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rus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rusen

博文

从“为什么不能是你?”到“生死而已!” ——对《八佰》的几点感想

已有 3293 次阅读 2020-9-25 13:19 |个人分类:Meet Houston 2019|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影评

                                              babai03.jpg

 

终于还是没忍住,从一个“不可描述”的渠道看了《八佰》😓……

 

没有做考据的爱好和本事,那些细节是否“真实”就不去说了。

就聊一聊“救亡图存”,这个抗日战争的大背景吧。

 

一个国家不被灭亡,只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可:

l  有愿意抵抗的人

l  足够的战争物质

l  适当的组织形式

 

为什么不能是你?

 

怎么“找到”足够多愿意为国战斗的人呢?

答案就在《八佰》的故事情节中。

那就是,创造一种场景,让所有人都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国家存亡的时刻,那个拿起枪战斗的人,为什么不能是你?

 

每个人最初的答案也许是不同的,但是最终的答案很可能是相似的。

 

babai04.jpg


为什么不能是你?

我只是个农民,我不想杀人……


为什么?不能是你?

我……


babai05.jpg


为什么不能是你?

我想活着,娶个婆姨,知道女人是个啥滋味……


为什么?不能是你?

我……

 

babai06.jpg


为什么不能是你?

我上有老下有小,我不想死……


为什么?不能是你?

我……


babai07.jpg


为什么不能是你?

我只会打算盘,不会开枪……

我家里还有没过门的媳妇……


为什么?不能是你?

我……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不甘心做亡国奴的愿望。

任何一个时代,中国都不缺乏有反抗精神的民众。

 

每次面对重大危机的时候,都有很多人挺身而出。

历史上,千百次面对战争或灾难的时候,总是如此;2020,面对非冠病毒的大流行,同样如此。

 

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救亡图存的时刻,找到足够的“战士”,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

 

babai08.jpg

 

物资从哪里来?

 

有了愿意抵抗的战士,还必须给他们配备各种必须的战略物质,才能形成“战斗力”。

 

在《八佰》中,最特殊的一点是,从苏州河南岸的租界,可以源源不断地给守军补充所需物质。

这也是一个象征:当民众的热情被激发出来,资源根本不是问题。

 

一个大国在危亡时刻所能够爆发出的战争潜力,常常超乎想象。

这种潜力既包括存量的输出,更包括潜能巨大的增量再生产过程。

 

然而,这种靠特定事件激发起来的爱国热情,通常不具备可持续性。

 

babai01.jpg

 

《八佰》的结局,也就只能是个悲剧。

 

babai02.jpg

 

什么可以改变战局?

 

如果《八佰》中的这种人力资源 + 战略物资的高效组合,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抗日战场,抗日战争的进程会改变吗?

答案是肯定的。

 

历史没法假设,但是可以对比。

 

整个抗战期间,国军和日军的装备水平大约有“半代“的差距。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朝方与联合国军方装备水平的差距也有“半代“的差距。

 

整个抗战十四年,十几场会战,国军几无胜迹,最佳战绩不过是防守反击,迟滞日军进攻。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的人员和装备,比之于国军的正规军并没有质的改善,联合国军的战斗力则远远超过日军。

然而三年内在国门之外,打了五次战役,实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目标。

 

同样是中国人,1937和1950之间人民的素质并没有显著差异;

同样是农业为主的中国,从1937到1950,国家的生产力也没有显著变化:


babai09.jpg

babai10.jpg

 

为什么战绩有这么大的差距?

答案是很显然的,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不同。

更确切地说,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组织动员能力有天壤之别。

 

共产党的组织可以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而国民党统治最多能够到达县或乡一级。

 

具体来说,对于存量资源,共产党可以做到:除了维持最基本生产和生活之外的、整个国家90%以上的资源持续输送到战场;而对于国民党,估计连30%都做不到。

 

更重要的是,对于增量资源的组织和控制能力,国民党比共产党低了几个数量级。

 

对于存量资源的整合:根据姜廷玉《解读抗美援朝战争》,1951-1952的一年间,全国各界人民捐款总计可购战斗机3710架。

对于增量资源的生产能力:到1952年底,GDP超过国民党政府的最好水平,供应几十万军队在国外进行三年热战,居然没有财政赤字。

 

获得了足够资源和组织能力的部队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参战部队是整建制的国民党起义部队(分别是志愿军第50军、第36军和第37军)。

在人和装备都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这些部队就变成了可以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正面对捍的强军。(https://www.sohu.com/a/396050391_120285042)

 

在应对生存危机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组织,没有之一。

中国共产党诞生已经一百年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到2020年非冠疫情,保持不败。

1962年之后,任何一个有理智的国家都不会选择直接和中国开战。以前的苏联不会,现在的美国也不会。

 

2020,一介草民,能干点啥?

 

对于中国这样体量的大国,面对危机的时候所能爆发出来的潜力是惊人的。

不管外部环境多么凶险,只要当政者具备基本的组织动员能力,民众能够各司其职,就不会真正威胁到国家的存亡。

 

昏聩如清朝的慈禧,只要肯做一点改良,甚至可以做到“同光中兴”,又撑过了几十年,最终亡于辛亥革命。

腐败如蒋家王朝,屡败屡战,两迁国都,只要坚持抗战,也可以一直挺到日本投降。

真正速亡于侵略者的,千年以下,只有长期坚持进行各种作死的“骚操作”,直至身死国灭的明朝崇祯皇帝一人而已。

 

2020是一个魔幻的年份,一切都变成了“薛定谔的猫”。

正如《八佰》中的战士不知道抗日战争是否会胜利一样,2020年的我们,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战争还是和平?盛世还是末世?

 

没有多少人是准备好了才去战斗的,多数人只是适逢其会,不愿、也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罢了。

英雄本是平常人,只不过是在必须承担责任的时候,拼尽全力而已。

一介草民,唯一能做的,只有忠实于此时此刻的自己,实事求是而已。

 

在四行仓库里面,需要绑着手榴弹跳下去的时候,不去逃避,就是实事求是。

在苏州河南岸租界里面,尽自己所能,对正在进行的战斗有所帮助,就是实事求是。

在任何时候,直面真实情况,直面真实的内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都是实事求是。

 

每一个人都实事求是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就不怕任何危机。


稳住,老铁,我们能赢……

 

为什么不能是你?“到“生死而已!”

 

作为一个暂居在世界疫情中心的人,2020年,我也常常问自己那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是你?

 

没有一种危险,你一定可以躲得过;也没有一份责任,你一定不该承担。

一次好的“危机”,绝不该被浪费。

面对危机的时候,想一想自己,也想一想这个世界;然后做点什么,多一分心安,少一点遗憾。

 

在美国生活的一年多时间里面,一直秉持着:不找死,也不怕死;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会因为别人说独自外出危险,就放弃正常的生活方式,比如早晨出去跑步,傍晚出去散步。

不会因为别人说有种族歧视问题,就避免与当地人的交流,比如参加聚会,旅游,节日庆典。

不会因为害怕非冠疫情,就足不出户,完全“自闭”,而是找一些新的目标去探索,比如大学校园。

 

求生畏死是人的本能,可是,没有谁躲得过死亡。

生死而已,不妨看淡。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活出自己的境界。

 

自己估算过,根据家族上两代人的情况,如果没有意外,余生可预期的时光大概在15年到25年之间。

如果一切顺利,应该还有10年左右的“自由”时间,可以用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一件事,直面自己的内心,忠实记录所经历的那些事情,以及所思、所感。

坚持在初历疫情时所想到的:为自己寻找“出埃及”的方向和路径,也为这盛世写下一些新的注脚。

 

第二件事,试着完成在专业领域中的一些的思路和想法。

自己算是一个幸运的人吧,几十年过去了,对自己从事的专业还没有完全厌倦,还有一些想要探索的方向,想要做的研究。

无论如何,人生中的每一份热爱,都不应被辜负。

 

…… ……

 

babai11.jpg


最后一件事,完成此生的最后一个研究课题:自助安乐死计划,并亲身实践它。

基本目标:①完全体现自己的自由意志;②不会在法律方面给任何相关人带来麻烦;③不会在伦理方面给亲人带来任何困扰。

 

对于现代人,寿终正寝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将辗转于病榻之上,痛苦死去。

如果自己的所学/所思/所为不仅能帮助自己了断生死,还能对他人有所裨益,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希望最后来得及完成这个“课题”。

如果可能,在完成后,将会把完整资料以某种方式共享出来,给有兴趣的人做个参考。

 

每个人孤独来到人世间,也终将独自离去。

生死之间,如能多点从容,少些遗憾,也是一件幸事。

倘若竟然可以自助而助人,不亦乐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8930-1252041.html

上一篇:盘点在美国喝过的那些酒之三:中式和西式烈酒的分析及比较
下一篇:好奇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病”
收藏 IP: 98.200.11.*| 热度|

2 吕建华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