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与环境GE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he114

博文

郑州大学王景&河南大学田志红GEE|高效气体分离的“膜法”面纱:新型混合基质膜

已有 211 次阅读 2024-6-5 11:5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GEE banner.jpg

文章信息.png

研究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分离和利用气体资源,特别是如何从烟气(CO2/N2)和沼气(CO2/CH4)中高效去除CO2,已经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将功能性纳米材料引入聚合物基质制备的混合基质膜(MMMs)不仅能实现渗透性与选择性的同时提升,还可以借助聚合物膜成熟的生产工艺实现规模化制备,已成为气体分离领域最具竞争力的膜材料之一。

Fig.1.png

图1. C@ZnO/PIM-1 MMM气体分离示意图。

该工作融合了固有微孔聚合物(PIMs)和多孔碳基氧化锌复合材料(C@ZnO)的独特性质。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创造出了具有超高CO2渗透性和选择性的混合基质膜材料。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够快速地“识别”并捕获CO2分子,还能有效地将其与其他气体(如N2、CH4)分离,从而实现高效的气体捕集和纯化。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气体分离技术相比,这种新型膜材料在操作简便性、能耗降低以及分离效率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

图文解读

Fig.2.png

图2. 多孔碳基氧化锌复合材料(C@ZnO)的微观结构图。

通过无模板法合成了高度稳定的3D分级立方碳多孔晶体材料,并进一步通过热处理转化为具有有序孔隙率的碳复合材料(C@ZnO)。该材料富含ZnO做为CO2活性位点可以有效捕获CO2,同时丰富的孔隙率可以提供大量气体传输通道。

Fig.3.png

图3. C@ZnO对于气体吸附能的理论计算。

通过VASP进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验证了C@ZnO材料对于CO2的高亲和性,使得该材料能够快速识别并捕获CO2,同时能够有效将其与其他气体分离。

Fig.4.png

图4. 不同填料负载量的PIM-1/C@ZnO900 MMMs的微观结构图。

将制备的C@ZnO复合材料以不同比例嵌入PIMs中制备混合基质膜(MMMs)。在合适的填料负载量下,C@ZnO可以均匀的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而不发生颗粒聚集或造成明显缺陷。此外,PIM-1/C@ZnO膜可以任意角度弯曲而不会损坏膜,表明了PIM-1/C@ZnO900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柔韧性。

Fig.5.png

图5. PIM-1/C@ZnO900 MMMs的气体分离性能。

基于氧化锌多孔碳材料丰富的孔隙率以及对于CO2的亲和力,使得PIM-1/C@ZnO混合基质膜对于CO2/N2和CO2/CH4均表现出优异的渗透选择性,CO2渗透系数高达13215 barrer,而CO2/N2和CO2/CH4的选择性分别达到了21.5和14.4,远超文献中报道的Robeson上限。此外,该混合基质膜表现出压力耐受性和抗老化能力及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可满足实际工业的分离需求。

总结与展望

总之,本研究揭示了将C@ZnO与PIM-1结合起来的潜在能力,提出了一种有望创造出高水准MMMs的策略。C@ZnO和PIM-1的出色结合有效地打破了渗透性-选择性权衡的传统限制,预示着一项关键性的进步。这里展示的 C@ZnO/PIM-1 组合可能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但这种策略可以作为制备优秀气体分离膜的重要工具进行优化。

原文信息

本文以“Merging polymers of intrinsic microporosity and porous carbon-based zinc oxide composites in novel mixed matrix membranes for efficient gas separation”为题在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期刊在线发表,通讯作者为河南大学田志红教授和郑州大学王景副教授。

QR.png

扫码获取全文

https://doi.org/10.1016/j.gee.2024.03.002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GEE编辑部

GEE名片-2024.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673-1436978.html

上一篇:中南大学周江团队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合金征服新阵地!金属置换应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领域
下一篇:上海大学张海娇&昆士兰科技大学杜爱军&南京邮电大学黄镇东GEE|空间限域结构提升锂存储
收藏 IP: 45.124.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1 1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