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xiwei 主观的客观的,物质的意识的,一切都可建模;想象的虚拟的,估计的预测的,万般皆有可能。

博文

北京地铁的人系统交互与文化因素

已有 3756 次阅读 2009-11-19 15:59 |个人分类:人机交互|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机交互, 可用性

回国3个月了,每日乘坐地铁,也来说说北京地铁的人机交互。人是主体,机的话有些用词不当,要说的是地铁运营系统的几个方面,所以说人系统交互(human-system interface)合适些吧。简单从几个角度评价一下这一系统可用性:

首先说地铁的标识系统。(色彩因素)13号线选用了黄色表示,黄色在白色背景上非常不明显,虽然多数人知道那是13号线,可是界面设计不是仅仅为熟悉界面的人设计的。色彩设计不友好,不宜被扑捉。尤其是车厢门口上方的路线表示,估计很少有人能看到小圈里的“13”。

(记忆因素)出口标号采用了英文字母为主附加数字的方式,中国人估计不太适应去记忆英文字母,帮人指引路线也不太方便。

(理解因素)自动售票机顶上的字体为什么是滚动的?要想看到全部内容还要稍微等一下。in service和maintenance为什么中文却是“服务模式”和“维修模式”?“模式”这个开发人员使用的名词也呈现给用户了。

(简单因素)统一设定了一张票2元为什么买票的时候还有那些罗嗦的地图和不必要的选项。充值的时候确认按键按的慢了,就等于充值取消,也太气人了。

(高效因素)换乘口太少,一般只有一个,地铁出口每节车厢就有3个,10多个出口的人只能涌向一个换乘口,拥挤也就不可避免了。设计最差的是东直门,换乘一下要走10多分钟,是什么道理?换乘的队伍拉长了,效率降低了。

(满意度or低挫折感)还有很多人下车出站,却发现轧机很多是红叉。

(人员交互行为)中日文化的差别体现在上下车方式上很有意思。北京地铁下车的人一般要主动跟前方的谋生人说“下车吗?”“不下换一下。”日本就不同,有人下车前方的人让不开的话,主动下车避让。提前换出的方式就节省了不少时间,列车的停站时间可以缩短。日本人上车,外边的站员帮助往里硬挤,国内就要自己挤。日本常常有人因为挤压病倒,耽误列车运行,也是他们的忍让不给人添麻烦的文化特点决定了,看似和谐可往往因病耽误了大家。北京地铁内就常听到”别挤了!“的喊声。

(系统结构布局)另外,调度方式上。日本地铁设置了“普通”、“急行”、“特急”等档次的列车,快车在上人少的站就不停,慢车就在一些站点给快车让路,效率不错。北京的站台固定成了往返2个,估计不能拓展成3条线了,将来估计也不列车分级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718-272222.html

上一篇:从人机界面谈起
下一篇:人机交互建模的系统观点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