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smas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imsmass

博文

【方法篇】S-棕榈酰化蛋白修饰质谱鉴定方法

已有 11859 次阅读 2019-3-26 21:14 |个人分类:蛋白修饰|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zls1.png

本文10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S-脂酰化是长链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酯(C16:0, S-棕榈酰化)通过与蛋白质上的硫酯连接与半胱氨酸(Cys)残基共价链接。此可逆的翻译后修饰在真核生物中调节蛋白定位,哺乳动物生理学过程以及人类疾病。

此处文章主要简单介绍了脂肪酸化学标记物与羟胺介导的S-脂酰化蛋白富集的整合和优化,以及直接标记修饰过的Cys残基以定位蛋白上脂质修饰位点。与以前方法相比较起来改进了富集的方法,此方法能够对许多蛋白质S-酰基化位点直接鉴定。


蛋白的主要酰化作用包括S-脂酰化,N-豆蔻酰化,O-脂酰化等,它们在脂肪酸链长度和修饰的氨基酸位点不同。许多研究揭示了脂酰化蛋白的多样性和数量,并强调了这些脂质修饰蛋白在生理和疾病中的潜在功能和调控机制。尽管如此,精确定位蛋白质半胱氨酸残基上的S-脂酰化位点和内生性附着脂质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图1


S-棕榈酰化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蛋白质与细胞膜的结合。蛋白质可以由一个棕榈酰基组成,也可以与更多棕榈基或与其他脂质,如豆蔻酰基。

由于对S-棕榈酰化蛋白分析仍然具有挑战性,由于S-棕榈酰化修饰蛋白亚水平以及疏水性和潜在不稳定的硫代质链的S-脂酰化肽。现在常用的几种方法可以捕获S-脂酰化蛋白以及对目标修饰蛋白进行捕获(如图1所示)。

其中第一中方法是使用烷基标记的棕榈酰化alk-16,用叠氮化物荧光团标记细胞裂解物,然后进行生物进行正交标记,用于检测或亲和用于标记(如图1A所示)。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各种细胞系和组织种的S-脂肪酰基化蛋白的鉴定。

 

另外一种方法酰基生物素替换(ABE),利用硫酯键 NH2OH集团的灵敏性,选择性的标记和富集S-酰基化蛋白。对细胞进行裂解后,半胱氨酸自由残基与NEM结合,而硫酯键与NH2OH发生水解反应,蛋白中刚被还原的这些硫醇则会被HPDP-biotin标记,然后通过链霉亲和素富集和洗脱,然后随后进行质谱分析。另外,NH2OH介导的酰基捕获方法也可以用来选择性的捕获S-酰基化蛋白(如图1B所示)。


 

通过NH2OH的处理,自由的硫醇会与亲和珠子形成二硫键,因此可以对目标蛋白进行富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Acyl-RAC方法并没有发生生物素酰化且是一种直接捕获S-酰基化蛋白和肽段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依赖于NH2OH的方法并不能区分不同的脂肪酸结构(脂肪酸链长短,饱和度),并且也可能捕获其他类型的S-酰基化蛋白例如真核生物中参与泛素化结合的蛋白。

尽管S-脂酰化修饰蛋白的蛋白组研究手段都是用的上面的类似方法,但是总是会有较高的假阳性结果,例如,曾有研究报道通过蛋白组手在某种细胞系中发现几百个可能发生S-脂酰化候选蛋白,但是验证后实际只有100个左右蛋白可发生S-棕榈酰化修饰。

结合alk-16标记和NH2OH富集方法(acyl-RAC或ABE)可提供更为准确的S-脂酰化蛋白鉴定方法,实际上,最初这种手段的最初是用在哺乳动物细胞和疟原虫的S-脂酰化蛋白鉴定,但是还有更多的S-脂酰化蛋白和磷脂构成亟待确定。

 


总体上来说,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均是通过质谱手段进行鉴定,有部分鉴定的蛋白是重合的,仅仅只有alk-16结合NH2OH这种方法能够鉴定到S-脂酰化蛋白,如果只有alk-16化学报告集团标记只能给出一系列S/N/O脂酰化蛋白,然而Acyl-RAC方法能够检测到一系列S-酰基化蛋白。Acyl-RAC方法能够鉴定出任何蛋白的硫醇上的修饰情况,并且经常被误用为验证S-脂酰化蛋白的方法,如果要鉴定新的S-脂酰化蛋白,建议使用Acyl-RAC和alk-16(+/-NH2OH)结合的方法。


详细可联系我们所要原文,参考详细的实验protocol。


原文链接


AIMS---蛋白质谱服务商,提供快速便捷的 LC-MS/MS 蛋白定性/定量检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2731-1169780.html

上一篇:【思路篇】一种研究蛋白甲基化修饰新思路
下一篇:【工具篇】怎样使用Scaffold查看蛋白质二级谱图
收藏 IP: 183.194.1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