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与艺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但他俩都是人的孩子。有人可能不完全认同,认为科学是本来存在的东西,只不过是被人发现了。领养也好亲生也罢,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的产物。
既然都是人的产物那为何会如此不同、甚至相互敌对?只因他俩是人的两面性分别主导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集合,艺术是感性的结晶。科学与艺术都是人追求美途中的结果,什么是美?在一篇极为动人的文章《精确科学中美的意义》中,海森堡给美下了一个定义。他说:“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简单来说‘美是和谐’,我很赞同。即使这样简单定义了美,美依然可以有很多种。科学崇尚井然有序的和谐美,艺术推崇错落有致的和谐美。客观上两者相互补充并无冲突,但人总有偏见,因为很少人能完美的知行合一。
我无意批评艺术家,只因他们一般不崇尚知识而有太多傲慢与偏见。因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是放大感性。李白喜欢饮酒,嬉皮士喜欢致幻剂,酒精和毒品可以让他们进入一种迷幻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感性被极大激发,伟大的艺术作品容易被创作。‘噢,学问,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莎士比亚说,然后一头扎进了剧本创作中去。记得在一次《开讲啦》中,作家阿来点评一位理科文学爱好者的诗太过清晰明确。由此可见文学家一般认为朦胧多意的东西更高明。
看看艺术家是怎么形容科学的吧,由此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是感性,什么是傲慢与偏见。
一个自持有理夜郎自大的家伙,一味凭借智力综合概括!
一个摆弄手指的奴仆,一心想窥探他母亲的坟冢?
自然给我们带来知识的甜蜜;我们的理智却胡折腾一气。
糟蹋自然的美丽外貌,阴谋对她们解剖、分析。
--华兹华斯如是说
为什么有的艺术家讨厌科学?我想人们从济慈的这句诗里能够窥见一二:
只要一触及冷漠的哲学,一切迷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天空绚丽灿烂的彩虹,我们知道她为何模样那般。
安琪儿美丽的双翅,被哲学一触,立即失去美的斑斓。
这些诗句与迪金森(L.Dickinson)的话遥相呼应:“科学出现的地方,文学就受到排斥。”
很多东西,当人们对其一知半解再加上主观的想象后,可以很迷人,很美丽。但当你像费曼一样完整地了解并能重现它们时,那种神秘感自然就荡然无存了。所以是可恶的科学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无趣。谁都知道有上帝和神存在的世界一定更加有趣。
当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对科学嗤之以鼻,达芬奇肯定是赞赏科学的,他的手稿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本身就是个科学家。另一个例子是雪莱,怀特海说:“雪莱以英国诗歌史上无与伦比的准确性和精细性描绘了自然的作用机制。”
无意批评艺术家,只是客观陈述。假如艺术家发愤图强摒弃了这些傲慢与偏见,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可能就无法出现了。正是这些被放大了的感性催生出的艺术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感性的一面。
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理性的一面占据压倒地位。这让他们完全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这个无趣的世界。牛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尽管对于牛顿的性格争议很多,但是有些缺点大约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对世事过于迟钝,对艺术缺乏兴趣,不能真正地理解别人。牛顿这两个字也许可以概括人们对科学家的一般看法:一个是‘很牛’,一个是‘迟钝’。后世的科学家也大多给人留下一种过于木讷的印象。试想面对一个无趣的世界,有什么值得欢呼雀跃咋咋呼呼的呢?这就是科学家的世界,一个理性的世界。很少见到有名的科学家对艺术的批评,原因也很明显了。对他们来说世界都是无趣的了,艺术是谁,又怎会关心?
科学与艺术各自有各自的主场,如今看来,科学主导社会的发展;艺术主导人心的悲喜。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学与艺术的另一不同特征,科学是有方向性的,在不断发展;艺术是无方向性的,在四下扩散。这也许是理性和感性的又一体现吧,理性试图寻找一个方向,感性沉迷于漫无目的地游荡。
用理性看,世界是无趣的;用感性看,人类是偏见的。所以很必要将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有趣又多彩的世界。让科学与艺术并存。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可能会想,世界上怎会有这样的好事,试图融合两者,多是徒劳;若有贪心之辈想将两者均占为己有,多半要苦难一生。想要艺术的沉醉,就别想客观;想要科学的明确,就别想陶醉。科学与艺术到底能否和谐相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20230119,读‘诺拉和爱德华·赖森讲座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有感,文中不少例子也来于这篇讲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