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为,正在做科研或学习做科研的人应该懂一点认知心理学,特别是创造心理学,学会正确地思维,努力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做,在各自的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今天想就这个问题做一番概述。(参考链接)。
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人总是处于不断思维的过程中。思维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这里给出它们的定义(参看[1]):
发散思维: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发生转移作用。又称为“立体思维”或“侧面思维”。
辐合思维: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合乎逻辑的结论,其着重点是在产生独特的或者习俗上所接受的最好结果,其反应很可能由所给信息或线索所完全决定。
一般认为,所有科学创造是上述两类思维的综合结果,而发散思维对获得创造性成果具有关键性作用。
贝弗利奇把科学家分成两类:“推测型”和“条理型”;或者按照奥斯瓦尔德的说法,分成“浪漫型”和“古典型”两类(见[2])。一般来说,前者更擅长于发散思维;后者则更精于辐合思维。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但是,要做出科学创造,要多多借助于发散思维。
那么,怎样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呢?下面从发散思维的特性谈起。
发散思维的四大特性
发散思维有如下四个特性:
1. 流畅性(fluency),指的是产生大量主意(idea)的能力。钱伟长先生要求博士生离开学校时要带着满脑袋问题,指的就是具备这种流畅思维的能力。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观念上、联想上乃至表述上,具有流畅地、海阔天空地拓展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化不相干为相干、化不相识为相识、化无意义为有意义的能力,使得风马牛不相及的不同思想、不同观点风云际会,聚集在一起。
2. 应变性(flexibility),指的是灵活改变思想方向的能力。自觉地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的能力叫做自发的应变力(spontaneous flexibility),这种应变力越高,对原先思想的执着性就越低,产生所需要的new idea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还有一种适应性的应变力(adaptive flexibility),通过修改或补充概念实现思路的转移。
3. 创新性(originality),指的是人无我有、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是即兴的、新型式的、革新的、发明的乃至深奥的创新(见链接)。
4. 周全性(elaboration),指的是实现思路转移时准确界定观念的延伸、增添、润饰和落实,使之精微、准确。
这四个特性都有助于推陈出新,因此发散思维几乎可与创造并称。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
根据创造心理学的教科书,发展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四(参看[1],第九章):
——通过任务需求刺激和“头脑风暴”途径发展流畅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成了社会化活动,既然如此,就免不了要做“命题作文”,亦即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科研任务,这种任务就会刺激科研人员动足脑筋开展流畅思维,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其中,科研团队或小集体的“头脑风暴”法这是发展流畅的有效途径,此法由奥斯本于1938年在他的公司里开始实行,现已广为人知,通过小组讨论,idea的火花碰撞,诞生更多的idea,流畅思维就此形成。
——通过重新界定、修改观念、变动类目来发展应变思维能力。
要求不拘泥于一定之规,把原有概念、观念、用途、种类等等根据需要重新予以界定;采用放大、缩小、简化、补充、变形等手段改变原有架构或部件,使之为新目的所用,甚至化腐朽为神奇。
——通过刻意求新、移花接木、增强机理和化压力为动力来发展创新力,产生相关问题的非凡idea。
——通过反复审视、检查修改、会审验收、制订标准等途径来发展周全思维能力。
限于篇幅和时间,这个话题今天就讲到这里。其实,每一点展开来说都是大文章。日后有机会结合案例分析详加阐述。
参考资料:
1、郭有遹,创造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贝弗利奇,W.I.B.,科学研究的艺术,陈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写于2013年2月24日
【链接】相关博文
1、科学创造十日谈(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53124.html
2、科学创造十日谈(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