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曲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抓到一个不错的结果。稿件已经投出。
湖南大学理论物理所每周聚会一次。这次组会开得不错。首先,我演示了如何解决约束在torus曲面上粒子运动的经典力学问题。大毛算功不错,习惯也很好。她的草稿纸总是干干净净,算式整齐有序。但是她研究此问题已经两周余,殚思竭虑,约束链总是中断不了。我发现只要在中间一个算式上拆分一下,约束链就在第五阶上中断。干净、漂亮!
第二,我对伯尧一篇返修文章的中文进行了若干点评,指出口语化的句子太多,不像研究论文。伯尧为一本科生,有点天资,量子力学念得不错。原本的计划就是这篇小文章赶在他毕业论文前能有接收函,现在看来颇有胜算。
第三,小沈阳报告了有限长碳纳米管和激光的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有物理,不错。但尚不算一件有灵性的研究。应该结合Padqett, Pfeifer, Stewart和McDonald的最新文章中的结果,进行一点深入讨论。
最后,我给同学们讲了讲读书的故事,构成了这篇博客的主体。
读书的故事之一:“马列的书你读了几行?”
乡情难舍是湖南人的通病。不过我敬重一位湖南老乡,主要是因为他是位读书人。老乡在中国革命的各阶段、各时期,不断向全党倡导读书的习惯,书单中马列的书比不可少。我想,中国几千万的党员消化马列原著的总和,难以抵挡我这位老乡一人。
1982年,湘潭电机制造学校电器自动化专业毕业,分配工作到机械工业部(郑州)第二砂轮厂。当时,“拨乱反正”余波未了,“文革”中的“火箭”干部全部革职当了工人。有一次,在食堂,一位年青的团干,向一个文革的中层询问什么。话不投机,那个曾经的中层对年青的团干大声呵斥:“马列的书你读了几行?” 那位团干顿时语塞。这位曾经的中层,多少马列,读也白读。拿出来打击同志,更是糟蹋经典!
读书的故事之二:一辈子也读不完一本《光学》初等教材
前辈、忘年交沈抗存教授。大学期间,参与他的老师熊吟涛先生《热力学》一书的编写,以至于《光学》一课有些耽误。当时他年少气盛:这有多大关系? 人生的路长的很呢!等参加了工作,随便找个时间找本《光学》教材认真看一遍就可以了。1958年分配到湖南大学。不久派出参加“四清”运动,接下来是“文革”,然后是走向校系级领导岗位,更加上娶妻生子,扶老携幼,...。一晃,当年的翩翩少年变成了一个干巴老头。65岁时沈老师从教授岗位上退休了,无不遗憾地告诫我:
“小刘啊,至今我还没有认真通读一本《光学》教材。”
我敬重沈老师,他把热物理系列的课程教得出神入化!交往20余年,我获教良多。
读书的故事之三:中国氢弹理论的最先突破者?
上个世纪末尾几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念博士。中科院学术报告甚多。在听众席,常见一位老者:秃头,衣着简单,行动不甚敏捷。问同学,答曰:他原来从事过“两弹一星”中的氢弹理论研究,并自认为最先突破了氢弹理论的关键点。但是不为别人认可,后来的授奖等,都没有他的名字。他不满,一直上告,没有任何结果。听学术报告,多为壁上观。土著想,物理学行当这么大,如果别人不认可你对氢弹理论的贡献,这有何妨啊? 例如,何不在超弦方面表现一下你的功力?
什么是物理学家的人生? 当开花的时候一定要灿烂地开,卑微一点没有关系;当结果的时候一定要饱满,小一点没有关系。就是不要等到结果的季节,花苞尚未含阿!
读书的故事之四:15岁的天才不成材?
1987年,郑州大学物理系,粒子物理研究生期间。读到倪光炯教授在石溪采访杨振宁先生的长篇文章。这篇文章对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多年过去,文字仍然历历在目。
杨振宁认为,一个学者的taste的形成要比style要早一点。如果一位学子大学毕业的时候没有形成自己的taste,这位学生的发展肯定不乐观。下面一段是杨先生的原话。
“在最近几年之内,我们学校里有过好几个非常年轻、聪明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到我们这儿来请求进研究院,那时他才15岁的样子,后来他到Princeton去了。我跟他谈话以后,对于他前途的发展觉得不是那么最乐观。我的看法对不对,现在我不知道,因为他到Princeton去以后的情况我现在不清楚。我为什么对他的发展不乐观呢?他虽然很聪明,比如说我问他几个量子力学的问题,他都会回答,但我问他:这些量子力学问题,哪一个你觉得是妙的?然而他却讲不出来。对他讲起来,整个量子力学就像是茫茫一片。我对于他的看法是:尽管他吸收了很多东西,可是他没有发展成一个taste。这就是我所以觉得他的前途发展不能采取最乐观态度的基本道理。因为学一个东西不只是要学到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技术上面的特别的方法,而是更要对它的意义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赏。假如一个人在学了量子力学以后,他不觉得其中有的东西是重要的,有的东西是美妙的,有的东西是值得跟人辩论得面红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觉得他对这个东西并没有学进去。他只是学了很多可以参加考试得很好分数的知识,这不是真正做学问的精神。他没有把问题里面基本的价值掌握住。学一个学科,不只是物理学,不但要掌握住它们里面的知识、定理和公理的意义、精神及其重要性,等到你觉得这些东西重要到一个程度时,你才是真正把这些东西吸收进去了。我想一个思考比较成熟的、念得很好的学生,如果能够在一个早的时候接触到一些风格比较合适或者是比较重要的文章,并吸收了它们的精神,这对他将来选择正确的问题和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是有很大帮助的。”
读书的故事之五:仅仅会考试没有用啊!
美国名校,和一位资深教授茶叙。他讲了一位中国学生的故事。
2004年前后,该校物理系接受了约二十名国际学生作为研究生。这些学生下飞机不久,该系就对他们进行了博士资格考试。告诉这些新生们这只是一次不必当真的考试,但通过者则不必参加一年后的开始的博士资格考试。通过者仅有一位。他来自南京一所著名高校,立即成了该校教授眼中的“娇子”,争相收入门中。少年自己选了一位电镜方向的导师。
后来的发展出乎物理系所有教授的意料。尽管助教工作很出色,几乎没有不会的习题,但在研究小组中研究工作总也进不了状态。在研究小组热火朝天的气氛中,他居然三年都产生不了新想法。导师很着急,但也很负责。在第三年末,导师找了一位电子工程系的教授联合培养,商量安排一个体力大于智力的博士论文题目,勉强进入了博士论文阶段。
恋爱,只能自己参与,别人无法分享。伤痛,只能自己承受,别人无法分担。知识可以积累,但是知识的芬芳,只能自己去体会。
爱因斯坦一句简单的话:"Subtle is the Lord, but malicious He is not'',谁人会得?
一点读书秘笈
湖南大学物理系有位本科生Monopole,夏天将赴美留学,她的导师是位犹太人,研究方向是超弦。在Princeton那个“古朴而重礼节的村庄”(爱因斯坦语 见《上帝难以捉摸》方在庆译本p.527)中修炼了近十年,功夫了得!新到一所大学,准备大干一番。前两天,他给Monopole写了一封长信,开列了必读书单以准备她的博士资格考试,无非Goldstein,Jackson,Pathria,Sakurai。后两本书正好是我在湖南大学授课的教材。当然他的书单中还有一些另外的一些更加专业的书籍。看到这份书单,不担心她能否考试过关,但是我担心她能否培养出taste。如果在大学本科阶段没有培养出taste,就在上述GJPS的学习过程中补回来,此时不要回过头去学习初等的四大力学。如果这次机会也失去了,一定要补回来!如果没有taste而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成就不了一段快乐的人生。
人生,如果不能快乐渡过,没有下一次机会。不能辜负啊,不可辜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