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珍爱历史,拒绝假化石

已有 4578 次阅读 2011-3-18 15:48 |个人分类:栏目:科技事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科学院, 科学家, 科技馆, 研究所, 古生物学

本刊记者/李 娜
      3月4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追踪报道了一场学术争端:丹麦科学家Christiansen和上海科技馆黄骥2009年联合发表在PNAS上的化石研究成果“最原始猎豹”被质疑可信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生物学研究所邓涛认为这只猎豹的头骨化石是拼凑出来的。
不止存在于学术层面
      2009年,Christiansen和黄骥在PNAS上发表文章,他们依据一件据称产自中国甘肃临夏盆地晚上新世黄土沉积的猎豹头骨化石,建立了一个新种柯氏猎豹
(Acinonyx kurteni),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猎豹。邓涛当即表示质疑,但因为被拒绝直接观察化石,质疑不了了之。2010年,Science最后一期杂志Newsfocus栏目报道中国的假化石问题,邓涛在该文中明确提出了质疑。
      邓涛的质疑首先源于化石真实性。他认为,从图片可以看出化石拼凑痕迹明显——化石是用西瓦猎豹头骨的前部和一个伪造的后部拼凑而成的。因此,刊登在PNAS上的文章缺乏事实依据,所谓猎豹新种及其推论均不成立。
      面对Science刊登的公开质疑,黄骥等回应指出:标本的颧弓和枕部确实是由石膏修补成完整模样,是化石贩子为了提高标本的商业价值而采用的不正当手段,但这样的修补并不影响“最早的猎豹”的结论。但这个回应没有说服邓涛。
      学术争端需要由第三方解决,但是假化石的问题没那么简单。邓涛认为,这件猎豹头骨的作伪手段相当常见,他曾经看到过几百件类似的不同动物的“完整”头骨。一个没有经验的化石收藏者很容易上当。
      假化石在中国并不是个新话题,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示。此处所谓假化石并不是指伪造化石,而是指把不同的生物个体的化石经过人为的拼接、镶嵌等修改组合之后的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海生爬行动物研究专家李淳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了假化石在中国的泛滥情况。据他估计,95%以上的博物馆存有假化石。一些国家级的地质博物馆里,有个别展品也有拼凑成分。此外,80%以上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有“不同程度的人为改变和拼凑”。
假化石历史长远
      Science杂志2010年最后一期的报道“Altering the Past: China's Faked Fossiles”一文指出,制造假化石的历史并不短。最恶名昭著的就是1912年“皮尔唐人”化石事件,当时“皮尔唐人”化石被称为是衔接猿与人之间的缺失环节而轰动一时,直到1923年一位德国的解剖学家确认“皮尔唐人”化石是由现代人的头骨和猩猩的下颌骨组合而成才将这起恶作剧揭露。另外一个声名狼藉的案例就是1966年古生物学家Friedrich von Huene描述的一个鱼龙幼体化石,当时所谓的“骨骼化石”不过是在岩石上雕刻而成的。
      中国也曾经遭遇过“皮尔唐人”的尴尬时刻。1999年,辽宁省的一位农民“发现”了一种“古盗鸟”化石,它有着现代鸟类的身体和恐龙的尾巴。该化石被认为是连接恐龙和鸟类的一个缺失环节,为鸟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并因此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后来中国科学家以确凿证据表明:化石标本由两种动物——燕鸟的身体和小盗龙的尾巴拼接在一起人工制作出来。
      Science文章指出,这种假的化石不仅令化石价值遭受损毁,而且浪费了研究人员的时间、精力,还可能会在无形中改写过去的历史。假化石影响广泛,近年来中国各地兴建自然博物馆,对化石的需求量激增,但是博物馆本身缺乏专业辨别人员,因此假化石的问题难以规避。看到中小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假化石并拍照留念,李淳觉得“很痛心”。
利益驱动及其背后
      化石经济和专业鉴定人员的匮乏被认为是假化石泛滥的重要原因。
      《人民日报》题为“中国化石人为污染严重,民间修补导致假化石泛滥”文章分析认为,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与“化石经济”的诱惑,假化石遍布各大博物馆,地方博物馆则更甚于国家级博物馆。中国的化石相当一部分是由当地农民挖掘出来,农民为了提高化石售价,往往会私自动手修改斧凿令化石看起来更完整或者更奇特,因为造假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洞悉,所以假化石得以大量流通。
      除了化石经济刺激和鉴定人员匮乏之外,古生物学家们还进行着更深入的思考。李淳表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奇石文化和古生物学的学科背景相冲突。李淳认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奇石文化,比如追求各种符合人们审美取向的天然岩石,有时不惜对其加以人工雕琢,甚至天然溶洞的钟乳石也要牵强附会地赋予一些形象联想。中国的石文化中融入了太多人文因素。这一点从国内外的矿石展中就可见一斑,国外的矿石展出时,底托往往就是亚克力支架,突出矿石的天然特质和自然之美;而国内矿石展品往往工于底托的造型设计,希望其与矿石主体“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李淳认为中国人骨子里觉得形状奇特别致的石头更具价值,总是希望“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这种观念也对化石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相反,属于科学范畴的古生物学注重的第一要素是“真实”,在此前提下考虑其自然之美。
      此外,李淳告诉《科技导报》,古生物学脱胎于欧洲古老的博物学,古生物化石本质上就是古代生物在当今的存在形式,它的生物属性远远大于其地质属性。而中国的古生物学科一直是设在地质系中,是为判定地层年代和找矿等生产活动服务的,这导致人们不珍视化石本身的天然存在形式,一些地质学者缺乏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不理解化石的生物学意义,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对古生物研究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何改变现状?Science的报道提出为博物馆提供了两个途径,一是加强和专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另一个是培养专业的化石修复人员。李淳认为中国有很好的化石资源,都是研究自然历史的绝佳资料,因此保护化石迫在眉睫,这不仅需要发动更多人保护化石,更要发展多种方式打击假化石,以科学的方法保护化石,将科学发展观在这一领域落到实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423828.html

上一篇:双荧光共定位系统检测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
下一篇:加快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
收藏 IP: 123.124.137.*| 热度|

1 黄晓磊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