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原创博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对于理论教学的课程,往往最后一次课我会安排为总复习。名曰总复习,实际上起到的是缓冲、答疑、完成综合题、收集学生意见等作用。前序教学无法按进度完成的时候,可以有一次课缓冲一下。关于教学内容、相关学科内容、期末考试等有疑问的,可以交流一下。开学第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一段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文字,让学生来解释这段文字。因为没有学习这门课,当时几乎所有学生只认得字、却不懂得其含义。最后一次课如果还有时间,会解决一下开学第一课留下的这个疑案,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这个学期是否学到了东西、相对于开学之初自己是否有成长。我认为,通过亲自感受,要比听别人说教效果更好。
当然,最后一课还有一个我的习惯性动作:收集学生意见。尽管我当时可能会开玩笑的对学生说:“你们大胆的写、按照自己真实想法写,但因为是最后一次课,你们写了啥我也没有改的机会了。”这既是事实,但同时,收集学生的想法,对于有些意见,还是要参考的,有利于下一轮教学改进。
今天分享的,是问卷调查的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一下学生对本课程的看法。
今年两个教学班合计79人,有1名同学因旷课过多已被取消成绩,参与问卷调查77人,结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你觉得学习难不难?
超过5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学习难度是“难”甚至是“非常难”。实际上,我对于我校本科生的学业基础,是有清醒认知的。教学的内容,以基础内容为主。确实有些地方比较难,需要花时间去钻研。但是造成这种难的原因,主要是需要学生自己投入精力,而不是听老师直接灌输给你结果。不经历过程,可能就难以逐渐形成系统认知。而经历这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让人头疼。所以尽管只是学科基础的内容,说“难”也不为过。
两性一度要求中提出了对于挑战度的要求。但一线老师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挑战度不代表挑战最前沿的科技难题、卡脖子问题。对于有些本科生,可能学好本学科最基础的东西都是有难度的。不能清醒的意识到学情并设置适宜的教学内容,可能起点就站错了赛道。那么后续的教学效果不佳,老师难辞其咎!
(2)课前你预习了吗?
我的教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利用率,出发点之一就是注意到有非常多的学生学完了整门课,连教材都没有主动翻过。我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除了混个分数,还有啥学业收获。看教材是基础,连教材都不看、不去深入研究的学生,怎么逐渐形成更为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呢?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我的改革,超过98%的学生课前都有预习行为,而且课前自学教材超过半小时的学生接近50%。
我确实没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按我设计的路径学习,但至少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我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对教学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
(提示:这两个题项,结果可能存在矛盾的地方。但这是学生填写的真实数据,有可能与学生对关联问题的理解、短时间内作答等因素有关)
(3)腹黑问题:你更爱我还是更爱其他老师?
直接问出这个问题是难以开口的,所以,就用间接问题来旁敲侧击一下吧。
不论是和本学期的其他课程相比,还是和大学期间已经学过的其他课程相比,80%左右的学生在我这门课主动投入了更多时间!你们不需要喜欢老师,你们在老师教授的这门课上主动投入更多,老师就已经感觉要飞起来了!
这个结果背后,一定有老师的辛勤付出!那些认为AI可以取代教师的,很可能是因为有些老师做的不够好!
而且,我这学期还一如既往的给学生推荐了一流高校的一流课程。但学生是怎么看的呢?
从数量而言,老师的线下讲授要比MOOC自学更有优势!
这一点提醒非名校的各位同仁:你的工作做得扎实、做得好,对自己学生的帮助,甚至要比名校名师的MOOC效果更好!不要认为有了MOOC,自己就不需要那么努力了、自己就要被MOOC取代了、自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仅就现有的教育技术而言,活人带来的体验感,要比机器体验更鲜活、更真实!从这一点而言,说AI完全取代教师,为时尚早!但如果教师不带给学生更丰富、更动人的学习体验,那么,即使没有AI,这样的老师也会逐渐被淘汰!
(4)你对老师的教学还满意吗?
下面这个表,是从我校原教务系统评教系统复制出来的,所以连续几年调研内容不变。比较欣慰的是,今年,超过90%的学生对我的教学工作较为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看最近三年的调研结果,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都是超过90%的学生总体认可我的教学工作。
但是,每年都会有几个学生不那么认可。我觉得这种现象太正常了,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也有自己的学习偏好,几乎不可能让一个老师满足所有学生的偏好。特别是,一个教学班就有40人左右,这样子每个班有2~3个不喜欢你这种教学风格的,这不是很正常的嘛。甚至,有些学生不仅不喜欢你的风格,甚至也不自学,还要把不自学的理由与不喜欢老师建立联系。这种甩锅、找理由的心理,有可能也是人类群体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吧。前两句话,我就是在把理由甩给这些学生啊。
所以,有那么几个学生不太认同你,你就继续努力喽!
(2023年调研结果)
(2022年调研结果)
(2021年调研结果)
备注:因本文图文内容较多,校对、编辑、修改非常费时费力,内容中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