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zhao

博文

《文明的地图》绪论摘录

已有 1995 次阅读 2024-4-28 18:4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很偶然地,我在图书馆翻阅到《文明的地图》[作者:张信刚,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作者对于世界各地的历史、政治、文化深入研究和实地考察多年,展示了世界各地历史变迁、地缘政治和文化发展,可谓是史地并重的大作,既有宏观描述、也有微观透视;既有历史回顾,也有新时代展望,因此可读性比较强,而且发人深省。

 本文作者推荐这本书,同时在此摘录一些本文作者以往不太熟悉、或者完全不知道的基础或想法与读者们共享,主要内容来自于该书的绪论部分。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因为十分具体而繁杂,难以简述。不过对于像本文作者一样理工方面的读者而言,大致了解也往往是阅读的主要目标。

 本文作者从中摘录和编辑的内容如下。

 

1、人类的基因

 根据化石的研究来判断,人和猿的分化时间大约为750万年前,也有人说是 600万年或450万年;大约300万年前有了非洲猿。现在被称为人类祖母的“露西”属于类人类,化石年代为320万年前,是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根据研究,当时露西可能是从书上摔下受伤而死。按照现在古人类学家的看法,露西应该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她的颅容量与现代人还是有很大差别,只能把她归为原始人类,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

 现在人们相信, 大约200万年前出现会制造工具的能人;大约150万年前出现直立人。直立人不仅使用工具,可能还会用火。部分直立人走出非洲,到达中东地区和亚洲的爪哇等,也去了欧洲。大约在50万到20万年,留在非洲的直立人进化为智人,这些智人在20万年前也走出非洲,其后代被称为尼安德特人,在中东和欧洲有许多遗骸等。据说,大约10万年前的所谓现代智人和今天的人类在解剖学上几乎相同。

 在10万年前,人类分成两支:“古老”的一支为主要在中东和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另一支是从非洲散步在中东、亚洲、欧洲的现代智人。现代智人曾经与尼安德特人交配混血,但是这两支人类前额、眉骨、下巴的形状已经不一样,进化过程有所不同。后来现代智人在欧洲消灭了尼安德特人。

 大约4万年前,地球还处于冰河期。印度尼西亚地区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之间水道很窄,一些现代智人从印度尼西亚渡海到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称为这个地区最早的人类。 后来气候变暖,地球进入间冰期,海平面上升,陆地缩小,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甚至印度尼西亚相继与亚洲大陆隔绝,从而导致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的现代智人在几万年时间都与其他地区智人无法交往,走上不同发展道路。

 大约 2万年前,人类用皮毛御寒能力不断提高,所以一部分现代智人慢慢从亚洲东部迁移到西伯利亚;在1.5万年前,冰川还没有消退,他们一部分人渡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地区。这些人是北美和南美原住民的先祖。这些美洲的原住民到了美洲之后一路向南,速度非常快,这使得本文作者想到了超新星爆炸的“快中子俘获合成重元素”过程。据考古学证据,这些人不到1000年就到了南美洲的南端。从人类学角度,美洲原住民和今天亚洲东北部居民十分相似,现代DNA 技术也证明了这一点。

 

2、文明史

 人类文明的开始可以定义为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植物作为食物,首先生成食物的地区可以作为文明的起源地。各个地区主要作物不同,如中美洲有玉米、豆类,南美洲有豆类和马铃薯,非洲西部有红薯、小麦、大麦,中国有稻米、大豆等。

农业也包括畜牧业。其中狗是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早在1万2千多年前就成为人类的朋友(因为驯化狗不是为了食用)。猪是在1万年前在中国被人驯化的,中文的“家”字是在屋顶下有一头猪,可见猪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据研究,牛是8000年前在中亚被驯化的、鸡是8000年前在中国被驯化的、水牛是在6000年前在中国被驯化的、马是在6000年前在乌克兰北部草原被驯化的、驴是在6000年前在埃及被驯化的。人类驯化马,最初是为了吃肉、后来发现可以负重、拉车、还可以骑。马被驯化后才有了游牧民族。

 

3、文明的发展

 关于人类早期文明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考古学。从世界各地挖掘发现的古代陶器、铜器等可以推测这些不同地区和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联系。所谓“文明”和“文化”,根据《文明的地图》一书的观点,都是欧洲人在十八世纪根据拉丁语词根造出来的新词汇,常被不同学者赋予不同意义,也不时地作为相似词相互替换。总体而言,是历史学家把考古学家的成果借鉴过来,把某些特定的、但是范围较大的地理区域较为固定的物质生活方式称为“文明”,而把较抽象的信仰和价值观等称为“文化”。不知道《文明的地图》的作者张信刚教授的这个定义是否属于公认的说法,不过对于像本文作者一样的外行来说已经足够严谨了。

 在关于“文明”这样的定义下,可以得出的一个浅显结论是: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是平等的,绝无高低贵贱之分。在距今12000年前,地球进入如今的间冰期,那时地球上不同地球已经有了不同人群。此后,随着全球变暖,食物种类增加、人类可以移居到寒带、追逐寒带的大型动物,彼时农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全球的人类处于几乎相同的起跑线上。在6000年前的时期,中东、南亚和东亚的农业率先发展起来、遥遥领先,而澳大利亚、美洲、非洲落后很多。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西欧及其后裔在美洲等建立的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东亚和东欧在追赶,非洲、南美内陆、南亚等地有些落后。但是,这一落后在人类发展史只是非常短暂的时期。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人类比较不幸地流行起所谓的种族优越论。彼时正值欧洲殖民世界,在发展方面突然具有绝对优势,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此提供了一个口头上的依据或者借口。种族优越论者说:白人天生优秀、黑人或棕色人种天生愚笨;有些人满嘴说:所有人都是上帝创造的平等众生,一方面演绎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人类种族优胜劣汰,由此赤裸裸地实施种族灭绝行为。这些宣传做得如此到位、如此广为传播,以至于连受害者也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即使在近代中国,也有不少人自觉信服这些谬论。因为这些谬论完全无法解释的是:中国人和西欧各民族在1000多年来基因没有大的改变,为何中国在6-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全面压倒式地领先西欧、而在19-20世纪欧洲明显领先中国呢?

 关于人类的不同肤色与身材,《文明的地图》有一个解释[虽然很多读者知道并可能同意这些解释,这里还是啰嗦地摘录于此]。热带地区的人种肤色深,这是因为紫外线会使皮肤致癌,深色素则可以阻挡紫外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皮肤癌的发生率,如果肤色白则皮肤癌的发病率提高,因此肤色深则容易在热带地区繁衍。另一方面,适度的紫外线有利于维生素D 的合成,对于骨骼强健十分重要。在高纬度寒带,阳光照射少,紫外线不够多,肤色过深则不利于吸收紫外线,人体强健骨骼所需维生素D的合成就很困难,因此寒带地区肤色浅的人更容易繁衍。可见,近赤道的人种肤色深、寒带的人肤色浅,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热带和寒带的人种的身高差别也有类似的解释。为了维持体能,冬天时避免散热过快、夏天避免散热太慢。从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容易知道,身材高的人散热慢、身材矮的人散热快。因此近赤道的人种身材矮、寒带的人身材高。

 

4、文明进程的差异性

 种族优越论既然是谬论,那么为什么不同地区和人种的文明进程存在差异呢?《文明的地图》的作者观点是,各地区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导致有些地区发展之路相对平坦,有些地区则不易前行。

具体而言,要看世界陆地的具体分布情况。其中欧亚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位于北半球,而且主要在温带。欧亚大陆的轴线为东西走向,在北纬40-50度。从东到西,气候差异小,而且从多瑙河到大兴安岭之间还有连绵不断的大草原,这是欧亚大陆的绝佳优势。这一点比非洲优越得多。非洲最宽得地方是赤道附近,它的轴线是南北走向,穿越不同气候,美洲差不多情况类似。这个地形分布上看,亚洲和欧洲在整体上人畜的往来更容易、交流更频繁。

从物种方面,欧亚大陆占据了先机。文明的首要条件在于农业,而最初农业的发展需要合适的本地物种。麦和稻都是非常好的食物来源,麦原产于西亚、稻原产于中国,这些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对于发展农业至关重要,保证了当地人类生命所需要的食物来源。牛、马、骆驼、驴等大型哺乳动物都是在亚洲被驯化的,这些牲畜帮助人们种田、运货、载人等,大大提高了农业乃至交流的效率,而在非洲就没有这方面条件(斑马、犀牛、狮、虎无法被驯化),美洲和澳大利亚也没有大型动物可以被驯化。 

因此,不同地域文明起步差不多,但是有些地区天赋异禀,有些地区则贫瘠无源,这导致各地区文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5、文明板块

 第一个文明板块是在中东地区,是以伊拉克和叙利亚东北部为主的“美索不达米亚(意思为河流之间)”文明。苏美尔人在约 4500年前就制作出旗帜、4000多年前就能铸造铜像、3800年就颁布内容详尽的法典,发明了12进制(一年12月、1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 等。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和宗教思想都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第二个文明是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这一文明是从美索不达米亚传过去的,但是被发展得极为昌盛,主要得益于从上游冲积的平原使得该地区的土地非常肥沃、物产丰富。第三个文明是古印度河流域文明,不过今天的印度人不是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直接继承人。这一古代文明是英国人在一战前后发现的。他们挖掘出古代城市遗迹表明那里在4600年前就有浴室、下水道等设施以及塑像、街道。他们应该是黑皮肤的原住民,而不是现在印度地区居民的祖先;但是这个文明奇怪地消失了,在35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时并没有遇到这个文明。古印度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印章形态等),说明它们之间有往来和交流。这第四个文明是黄河流域的文明,其遗迹有5000年前的丝绸、3500年前精致的青铜器等。

 3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与原住民融合创造了印度教文明。而今天的印度北部和西部人肤色浅些、个子高些、鼻子尖些,南部则肤色深些、个子矮些、鼻子扁些。也就是说,即使过了3000多年,因为地理和宗教等原因,印度南方人与雅利安人混血程度还比较低,今天印度主要语言与欧洲各地、伊朗的语言同源。

 美索不达米亚有几个继承者,包括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的迦南文明、土耳其东部和中部赫梯文明(土耳其人不是赫梯人的后代)、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同时受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明的影响)。迦南文明和米诺斯文明融合产生了地中海文明(古希腊、古罗马),而地中海文明又有两个继承者: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斯拉夫人在1000年前接受希腊东正教之后的俄罗斯东正教文明也是这两个文明的继承者。

    文明的互动活动非常繁复,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互动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起的名字,十分恰当。丝绸之路包括北路和南路。北路是蒙古高原以北和西伯利亚森林之南的中间地带有一片从匈牙利直达大兴安岭的欧亚大草原,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南路指的是几条海上丝绸之路。现在提起丝绸之路,人们熟悉的是张骞、法显、玄奘等去中亚所周的从长安-河西走廊-沙漠-高斯,由绿洲串起来的绿洲丝绸之路。这些丝绸之路的开发以丝绸贸易为动力,但是也极大促进了相关地区的交流和文明的互动,对于中国而言的一个实例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在《文明的地图》中作者还列举了其他文明之间的互动和演变,包括文字之间的关联性,这里不再赘述。

 

6、文明的困境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科技和劳动效率大幅提高,但是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淡水资源问题,目前加拿大、俄罗斯不缺少,美洲五大湖区是全世界最大的淡水系统、贝加尔湖是世界储量最大的淡水湖,但是其他的绝大多数国家水资源不够,例如中国则非常缺水。再例如碳排放和能源问题,其中碳排放使得地球变暖,未来全球冰山融化导致许多地区会被海水淹没,气温上升还导致(新)病毒大肆传播等。这些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文明的发展似乎假定人类文明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朝着它前进就是进步,反之则是退步。事实上,人类文明并没有这个一个前提。文明进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文明进步的真正方向。而要探讨文明的方向,需要首先面对三个问题:(1) 生老病死和人生意义,即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什么是幸福。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必然影响个人思考,宗教、哲学和伦理对此都有影响。(2) 目前社会状态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站,哪些具体改变能使更多人满足和幸福。(3) 社会应该由什么样的人、用怎样的方式管理。这些问题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困惑。

 

7、文明的展望

 《文明的地图》的作者希望用“宏观又客观”的眼光看现实世界。根据这本书的观点,相继提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也就是科技力量对于文明的巨大冲击。因为近三百年的西方主导性影响,英语成为世界上交流的主导性语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难以出现与之抗衡的全球性语言。

 《文明的地图》的作者张信刚教授展望世界大势,就像当时曹操对刘备所说的那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一样,即中美决定世界未来,中国和美国将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实力的两个大国。他认为一方面美国无与伦比的、包括地理方面在内的多方面资源优势,加上美国在科技实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强势地位,未来几十年内美国依然会领世界之风骚。关于中国,张信刚教授提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全世界的头等大事,中国终将强大,只要没有毁灭性的人类大规模战争,中国振兴指日可期。在未来文明的展望中,虽然欧盟是世界上很发达的经济体,俄罗斯地大物博,但是张信刚教授没有过多谈及欧盟,也没有过多谈及俄罗斯,不过他认为俄罗斯未来依然是一个强大国家。当然,张信刚教授的专业不是研究世界政治经济学的,因此他对于世界大势走向的分析只是参考意见;现在世界局势如此错综复杂,或许只有诸葛亮复生才能看得清并令人信服。

 

Ps:  这里简单介绍《文明的地图》的作者张信刚教授,他1940年出生于辽宁,1962年在台湾大学毕业,1969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学位,1996-2007年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他首先是一位科学家,而这本书反映了他通过在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后关于文明方面的思考,可见他是一位多维度的跨界人物。关于人类文明的现状和未来,相关观点主要属于他的个人见解、属于见仁见智。无论如何,科学家认真思考人类的既往和未来,是十分值得肯定和推崇的,该书中关于人种起源、文明差异、发展和板块方面的相关说法,是值得浏览的。

    本文作者对于该书观点部分的解读未必准确,本文作者相关行文错误之处烦请读者批评雅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4169-1431857.html

上一篇:中国的主体民族从哪里来?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读书笔记摘录
下一篇:中国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 施士元
收藏 IP: 101.224.224.*| 热度|

3 王涛 杨正瓴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