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科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是否应该鼓励?
理工科学者在官方报刊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应否算成果?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赞成的,以浙江大学为代表。另一种观点是不赞成的,认为理工类学者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文章属于不务正业。比如,在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算文章,因为认为期刊具有“学术味”,即使一些教育类期刊上的文章阅读量寥寥,基本上是“发表即沉没”。而发表在官方报纸或网络上的文章,尽管其阅读量和影响力比一些期刊大得多,却不算文章。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影响人的吗?对于文章,要重内容,而非形式。
的确,长久以来,报刊上的文章多是由文科学者和记者撰写的。所以,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印象:报刊和网络是文科的领地。
但笔者认为,理工科学者不仅可以在官方报刊和网络上发表文章,而且应该得到鼓励,浙大的做法应该得到大力推广。高校有三大功能: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改造。
通过报纸和网络文章,可以为社会改造和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如果一个好的建议被国家采纳而成为国策,让整个国家受益,其作用可能不亚于诺奖级成果。理工科学者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为社会改造提出好的建议。就像我国一顶尖大学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要做社会的改造者,而不是社会的适应者”。
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学者),作为善于思考、善于洞察的一个群体,其影响不能局限于校园内,更应辐射到校园外,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造中。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在官方报纸和网站上发表文章,提出建设性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国家治理,不应只是行政部门和人文社科学者的任务,理工科学者也应参与其中。众人拾柴火焰高,多一个人,就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高手常在民间。例如,《教育强国》里报道过,上世纪在扫盲运动中,部队一名普通的文化教员祁建华发明了一种快速识字法,使识字效率大幅提升。这种方法可不是文字专家提出来的。
善于征集和借助群众的智慧,善于让群众积极贡献智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就像立交桥的设计,不应完全由桥梁专家来完成,更要征求司机和交警的意见,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美观又合理的立交桥。
其实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因为只要管理好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科学发明创造是重要,但让科学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的机制更重要。历史上,一条锦囊妙计可以使一场战争转败为胜,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使一个社会由衰败走向繁荣。也许这条锦囊妙计只是灵感一现想出来的,不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研制出来的,但其价值岂是一般的诺奖级科研成果所能比拟的?可建立社会治理的“金点子”评价、奖励机制,这样可使金点子不断涌现。把建议当成果,当贡献,进行鼓励,就会有千里马式的建议投奔而来。当人人关心集体、积极出谋划策的时候,这个集体必定欣欣向荣。
因此,应该鼓励理工科学者在官方报刊和网络上撰写文章,发表见解,让报刊和网络平台成为各级行政部门的“民间智囊”和“灵感源泉”。对高校的评价,不应只看教学和科研,更要看对国家治理的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