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uspe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ruspex

博文

不正常的“低”引用 精选

已有 8421 次阅读 2022-8-8 10:5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除了不靠谱的“高”引用,对应的,还有不正常的“低”引用。这个低,不仅是引用次数上,还体现在引用的程度上。

先讲正面的“低”引。一般讲论文引用,从大道理来说,是尽量不要引用特别低档期刊或会议上的论文,尤其是自己研究领域完全没听说过的。因为这会让评审觉得作者看文献的底线有点低,在良莠不齐的乱看,进而会置疑作者的科研素质。这种低引是能低尽量低引,可称为遵守科研规范的“避引”。

但偏偏有些作者不信邪,或不太愿意遵守学术圈的陈规,或只想追求论文发表的短平快,导致好的研究成果埋没在低档期刊或会议上。类似地,还有因为论文题目取得过偏,导致成果无法被同行看到或通过关键词检索到。这两种都是比较可惜的低引用,是“憾引”。

还有语言方面引发的低引用。比如前苏联的很多先进成果都优先发在本国期刊上,俄文撰写。非俄语国家的人要么看不懂,要么看不到,或者通过翻译滞后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国际上在某些领域发表的英文写成的成果,按发表时间算,实际上是落后于前苏联的研究成果。这或许是“民族自信”引发的“低”引。

另外,还有“滞”引导致的暂时“低”引。其原因是因为想法过于超前以至无法被认同,高档期刊怕担风险拒绝发表,以至于作者只能找不知名期刊发表的。比如美国科学家卡尔曼1960年提出的、在自动化领域关于最优控制理论的奠基性论文,就只能发表在墨西哥数学学会通报上。好在他的成果最终还是为学术界认可,得到了高的引用和正面评价。这可以算迟来的爱。

也有些成果是写成无法引用的形式,比如只是一篇微博之类的。举例来说,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常用于检测图像中目标边缘的索伯尔(Sobel)算子。在算力不是特别强的早些年,这个算子曾经被极为广泛的采用,以实现对图像中水平和垂直边缘的快速检测。但却极少有论文引用过提出该算子的原文。原因在于,该算子是作者Irwin Sobel在1968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项目组的一次博士生讨论组会上,与参会的一位研究生Gary Feldman共同提出的。他们认为是一种3乘3的各向同性的梯度算子,但并没将其发表。后来,1973年Duda和Hart出版的专著《Pattern Classification and Scene Analysis》也只是将这一算子作为注释出现。而数字图像课程里,冈萨雷斯写的经典教材《数字图像处理》,也没说这个算子的由来。直到2014年2月Irwin Sobel才撰文详细回顾了此算子的来龙去脉。以至于Sobel算子成了一项进入了教材、高应用但却是零引用的方法。

Sobel.png 

   图1: Sobel算子 

以上说的低引都还是正面的,也有些低引是负面的。一是太过优秀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把这个方向的潜力在短期内直接挖干净了,比也比不过。此时,同行们会有意识地避开此文,以免大家都在论文发表上没饭吃。

类似但略有差异地,还有做同一个方向的,明知道此方向上有相似思路的新成果出来了,但不进行引用;或者虽是隔得很远的方向提出来的,但与本方向的研究思路一致,也不进行引用。这两个都是担心降低论文的原创性,导致的不引。

当然,也有些文章也会引用。但是,可能不会大引特引,而是在综述的某个合引位置,比如【3-7】中的【5】里隐晦的引用。表面上看,文章确实是引用了,但其实没有公平公正地分析与该文创新点的相似处和实验性能差异,直接忽略了被引文的核心创新和与自己文章的强关联。

另外,还有种低引是耐人寻味的,就是审稿期间避开对某文章的引用,误导评审对自己工作创新性的判断。但在发表后,又引用该文,改变对创新性描述的措辞,比如将论文的某些创新点从“We proposed”弱化成“We introduced”,以避免正式发表后可能引起的攻击。这是不应该出现的低引。

不管是低引还是高引,一项好的成果,都应该做到正面、客观的引用相关研究的论文,这样才利于科研大环境的良性循环。

 张军平

2022年8月8日 

参考文献:

1.     Irwin Sobel. History and definition of the so-called “Sobel Operator”, more appropriately names the Sobel-Feldman operator. Feb 2, 2014. 链接: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271811982/History-and-Definition-of-Sobel-Operator

2. 彭真明,Sobel算子的数学基础. 科学网,2018.10.6

科学网链接: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5437-1139187.html?mobile=1


高质量读研其它文章:

1. 科研要记住的是名字而非帽子– 谈破五唯和忆孙剑

2. 《高质量读研》出版感言

3. 科研的主动性 — 从下厨做菜说起

4. 科研需要的品质:单纯

5. 不靠谱的“高引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9532-1350411.html

上一篇:不靠谱的“高”引用
下一篇:读研与汽车驾驶艺术
收藏 IP: 116.230.92.*| 热度|

22 张永刚 孙学军 郑强 王安良 雷宏江 章忠志 汪凯 许培扬 褚海亮 崔锦华 王凌峰 武夷山 晏成和 王涛 彭真明 胡泽春 黄永义 郑永军 梁洪泽 胡大伟 程少堂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4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