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伊尔第一篇重要文章是在1946年关于宇宙中铁元素丰度方面[F. Hoyle, "The Synthesis of the Elements from Hydrogen".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06 (5): 343 (1946), 下载地址: https://academic.oup.com/mnras/article/106/5/343/2601776]。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恒星燃烧到最后内部温度可以高达50亿度,这个温度远远超过一般主序星内热核反应的温度(太阳内部温度不到2千万度);在这个温度下各种元素相对丰度可以通过统计力学方法给出;塌缩星体的转动不稳定性使得这些重元素被抛到星际空间中。他的第二篇重要文章是在1954年发表的[F. Hoyle, "On Nuclear Reactions Occurring in Very Hot STARS.I. the Synthesis of Elements from Carbon to Nickel".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1, 121 (1954). 下载网址:DOI:10.1086/190005],在文中他证明了从碳到铁这些元素是通过不断演变过程中的星体(一般恒星和爆炸前超新星)不同壳层内通过特定融合反应合成的,这些不同壳层内元素丰度分布是不同的,到现在这依然是一些元素合成的主要物理图像。在五十年代核天体理论与实验方面几位活跃的专家聚在加州理工学院,包括伯比奇夫妇(Geoffrey Burbidge, Margaret Burbidge) 、福勒(Alfred Fowler, 198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霍伊尔。这个四人小组(伯比奇夫妇、福勒和霍伊尔) 共同总结了宇宙如何合成那些化学元素的思路,在1957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综述“论文,这篇论文按照四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称为B-2FH (2为上标,表示有两个作者首字母为B)论文,投稿通讯地址是加州理工学院[如果霍伊尔像现在考核这样重视第一通讯单位,那么投稿地址一定为共同第一单位或者直接把剑桥大学放在第一单位,因为这个四人小组的精神领袖和引导者是来自剑桥大学的霍伊尔]。实际上这篇论文不仅仅综述了以往的结果,还增加了通过中子俘获反应合成重元素(现在称为s-过程和r-过程)的新内容。这篇文章影响很大,在此后研究天体重元素合成的理论发展时都会引用这篇文章, 而霍伊尔的那二篇开创性工作则反而渐渐没有人注意和提及了;直到2007年庆祝B-2FH 论文50周年的国际会议时那两篇重要文章在才被翻出来。这个情况其实对这个领域内的学者略显尴尬,因为这表明这个领域的论文作者们在引文时人云亦云,对于哪些重要进展都是看别人怎么说自己也就怎么说[当然,不仅核天体物理如此,其它领域也基本如此,一般情况下论文作者对于学科的历史细节并不太过在意],只看B-2FH 那篇”综述”论文。
实际上不论站在哪个方面,人们心里都清楚授予福勒诺贝尔奖而不授予霍伊尔诺贝尔奖对于霍伊尔是很不公平的。福勒本人也认可霍伊尔研究的开创性贡献,他说:“恒星内核素合成的概念是霍伊尔在1946年建立的,他通过证明恒星如何合成关键的元素碳、然后恒星死亡后这些元素如何被并入其它恒星或行星,从而为宇宙不同元素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解释。含有这些元素的新恒星有开始新一轮的生死过程,合成越来越重的元素。霍伊尔提出其它更稀有的元素由超新星爆炸过程解释,这些超新星爆炸在宇宙中时有发生,爆炸的温度和压力足以产生这些元素 [The concept of nucleosynthesis in stars was first established by Hoyle in 1946. This provided a way to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elements heavier than Helium in the universe, basically by showing that critical elements such as carbon could be generated in stars and then incorporated in other states and planets when the star dies… …]”. 这段话是关于霍伊尔对核天文学方面贡献的恰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