的反射损耗(RL)(图3a-d)。在12.5 GHz下,FMCA-1的最小反射损耗为-37.5 dB,在2 mm的小吸收剂厚度下,有效吸收带宽为4.8 GHz(图3a)。FMCA-2表现出吸收特性,反射损耗最小为-22.3 dB,有效吸收带宽为5.1 dB,薄层厚度为2 mm(图3b)。随着MnO含量的增加,最小反射损耗达到-45 dB, FMCA-3的反射损耗为5.5 mm, FMCA-4的反射损耗为4mm(图3c-d)。在厚度为2mm时,有效吸收带宽达到5.0 dB。而Fe@C复合物的最小反射损耗值仅为-5.6 dB,这是由于较大的介电损耗造成的(图3e)。加入MnO后,电磁吸收性能得到显著的改善。 图3 在2-18 GHz内的反射损耗三维图:FMCA-1 (a), FMCA-2 (b), FMCA-3 (c), FMCA-4 (d), and Fe@C (e)。 段玉平 本文通讯作者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从事磁性、介电损耗型以及结构型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制备及理论研究工作。主要针对金属氧化物、铁合金以及高熵合金等的制备和磁@电微波损耗机理进行系列研究。主要学术成果用仿生学原理构筑飞蛾复眼仿生吸波材料,实现多波段多功能兼容;建立了过渡金属单原子掺杂二氧化锰晶体缺陷理论模型,揭示了轨道杂化等引起微波介电极化损耗提升的相关机理。 ▍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2篇在材料科学一区期刊发表(small影响因子10.856;Nano Research 影响因子8.515),2篇在一区期刊英国皇家化学会JMC(影响因子为6.641)上发表。以第一成果人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现技术转让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201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电磁波屏蔽与吸波材料》、2017年Pan Stanford Publishing《Microwave AbsorbingMaterials》)。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E-mail: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