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对电影《死亡诗社》的教育思考 (2013.10.11欧阳静文)

已有 2489 次阅读 2018-10-3 11:17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本次沙龙上,王蕾采用活泼而新颖的讨论方式,首次通过电影赏析来发散思维,展开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层思考。与此同时,周巍一展茶艺,用荷韵飘香的功夫茶具为大家沏了铁观音,让众人在品茗的氛围中积极发言。

  王蕾首先对《死亡诗社》作出了基本简介: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基汀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基汀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存的意义 。他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基汀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基汀老师、基汀队长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同时,学生尼尔由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扼杀了追求自我的理想,走向极端,他选择了自杀以抗争传统保守的教育体制。

由此提出了两个教育影响方面的问题:1、一名老师,用太过强烈的个人人格对学生造成影响的行为一定是好的吗?2、如果这种影响值得提倡,却与当时的大环境或学生的个人环境相冲突,学生付出的代价也值得吗?

在沙龙中,同门的师兄师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李乐对学生尼尔的悲剧持有正面思考,“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尼尔之死意在警醒世人,呼吁追求教育自由。安澜也从这一激烈矛盾出发,认为尼尔是“为了活着而死”,敢于逆流而上,激发了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加宝则反思教育,现实地看来,完全想要打破固有的教育体制是十分困难的,然而,新教师的到来给墨守陈规的传统教育打开一扇自由的窗户。

启越的视角更加宏观,他从时代背景加以分析,基丁老师作为一个新时代价值取向的象征,与二战后期教育思想产生了激烈碰撞,表达了教育制度需要革新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婷婷敏感地关注到了贯穿于影片的核心词“Seize the day.”它源自荷马《奥德赛》中的一首拉丁文诗,类似于汉语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把握自我,也要积极乐观地适应环境。昭君觉得外界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比较显著,教师的人格力量能够引导学生走向寻找自我的道路。的确,50年代末开始,美国就开始了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从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1959年科南特提出美国中等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建议,到60-70年代的课程改革,最后80年代的教育改革,以上教育界的重大事件都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密切相关。

雷芳透过影片,关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要把握好分寸,对学生负责,即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周巍提出,教育改革应当循序渐进,否则开放式的自由教育思想容易与保守力量的传统教育理念剧烈冲突,产生不良社会影响。肖玲认为,老师引导力量、导师制的采用应该区分年龄阶段,如同类型的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对少年儿童尽力挖掘兴趣爱好,培养天赋特长。另外,学生需要的老师不等于学生喜爱的老师,严师规劝在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哲歆建议学生挖掘自己所擅长、有天赋的学习领域,大众的选择是一种顺其自然,但不要过分压抑人性。

最后,余老师肯定了大家旁征博引的思想交流。他联想到了在美国耶鲁大学所看到的大学社团的多样性,如秘密精英社团“骷髅社”。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教育发展阶段,社会风俗、社会环境对自由开放的教育思想的包容度各不相同。与此同时,余老师一直在深思教育工作者的定位,教育的真谛是否应该分为三个层面:浅层次,为师者在学术研究方面传道授业解惑;中层次,教师直面现实中的混乱现象和社会问题,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积极正面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适应世界;高层次,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去改造、建设新的世界。

沙龙的后半部分,师兄师姐们在余老师的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为第二天在教科院举办的正式开题报会作好详尽的准备。

2193815968583090135.jpg

6598296821634818110.jpg

6597298465076484360.jpg

3238932557109639429.jpg

2053641430181202319.jpg

20435083319218363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38560.html

上一篇:余老师的赠书劝学仪式(2013.10.11欧阳静文)
下一篇:话茶(李乐2014.3.21)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