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uspe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ruspex

博文

预审:护航大论文质量 精选

已有 6485 次阅读 2023-2-1 08:1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大论文写好,似乎就应该到送审环节了。然而,且慢,直接送审是有风险的。

首先,多数学校限定了送审的次数,例如允许初审一次,复审两次。两次或三次复审不过的话,大论文就可能判定为不合格。这种情况,学生只能暂时结业,等达标后才能申请重新答辩,达到要求再毕业。但这意味着毕业时间无形中被延长了,而且由于已经结业了,随后时间里的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了。另外,连续两次复审不过,导师也存在被取消下一年的招生资格的潜在风险。结果,质量不高的论文对学生自己和导师有可能构成双重伤害。

要规避这样的风险,一种方案是与其把不合格的论文直接送审,不如自己人先过一过,帮助学生把可能的问题提前解决掉。这个方案就是利用预审机制。

从某种意义来讲,预审可以有两种形式,官方的和民间的。官方的,即是学院层面组织老师来负责对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估。民间则是导师自己组织实验室内部成员来对待毕业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估。两种方式各有其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可以只考虑官方的,也可以都选。

官方的好处是老师对论文大的规范更门清,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可能很快就能找到论文问题所在。不足在于,对具体技术细节存在的问题,可能不太容易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民间的优势是都在一个实验室,彼此间更知根知底一些。所以,能在具体技术细节方面给出好的建议。不足在于,因为都是学生,可能在视角上不见得有老师那样的全局观。

但不管是所谓的官方还是民间也好,都可以从不同侧面给待毕业的学生一些改进的建议,包括论文本身和答辩的报告环节。

这里主要聊聊预审中的预答辩准备,因为它是学生容易忽略、却又会在答辩环节让评审对论文质量产生关键影响的一环。另外,预答辩往往会先于论文的完成。论文完成度在五到六成时,就可以考虑预答辩了。

预答辩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按正式答辩要求的规定时间内将自己的工作讲清楚。一般来说,硕士答辩时间约20-30分钟,博士40-45分钟。预答辩时间可以短些,但基本的答辩逻辑是相同的。

然而,学生往往在这个环节上会暴露不少在答辩时导致失分的问题。一是主次不明,二是逻辑混乱,三是PPT制作水平欠佳,四是时间控制不佳。

首先,主次不明。答辩的目的是要让评审们知道,学生自己工作的贡献具体体现在哪里。这是答辩的重心,也是最需要花时间讲的地方。但总有学生没有把主次分清楚,在报告中花了大量时间去介绍动机、背景和前沿综述,以至于后面根本没有留足充分的时间,去详细介绍自己的工作和创新点。这需要学生在准备报告时,就预先规划好每个部分如背景介绍、前沿进展、自己的工作、实验验证、总结、致谢等需要的时间,从而确保主要时间是用在论文的主要成果和贡献上。

其次,逻辑混乱。有些同学在准备预答辩的时候,完全是按自己的想法,由着自己的性子和逻辑来讲,也不考虑其它人是否听懂了。出现这种问题,原因可能是平时实验室的讨论班就没有认真做过相应的训练和报告,亦或是过于自信,实则脱离了学术报告应有的逻辑。

这样讲的话,对评审来说,听答辩就等同于煎熬,既无法预期何时能够结束,又抓不住学生想讲的重点在哪。

正确的报告逻辑应该是,先讲清楚前因和背景,再介绍前沿进展中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来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让评审了解这些成果分别解决了提及的哪些问题,效果如何,局限性还有哪些。如果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有一段时间了,还可以考虑聊聊成果目前产生的学术影响力,比如学术谷歌的引用情况或他人在论文中的评价。

说简单也简单,报告的逻辑就是八股文的格式。但如果不尊重这套逻辑,硬要别出生裁地搞一套奇怪的报告方式,有可能就会适得其反。而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可以提前找自己的同学和家人反复听听,尤其是对该研究陌生的人听听,如果他们能明白报告内中的逻辑和道理了,那么,参加预答辩专家也就不至于听不明白了。

第三,PPT制作水平欠佳。 某些学生担心讲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就喜欢把论文内容一股脑的堆到每张PPT上,恨不得每张PPT上的内容都是满的,每个空间、角落都能利用上才好。这要是让密集恐惧症的人来看,估计会相当地不舒服。

实际上,答辩答辩,更多地还是靠讲的艺术,要让评审在短时间内能听懂,而不是迫使评审不得不通过读PPT才能了解论文的意义和贡献。答辩时间本来就短,如果每张PPT的字数、图表又特别多,评审基本上是无法从PPT里快速抓到重点,尤其当评审对此方向不太熟悉时。

但是,如果字数少,关键信息还能突出,例如用不同颜色如醒目的红色或其它图示来突显,答辩的学生又能浅显易懂地如科普般把工作讲透彻,那听者必然能很快地将讲者讲的内容与PPT上的内容建立起好的关联,如沐春风般地享受学术成果带来的愉悦感。

好在,现在网上不少论文在线发表后都会提供相应的PPT。学生可以考虑收集那些做得好的PPT,从中总结一些规律,找出一些不错的模板,融会贯通后用到自己的预答辩报告里。

最后,时间控制不好。做报告控制不好时间是不少学生的通病,而没有认真准备、或不把预答辩当回事的学生则更甚,因为他们可能讲每张PPT的时候,还需要花额外时间思考这张PPT应该如何讲。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对每件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要预答辩了,那么学生最好先自己提前做下演练,看看讲完一次的时间需要多长,甚至可以边讲边录。超时的话,可以回看下,具体是在哪几张PPT里浪费了太长的时间,然后再针对性地压缩不必要的演讲内容。另外,熟能生巧,多试讲几次后,报告的时间也会自然缩短。一旦流畅了,评审也会更倾向于相信论文的可信度是高的。

另外,如果想让预答辩的效果好一些,不妨考虑组队答辩。比如,和其他组的研究生一起预答辩。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通过组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之间看到差距,彼此学习,相互借鉴。尤其是可以从研究生期间成果发表不错的、表达能力好那些学生中学习到不少经验。

好在预审里的预答辩并非正式答辩,更像是场模拟考试,老师或同学们会根据听到的报告来指出问题,帮助学生纠正其中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尝试在此期间回答老师或同学们提出的置疑并及时修改论文,避免在正式答辩时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预审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理清论文的主次,优化报告时间,否定掉不可能通过正式答辩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它也顺便维护了研究生、学院、学校在科研方面的整体形象。

2023年2月1日

张军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9532-1374326.html

上一篇:大论文写作小技巧
下一篇:外审与答辩:大论文最后两关
收藏 IP: 116.230.95.*| 热度|

7 郑永军 胡泽春 王德华 罗帆 夏炎 许培扬 段玉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