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做学问的理念和方法方面,所有学科是相通的,各个领域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基于这一理念,以理工科学人为主要读者的《中国科学报》经常向我们推介人文社科的大师以及他们的著述。读到11月2日该报六版(读书专栏)的关于冯其庸先生的报道,从中领悟到他的读书之道,想与朋友们分享。
冯其庸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红学家、画家,今年88岁,著述颇丰(见链接1)。他是钱伟长先生的老乡,无锡县人氏,出身贫寒,青少年时代多以南瓜代饭,所以后来他的书斋以“瓜饭楼”为名。目前,“瓜饭楼”坐落于北京市通州张家湾村,二层楼里共有六室,分别收藏历史类和红学类书籍、西部和敦煌文献、戏剧和明清小说、线装书和书画作品、其它文学作品以及古董和艺术珍品。“瓜饭楼”里的藏书不是做摆设的,已到耄耋之年的冯先生依然每天手不释卷,时下正读着一套35卷本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
读了《中国科学报》上的记者访谈录,又到网上查了有关冯先生的资料,我总结出他的四点读书之道,值得我们理工科学人效法。
一是“乐读书,读书乐”。冯先生有一句名言:“生活就是读书,读书就是生活”,他认为“读书是自我造就、自我成才的唯一道路。”他用一辈子实践了这一认识。他幼时家无隔宿之粮,更无册书,但他嗜书如命,靠借阅他人或图书馆的书籍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日以继夜地沉浸在能到手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古诗源》等书籍,读到几乎能背诵,从中享受了极大的乐趣。这一爱读书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能做到著作等身,绝非偶然。
二是“读得宽,读得专”。冯其庸先生认为:“如果研究的领域分得太细,可能难以产生通才式的人才”,“学科可以越分越细,读书却该越读越宽,惟其如此,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更全面地看世界、想问题。”笔者收罗了他的部分著述,洋洋洒洒有五页,专著20余部,主编文选、辞典5本,文章百余篇,其中序跋就有36篇,涉及的书除了红学著作以外,还有《水浒传》、《金瓶梅》、《历代游记选》、名画家的画册等等,要看了多少书才能形成这些文字!而他读得最专的是《红楼梦》及其研究的书籍和论文。他涉足红学研究时曾担忧此类研究已逾百年,能出新东西吗?他一头钻进了曹雪芹的家世,专注地查阅了大量史料,结合原著及评注,终于写出了别具一格的《曹雪芹家世新考》;而他的著述中大部分与《红楼梦》有关,这无疑是“读得专”的结果。
三是“既横读,又竖读”。冯先生说,读书纪要连类来读,又要分类来读。以史学为例,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横读还包括大的连类,例如,文学、历史要兼通,搞文学的不懂历史,搞历史的不懂,文学,都会事倍功半。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但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平。所以,读书必须“横竖结合”。
四是“读得通,读得活”。冯先生认为:“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取其独到之处,则只有所得,知其不到之处,则明以谋补也。”所以,读书要读得精通,既抓住其独到之处,又明白其不到之处,这样才可以收放自如,形成自己的见解。冯先生还认为不能老是把自己关在书斋里读书,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例如,对于众人认可的“项羽死于乌江”一说,冯先生不能肯定,查阅《史记》,有明确记载项羽“身死东城”,他实地去了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境内,离乌江240华里。项羽怎么会死于乌江呢?冯先生产生感悟:“读书还要结合实际调查,历史的真相才会明白。”冯先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学习,1998年8月,他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此后,他又以近八旬的高龄,三上帕米尔高原,这种探求真知的精神令人感动。
我认为冯其庸先生的读书之道完全可以移植到理工科学人身上。
我们要像他那样“乐读书,读书乐”,以读书作为自己成才的起点,把读书当作最大的快乐,把科技书中那些枯燥的符号、公式看做翩翩起舞的智慧音符、乐曲,到了这种境界,成材之路就开始通畅了。(见链接2)
我们要像他那样“读得宽,读得专”,理工科学人读书也必须博大精深,既宽又专。例如,不能说:我学流体力学的,只读流体力学专业书籍就行了。远远不够!还得懂固体力学,懂动力学与控制,懂计算机科学,懂一点理论物理学中的四大力学,懂一点工程学知识,乃至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都应该懂一点,当然,流体力学本身应该精通。(见链接2)
我们要像他那样“既横读,又竖读”,理工科学人也应该既读总览型、通识型的书籍,也应该读深入型、专门型的专著。现在科技书如汗牛充栋,选好书来读也十分重要。(见链接2)
我们要像他那样“读得通,读得活”,理工科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快,知识的实践性更强,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言,……应推敲细思。”(培根语),而且要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实践,走出象牙之塔,在运用中学习。(见链接2)
以上是我学习冯其庸先生的读书之道的一些初步体会,愿与朋友们一起进一步切磋。
写于2012年11月6日
【链接1】冯其庸简介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生。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他以研究《红楼梦》闻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近十多年,着重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冯其庸还擅长于书法和绘画,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据http://baike.baidu.com/view/75000.htm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11/265295.shtm?id=265295
【链接2】相关博文
1、学习漫谈(73):业有专攻 终生不渝——向草婴先生学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90608.html
2、学习漫谈(22):快乐是成功之母——谈读书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35190.html
3、学习漫谈(24):怎样快乐读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35924.html
4、学习漫谈(43):最重要的动机是乐趣——六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8427.html
5、学习漫谈(17):日积月累 水滴石穿——谈熟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33386.html
6、学习漫谈(18):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谈博大精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33794.html
7、学习漫谈(6):怎一个“专”字了得——浅析曾国藩的治学之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4065.html
8、学习漫谈(2):熟读精思 知行统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2733.html
9、别人浮躁我读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9725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