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ke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unkexue

博文

近代科学的最核心标准

已有 5780 次阅读 2018-1-3 17:12 |个人分类:纯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测量, 近代科学, 公理, 古希腊科学, 科学标准

               


本文摘编自《实验测量与科学》


古希腊式科学


如果仅仅是采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我们把它称为“古希腊式科学”。由于数理逻辑的发展,逻辑学在今天也高度地数学化了。因此,在我们只谈数学时,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数学可以完全包含逻辑。只有纯粹数学的研究本身,才可以使用纯粹古希腊式的科学方法。一切只要是研究现实客观对象的学科,都必须超脱于纯粹古希腊科学的范畴,而采用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今天,如果我们没有特别说明,提到“科学”一词时,都默认是指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而非古希腊式科学。

由于古希腊式科学观念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完全不需要再去强调数学对于科学的基础意义和价值。事实上是古希腊式科学观念的影响过于深重了,以至于近代科学的观念依然不能被所有学者所真正理解。

当前的数理经济学,就是一个只符合古希腊式科学,但却不完全符合近代科学标准的典型案例。


近代科学


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认识方法体现为两大根本性的工具——数学和测量。要理解什么是科学,就必须以全面系统地理解数学、测量以及数学和测量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因此,可以说测量基础是近代科学的根本特征和标准。这种标准并非是我们主观想象,而是整个科学界一致公认和事实上采用的标准。这是我们对现代整个科学界的科学认知活动测量之后归纳出的结论。它最核心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门学科中的一切概念都必须是“可测量的”,或整个学科必须具备“测量基础”。

如果设想出某种粒子来解释发现的物理现象,但同时又假设这种粒子是不可能测量到,这种假说首先不要去谈对错,“不能被测量到”本身就绝对不可能被物理学界所接受。能不能合理解释一个理论还是次要的,“能不能被观测到”是物理学界绝对不可动摇的、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说“一致性”是数学绝对不可动摇的第一原则,那么,“可测量性”就是整个近代科学绝对不可动摇的第一原则。一切在今天试图想要给自己打上“科学”标签的学科,都必须首先认真地考虑清楚这个“第一原则”。对此,开尔文爵士甚至以非常武断的口气表达了这个原则:“如果你不能用测量数据说话,就请闭上你的嘴,因为你没有资格称自己是科学。”这种观念甚至已经普及到企业质量管理中:“如果你不能测量,就不可能改进。”

二是所有认识结果最终都必须是以公理化的数学工具描述

公理化需要将一门学科的所有规律还原为最精简的公理之上,而不是满足于一个个相互分离的经验公式。它一般是通过找到经验公式背后的因果联系,从而通过数学工具还原到公理体系之上的。

三是依据数学工具推导的结论都必须与“所有测量结果完全一致”

尽管科学家们并不会一遇到任何测量数据的“反例”就简单地放弃已有的科学结论,但一切与测量结果不一致的结论都必须要得到进一步研究,直到两者一致为止。或者说“不容忍任何测量数据与数学推导结论之间的不一致”,而绝对不能满足于“存在很多测量数据与数学推导结论相一致”的情况。一致性,不仅是指测量结果与数学表述之间的完全一致,当然也包括数学表述内部的完全一致。例如,数理经济学中“市场失灵”“外部性”这些概念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可以自动使资源获得最优配置”的假设同时存在,这个矛盾不仅从近代科学意义上不能丝毫容忍,而且即使从古希腊式科学的意义上来说,也绝对不能有丝毫容忍。


作者简介

汪涛




独立学者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上海析易船舶 联合创始人

中央民族大学中俄能源研究院 客座教授

中关村长风联盟 国际化导师

中国农投会、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中心等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000063)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人



著 作: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即将出版

《纯电动拯救世界》(即将重新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谈谈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3057-1092928.html

上一篇:怎样辨别科学和非科学
下一篇:非科学典型案例——UFO
收藏 IP: 121.79.131.*| 热度|

2 张学文 fmjz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