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位已经在湖南大学工作28年,非常关注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我认为本科教学的主要问题是,绝大部分学生在校时不知“通一经”,毕业后难成栋梁材。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原则性的要求,需要每个高校制定实施细则。但是,有些内容已经具体到了操作层面,特别值得重视。例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结合办学实际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要从2018级学生开始实施,持续抓四年、全程管到位,努力使每一级在校生都受益。”
所谓“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就是需要学生“通一经”。下面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谈谈我的想法。
第一,一经为纲,纲举目张。每个专业,应该选代表了学科发展的一两门课程,精讲、深讲,活讲。这些课程本身,当是正在引领整个学科发展的思想源泉。以物理学类专业为例,《量子物理》已经引领物理学100年,未来至少还有50年。可以从《量子物理》入手“通一经”,然后贯通其它科目。
因为此学生的“一经”和彼学生的“一经”不可强求一律,所以“通一经”的课程安排,不可偏废其它课程。例如,物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普通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课程进入科学的殿堂。这些课程,学生可以自修,可以团修,不见得非要课堂集中讲授。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
第二,先通一点后“通一经”。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不少,但是一个课程的眼睛和心脏应该就在两三处,需要先打通这些关节。例如,总可以从前沿提炼出若干个问题,发给学生研究,求得点的突破。钻研是通一点的不二法门,本科生科研的本质是理解经典。
第三,“通一经”而博雅。高校是培养读书人的地方,而读书人需要善学。培根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儒家学说认为善学可达“性命合一”的境界,即“学达性天” (清康熙皇帝御赐岳麓书院匾额)。所以,“通一经”者受学问的滋养,进而明白自然、人世间的运行道理,故而博雅。
“通一经”的关键在教师。不仅需要我们的教师是某个狭小领域的专家,而且还是人文关怀的榜样。一定要形成关怀学生的气氛。不能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书本上。更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
谢谢!
——————————————
(通知:周四下午三点,校办公楼二会议室,教师座谈会,主题一流本科建设,邓书记、段校长、谢校长、于书记参加。请刘全慧老师参加并准备5分钟讲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