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理工科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是否应该鼓励? 精选

已有 7329 次阅读 2019-12-6 15: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理工科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是否应该鼓励?

理工科学者在官方报刊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应否算成果?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赞成的,以浙江大学为代表。另一种观点是不赞成的,认为理工类学者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文章属于不务正业。比如,在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算文章,因为认为期刊具有“学术味”,即使一些教育类期刊上的文章阅读量寥寥,基本上是“发表即沉没”。而发表在官方报纸或网络上的文章,尽管其阅读量和影响力比一些期刊大得多,却不算文章。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影响人的吗?对于文章,要重内容,而非形式。

的确,长久以来,报刊上的文章多是由文科学者和记者撰写的。所以,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印象:报刊和网络是文科的领地。

但笔者认为,理工科学者不仅可以在官方报刊和网络上发表文章,而且应该得到鼓励,浙大的做法应该得到大力推广。高校有三大功能: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改造。

通过报纸和网络文章,可以为社会改造和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如果一个好的建议被国家采纳而成为国策,让整个国家受益,其作用可能不亚于诺奖级成果。理工科学者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为社会改造提出好的建议。就像我国一顶尖大学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要做社会的改造者,而不是社会的适应者”。

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学者),作为善于思考、善于洞察的一个群体,其影响不能局限于校园内,更应辐射到校园外,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造中。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在官方报纸和网站上发表文章,提出建设性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国家治理,不应只是行政部门和人文社科学者的任务,理工科学者也应参与其中。众人拾柴火焰高,多一个人,就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高手常在民间。例如,《教育强国》里报道过,上世纪在扫盲运动中,部队一名普通的文化教员祁建华发明了一种快速识字法,使识字效率大幅提升。这种方法可不是文字专家提出来的。

善于征集和借助群众的智慧,善于让群众积极贡献智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就像立交桥的设计,不应完全由桥梁专家来完成,更要征求司机和交警的意见,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美观又合理的立交桥。

      其实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因为只要管理好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科学发明创造是重要,但让科学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的机制更重要。历史上,一条锦囊妙计可以使一场战争转败为胜,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使一个社会由衰败走向繁荣。也许这条锦囊妙计只是灵感一现想出来的,不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研制出来的,但其价值岂是一般的诺奖级科研成果所能比拟的?可建立社会治理的“金点子”评价、奖励机制,这样可使金点子不断涌现。把建议当成果,当贡献,进行鼓励,就会有千里马式的建议投奔而来。人人关心集体、积极出谋划策的时候,这个集体必定欣欣向荣。

  因此,应该鼓励理工科学者在官方报刊和网络上撰写文章,发表见解,让报刊和网络平台成为各级行政部门的“民间智囊”和“灵感源泉”。对高校的评价,不应只看教学和科研,更要看对国家治理的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6496-1209031.html

上一篇:为什么说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培养应从幼儿园开始?
下一篇:金课+名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吗?
收藏 IP: 121.69.82.*| 热度|

24 郑永军 檀成龙 杨正瓴 汪育才 彭真明 史晓雷 宁利中 王秉 武夷山 刘浔江 晏成和 钟定胜 李陶 王崇臣 黄玉源 徐耀 范振英 石磊 郭新磊 郭奕棣 孙颉 梁洪泽 苏德辰 童调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