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教学创新大赛记录:寒假及省赛遴选 精选

已有 5949 次阅读 2023-5-15 10:15 |个人分类: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本文为原创博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温馨提示:比赛结果为省赛二等奖(贵州省新工科组第四名)。本文为参赛过程的流水账和一些个人思考,准备参赛的老师可以详细看一下。

 

 

202212底校赛结束,马上就是2023年。

过了元旦,14日,学校教务处组织了省赛备赛会,大意是要优中选优、合理使用省赛的推荐指标。说得通俗点,就是拿了校赛第一名,也不一定能参加省赛;要参加省赛,必须通过学校接下来组织的省赛遴选

因为我校赛是用两门课参加了两个组别,有可能一些同事担心我没精力准备两门课吧。经历一番“波折”,后来我就专心在新工科这个组别。

1月份,自费买了3本关于北京高校青教赛的资料,1月上旬,就在研究教学设计。


通过研究其他人的教学设计,能够发现问题、获取灵感,从而取长补短、提升自己教学创新策略跨越时间的价值。

比如《站在大学讲台上: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实录及教案汇编》。

这届比赛发生于2013年,但是,好多事情北京已经做到了前面。比如,竞赛环节课堂展示是20分钟,这和后来的全国青教赛是一致的,不过全国青教赛后来难度加大到参赛节段要设计20个;这个比赛设置了学生评委,虽然学生人数不多、有点充样子的嫌疑,但确实是考虑了学生的评价,而全国青教赛则没有。

当年清华大学作为主办院校之一,清华拿了好几个一等奖。其中有几个也算是实至名归,但是今天再来看XX老师的教学设计,并不觉得是一等奖的水平!而且,这个比赛后不久,他很快就跳槽去了北大……也许他课堂讲授环节不错吧,但是他的这个教学设计里问题挺多的。

我个人感觉,理工类B组一等奖可能是当年最实至名归的一组了,5个一等奖,有4个我仅从教学设计就能感受到这些老师的付出、用心。文史类A12个一等奖只有3~4个左右引起了我的注意。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汪洁老师的教学设计,对于外语学科或双语教学的老师比较有借鉴意义,汪老师也是教学设计做的很有特色的一位。

 

这几本书虽然只是某一门课某一节的教学设计,而且学科、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很可能代表了当年这个选手自认为最适合参赛的内容了。当你研究这些教学设计的时候,你不大可能逐字逐句去精读,而更倾向于从总体上来把握选手的水平。从这一点而言,你有点像站在了评委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选手的竞赛材料,有助于你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创新特色更突出、更容易抓住评委的心。

我非常推荐准备参赛的老师,如果自己教学设计的经验不丰富,至少可以买其中一本纸质版的图书来看看。重要的是吸收别人的优点,并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如果你要参加青教赛,这几本书就更是必看的了。

 

春节前后,回老家呆了接近2周。那2周只是看了几十篇我们专业的学术论文、追了两部韩剧、两季韩综,至于教学创新的材料,已经抛之脑后了。然后又去福建玩了一周,24号才回到贵阳。

 

回来以后有一篇教改论文要改。用了3天,按照修改意见,从原稿2.4万字,硬生生压缩到1.2万字左右。


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痛苦,但是真的很锻炼凝练的能力。也因为修改这篇论文的经验,后面再把教学创新报告的文字压缩的时候,会很顺手,而不用太纠结删掉哪里。

而这次参赛经历,我另一个比较深的体会就是自己整理材料的水平又有提升。竞赛的创新报告一般是图文结合,还要考虑排版的因素,既有字数限制,还有内容要求。完成这个创新报告的难度,甚至比撰写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的难度还大。但是经过这次训练,会明显感觉到,自己凝练的能力、删减次要文字的能力、图文结合呈现等能力都较之前有所提升。从这一点而言,这次参赛的经历,会让你以后申请其他教改、科研项目、报奖等也更有经验。

另一方面,就是此前我提到的,竞赛越来越有点比拼整理材料的倾向了。而我们会明显感觉到,大的课题组、本身科研“帽子”较多的团队,在整理材料方面也较一般的参赛选手更有经验。

这是一个在有限时间内的比赛,无可避免的,评委就没有精力去细细考究两个选手的细节差异,而更倾向于从总体上来为选手打分。比如,组委会或者评委自己很可能会有预设的评判标尺,假设满分100分,评委有可能会根据获奖人数预设一个分数段,比如一等奖5人,那么有可能一等奖的起评分就是95分,而二等奖15人,那么有可能评委认为具备二等奖水平的选手就是80~95分。如果评委认为你的水平是二等奖、又是二等奖里比较突出的,那么很可能分数就高一些,反之,则更靠近80分。这种评判造成一种弊端,就是水平在中段的选手,实际上差别在评分打分那里并没有那么精确。你是86分,他是85分,从评价的角度,有误差,但基本这种误差是可接受的;从评委的角度,你们都是二等奖,甚至因为一天当中要评价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选手,评委未必都还能记住你的内容。作为比赛,特别是,这是一类难以量化的比赛,而且量化之后对于普通老师就更难了,量化以后也会让评委自由发挥的独立评价空间更少。

普通老师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要想获得大奖,自身材料整理的功底本身比那些科研大户要差一截,人情关系上也没有渠道,能突围的道路就只剩下了一条:以实打虚!

如果普通老师自己的工作本身不实在,那么,二等奖、三等奖,也就没那么大区别了。

有了实打实的积累,再加上材料整理的提升,才更有可能在这个比赛里突出。

 

 

28日,我又回到修改竞赛材料的状态。偶尔想到什么,就修改一下。

因为我们学校当时还没有研究生,图书馆在寒假也不是全天开放。那几天就疯狂的想去图书馆借书,但图书馆又不开门。很后悔寒假图书馆闭馆之前没借几本书,当我们烦躁的时候,有时候图书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

那一周左右,就和平时没啥两样,白天修改报告、做饭、阅读文献或网页,晚上偶尔跑步,睡前刷剧。期间还有一些其他的杂事,一言难尽。

 

214日,情人节。晚上听了智慧树和武汉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学术报告,分别汇报了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建设。

回看地址:

https://lc.zhihuishu.com/live/vod_room.html?liveId=10753284

第一个,讲课程思政,几乎都是很老套的做法,也讲不出啥创新来,但是很明显,很会整理材料。

第二个,是国赛获奖选手,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他确实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但是有人提问大班教学怎么录课,他建议挑选学生录课。实际上,他这个建议我是真心不赞同。录课就是要实录,要去解决痛点问题,你都搞成彩排风的录课,那别人批评你是表演,也会在所难免。但是,这位主讲人的讲解中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虽然创新不太明显,但是至少研究过比赛的文件。

第三个,是香涛学院副院长讲新文科,感觉对我也没啥启发。

 

所以,网上的商业培训也好,免费的讲座也好,你有时间就听听。而且,一些省份还把省赛现场汇报环节进行公开直播,这些内容有时间也是可以看一看的。但是对我而言,因为我的整体思路完全是自己的东西,我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案都是全国独一份,真要是听到了类似的报告,反而让我怀疑是他们抄袭了我的idea听其他人的报告,更多的是用来完善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从零开始。

 

第三届全国赛有个特点,是要突出“四新”建设。对于我而言,确实没看到“四新”建设很好的案例。教改论文中,很多都是画大饼、谈架构、谈模式,具体能不能落实下去,不得而知。

因为有“四新”建设的考虑,我还专门在订教材的时候,给自己订了好几本智能开采方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