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大明
正确理解学术论文的“学术性”内涵是论文鉴审和评价的前提,也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论文意识”。然而,目前学界对其内涵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例如:文献[1]指出,科技论文必须具备“创新性或独创性”、“理论性或学术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及“规范性和可读性”;文献[2]提出SCI论文的特点是:学术性、创造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学术性”是科技论文最基本的特征,是指科技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思考分析或实验作出判断,最后得出新的见解或结论;文献[3] 则认为论文审稿应包括学术价值或使用价值、创新程度或前沿性等。可见,“学术性”或等同于“理论性”,或并列于“创新性”、“科学性”、“规范性”等,或包括“创新性”、“科学性”等,其概念交叉、重复,甚至混淆。
“学术”在古籍中有“学问”、“学识”、“学说”、“学风”、“法术、本领”等多种词义。严复认为“学主知,术主行”,梁启超以为“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辞海》(199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商务印书馆)解释:“学术”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英语Academic(学术)有高等学校的、研究院的、学院的、纯理论、学究式的、脱离实际的、非实用性研究等释义。文献[4]指出:“学术”含两层意义,一是指学问、道理,是认识的对象和目标;二是指获得学问、道理、真理的过程、方式;“学术”通常是指科学或高深的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也涵盖社会人文科学。文献[5]则指出:“学术”一词在西方大都指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它不是梁启超、严复等“学主知、术主行”意义上的“学术”,而是指学问、知识、科学。文献[6]则有独特见解:学术与科学的不同在于,科学是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而学术应表述为“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中,正在探讨的、还没有定论的学问”;“学术交流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一定的方式,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中还没有形成定论的学问进行探讨的过程”。笔者认为:学术与科学、知识、学问并不等同;“科学”强调系统、专门的知识,如“科学知识”,“科学真理”,但一般不说“学术知识”,“学术真理”;“学术”则更强调对科学、知识、学问的专业研究或理论探讨的活动、方式、规则、能力及其成果的质量水平,如“学术质量”,而不说“科学质量”。“学术”一词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术”可以认为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创新性研究活动、研究方式及研究成果的总称,如,科学研究可称之为“学术研究”,科学规范称为“学术规范”,科研成果称为“学术成果”。狭义的“学术”,则特指对各学科领域的理论问题或非共识性知识进行专业性、学理性的研究、探讨、思辨或争论。
基于上述理解,学术论文的广义学术性是指,对表述科研成果(包括应用性研究成果)的论文所具有的创新性、理论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等属性特征的总称。其鉴审须兼顾以下属性:
(1) 创新性。提出新的论题、新的研究对象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概念、新观点、新思路、新理论、新学说;采用新的实(试)验、论证、计算方法;发现新的科学现象或事实;理论、方法或技术有新的应用或拓展其应用范围;作出新的发明或有创意的设计;开发了新技术或工艺;技术或产品有改进或革新等。
(2) 科学性。论题确属“科学问题”;以科学原理为依据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概念明确,判断客观,推理或论证符合逻辑;尊重客观事实;数据准确、真实、可靠或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可重复再现,结论客观且可证实或证伪。
(3) 理论性。对观测、调查、统计或实验等结果进行了抽象分析和思辨,提出了自洽的理论或学说;观点、见解或假说有理论依据或逻辑论证;对应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4) 规范性。研究工作严格遵守科研道德、伦理法则,符合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规则;论文内容的具体表述方式及编写格式符合专业标准和规范要求。
论文的狭义学术性特指:表述科研成果的论文在理论创新、逻辑论证、概念思辨或学理探讨方面的属性特征及其价值。鉴审要点为:
(1) 对观测、调查、统计或实验结果须进行科学抽象、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理论观点或学说。
(2) 对观点、见解或假说须进行充分
的理论思辨或逻辑论证。
(3) 对应用性新成果须从一定的理
论高度进行分析和总结。
(4) 对相关研究须具有启发、借鉴、参考或指导意义,特别是展开探讨、商榷、批评或争论的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广义或狭义的“学术性”或“学术价值”使用的语境不同:当指称论文内容总质量要求或评审标准时,使用广义学术性概念;当评价某论文具有很强的“理论思辨性”或“学术探讨(争鸣)价值”时,则特指其狭义的学术性。
参考文献
[1] 李兴昌. 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 写作与编辑[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7-9.
[2] 金坤林. 如何撰写和发表SCI期刊论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2-23.
[3] 朱美香. 审稿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J]. 编辑学报, 2005, 17(2): 99-100.
[4] 叶继元. 学术规范通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14-117.
[5] 高晓清. 学术规范的原理[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5-6.
[6] 刘松年, 张太玲, 周向阳, 等. 论学术交流的本质特点及其意义[C]//学术建设与自主创新: 学术交流经验交流暨理论研讨会文集.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 2006: 16-19.
(责任编辑 王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