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学与材料IC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kong

博文

ICM论文 | 西安大略大学郑莹院士团队:高温熔盐中二氧化碳捕捉和电还原技术综述:操作过程参数及其影响

已有 3176 次阅读 2023-7-11 15:48 |个人分类:ICM文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Banner 动画.gif

1.png

  • 文章导读

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二氧化碳(CO2)零排放的终极目标,许多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新型技术被广泛研发,包括高温熔融盐CO2捕捉和电还原方法。该技术不仅能大规模高效降低由传统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还能其转化为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固体碳材料(比如纳米碳管)和氧气。为实现工业界的广泛应用,这种新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西安大略大学郑莹教授团队近期发表在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上的综述介绍并回顾了高温熔盐二氧化碳电解的工艺机制、熔盐选择以及主要操作参数(包括温度和电压)的影响。该技术现阶段的优缺点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系统评估, 比如杂质气体的影响, 电极材料腐蚀,添加剂机理和效果, 相对低温熔盐的可行性,过程能耗比和经济可行性等。

2.png

图文摘要

  • 研究亮点

  概述高温熔盐CO2捕捉和电还原的发展历程,分析比较当前CO2捕集应用技术。

  综述高温熔盐CO2捕捉和电解过程的主要参数(电压,温度,电解液种类,气体成分等)对最终效率的的影响。

  分析讨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缺陷并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 图文解读

1. 高温熔盐CO2电解池示意图

高温熔盐CO2电解池用于捕获CO2,并将捕捉的CO2通过电化学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固体碳、氧气和一氧化碳。该电解池主要包括电解质、电极和外部电源,如下图1所示。高温熔盐电解液利用温度(高于或等于熔点)使得固态盐熔融成液态。液态熔融盐捕捉CO2并起到转移离子的作用。电极则被用来转移电子和电解反应。通过热力学计算和实验结果,CO2在更恶劣实验条件的条件下(更高温度或者更极端电压)被分解为氧气和一氧化碳,而不是氧气和碳。

图1.png

图1. 高温熔盐二氧化碳捕捉和电还原示意图

2. 高温熔盐CO2电解和常见CCUS的对比

许多二氧化碳捕获和转化方法被广泛研发并通过了实验验证,如下图2。高温熔盐电解法能够在捕捉CO2的同时永久转化其为固体碳材料和氧气。这种捕捉和转化二合一的特性使得高温熔盐电解法能够运用到传统化石燃料工业。 熔盐CO2电解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自 2000 年代以来迅速扩展。不同于其他CO2捕集得到提纯的CO2,熔盐电解产物是固体碳和气体氧气,能提供多种高质量碳材料和操纵其纳米结构,所表现引起了研究的兴趣及发展。


图2.png

图2. 常见的CO2捕捉和转化方法

3. 高温熔盐CO2电解的工艺机制

如图1中所示,CO2首先被电解液中的氧离子(O2-)或碳酸根离子(CO32- )离子吸收并转化为CO32-或C2O52-。然后CO32-在阴极上通过4电子转移从而进行还原反应,在阴极上积碳并释放氧离子。氧离子在阳极表面失去电子生成氧气。然而,在更高温度下(图4),CO32-会经历 2 电子转移,而不是 4 电子转移,并且在阴极上形成 CO作为最终产物。值得注意的是,碳酸根离子的运动与电场相反。因为还原反应仅发生在阴极上,碳酸根离子浓度梯度的驱动力超过了电场的排斥力,但相关的工艺机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和讨论。

4. 高温熔盐以及电极材料的选择

除熔盐外,电解液包括水溶液、离子液体和固体电解质。不同的电解质因为特性不同而表现出多样化的选择性、产物和效率。考虑其电化学窗口、副反应、CO2溶解度和反应动力学,高温熔盐作为电解液有着不俗的表现。常见的高温熔盐含有 Li+、Ca2+、Na+和 K+的碳酸盐、氯化物和氧化物。因为各类盐各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它们通常混合在一起以获得最佳性能,例如较低的熔点,CO2 溶解度或者电流效率(如图3)。对于氯化盐而言,因为其CO2 溶解度近乎于零,它必须混合氧化物或者碳酸盐。氧化物作为添加剂时,常见范围为1 wt% 至 30 wt%。添加物不仅可以帮助捕捉CO2,还可以改变积碳的形貌。此外,熔盐中阳离子的选择也需要考虑电化学窗口以避免金属析出和低电流效率。

 该电解系统中的另两个关键元件是阳极和阴极,分别负责氧气析出和碳沉积。因此,阳极材料必须促进氧气产生或者有强抗氧化性来保持原本的特性,而阴极应具有足够的活性区域来促进碳沉积或者生成特定碳纳米结构。尽管反应不同,这两种电极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例如在熔盐的恶劣环境下的耐腐蚀能力。目前,不同的材料,包括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已经被测试且运用在熔盐CO2电解系统中。

图3.png

图3. 常见高温熔盐对CO2 的捕捉量(a)和电流效率(b)

5. 温度和电压对高温熔盐系统的影响

如图4所示,温度和电压共同影响着电解反应,对电解过程和产品成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温度和电压逐渐升高的时候,碳生成量先因为反应势能的满足而增加,随后因为反应偏向CO 的生成减少。碳的形貌也会随着温度和电压的不同而改变。例如,碳纳米管(CNT)有可能在低于 700 °C 的工作温度下形成,而更高的温度则偏向碳纳米球(CNS) 或 CO的生成。

图4.png

图4. 在Li2CO3(主图)或Na2CO3及K2CO3(插图)中碳捕获和转化的潜能

  • 总结与展望

高温熔盐CO2电解是一种针对传统化石燃料尾气排放从而实现CO2零排放的创新CO2捕获和转化方法。本文介绍了这种熔盐系统的盐类选择,电极材料,以及主要操作参数(温度,电压以及气体)的影响

尽管熔盐电解法有诸多优点,但其在工业界的广泛应用仍有缺陷并受制于以下几点:

(1)规模扩大和腐蚀(仪器和电极材料)的影响。目前的研究成果处在实验室规模。过程能耗比和经济可行性等是未知或模糊的,需要更多的工程探究。同时有效且抗腐蚀的电极材料,形状和面积也需要更多的探索。

(2)形成一致的碳纳米结构也具有挑战性。尽管有多样化的碳材料生成(碳纳米管,碳纳米球等),沉积碳并没有100%一致的碳形貌。

(3)添加剂机理和效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碳形貌的改变,而碳沉积速率或二氧化碳捕获率的变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添加剂对于形貌改变的机理还缺少充足的研究。

(4)电解机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例如电场对阴离子碳酸根的斥力和扩散的引力。其他值得关注的机理包括电极/电解质界面分析、高温熔盐系统中的传质等。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二维码.png

本文内容来西安大略大学郑莹院士团队发表在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的文章:Overview of CO2 capture and electrolysis technology in molten salts: Operational parameters and their effects, https://doi.org/10.1039/D3IM00011G

文章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im/d3im00011g

  • 作者简介

郑莹.png

通讯作者

郑莹,西安大略大学化学与生化工程系正教授,加拿大研究主席,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催化剂在能源创新的应用。她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二氧化碳捕获和利用、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废物制氢、固氮、沥青和生物燃料升级以及新型反应器设计。她开发了多项已获得许可或具有许可潜力的专利技术。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Green ChemistryChemSusChem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总被引进8500次。入选2021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曾一民.png

通讯作者

曾一民,曾博士是加拿大自然资源部 (NRCan) 的高级研究科学家,也是滑铁卢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和阿尔伯特大学的兼职教授。他目前研究重点是新型能源材料, 材料腐蚀科学,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储存技术,生物燃料的制造和和应用,新型核电和火电技术,氢能以及石油/天然气行业脱碳技术等。

朱秋吉.png

第一作者

朱秋吉,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化工系在读博士生,毕业于萨斯喀彻温大学。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熔盐捕获和转化发电厂释放的二氧化碳以达到CO2零排放的目的。

  • 期刊特色

    国际一流编委团队

    严格快速评审,支持透明评审

    接收即在线,并分配DOI号

   目前对作者读者双向免费

    国际传播平台,全球高显示度

    优秀审稿人与作者奖励

  • 期刊简介

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 (ICM) 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办,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全球出版发行的Open Access英文期刊,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锁江院士担任主编。ICM 以化学、化工、材料为学科基础,以交叉为特色,以应用为导向,重点关注工业过程中化学问题、高端材料创制中过程科学的国际前沿和重大技术突破,致力于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引领工业化学与材料学科发展的国际一流期刊。ICM 现已开通全球投稿,目前对读者作者双向免费,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投稿、阅读和分享!

期刊网站:https://www.rsc.org/journals-books-databases/about-journals/industrial-chemistry-materials

投稿网址: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cmat

联系邮箱:icm@rsc.org; icm@ipe.ac.cn

联系电话:010-82612330

微信公众号:ICM工业化学与材料

Twitter & Facebook:@IndChemMater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industial-chemistry-materials/

Editor-in-Chief

Suojiang Zhang(张锁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河南大学

Associate Editors

Maohong Fan                                           Chao Lu(吕超)

University of Wyoming,US                         郑州大学

Anja V. Mudring                                       Rong Sun(孙蓉)

Aarhus University,DK                                 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 

Quanhong Yang(杨全红)                          Shouliang Yi

天津大学                                                     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US

Tierui Zhang(张铁锐)                                Xiangping Zhang(张香平)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CM 名片-1229-非微信平台可用.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8879-1394976.html

上一篇:ICM期刊介绍 | 中英文宣传片重磅来袭!
下一篇:ICM论文 | 北京化工大学向中华教授团队:氨作为无碳氢载体用于燃料电池的机遇与挑战
收藏 IP: 159.226.216.*| 热度|

1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