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心香一瓣祭业师——痛悼谷超豪先生 精选

已有 9947 次阅读 2012-6-27 06:13 |个人分类:名人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谷超豪, 学术领路人

获悉谷超豪先生辞世的噩耗,不禁悲从心来,泪流满面。在此谨以心香一瓣祭业师,愿先生一路走好!

作家赵长天说过:每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总有几个重要的,起关键作用的,永远也不该忘记的人。我生也有幸,在人生旅途中得到了多位高师的指点,他们中有谷超豪、郭永怀、谈镐生、钱伟长、郑哲敏等先生。谷超豪先生是把我领进力学殿堂的永远也不该忘记的人。谷先生一辈子所教的学生多多,绝大部分是数学领域的,在力学领域中为数不多,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从1959年到1962年,受业三年。

追忆五十多年前,如烟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脑际。

忘不了第一次聆听他讲授微分几何课的情景。那时他刚从苏联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来,风华正茂。只见他只拿了几支粉笔,面带他那种标志性的微笑,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喜欢在黑板上直接演绎重要的公式,那娟秀的文字符号如同小溪溪水般潺潺流淌,一个个纷繁复杂的数学公式,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听他的课一点也不累,只要紧紧跟着他的思绪,可以轻松地接受他想传授的知识。令人难忘的插曲是:每当他偶感不适或因公外出,他的夫人胡和生先生就来代课,两位的讲授衔接得天衣无缝,连板书都很相像。这是因为师出同门,还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默契?

忘不了听他讲授空气动力学课程的情景。先生为力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多,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些好机会。我们的空气动力学课程由他亲授。当时,相关的中文参考书极少,他为我们选定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现代流体力学丛书(共12卷)的第六卷作为主打教材(恰好当时的一批空气动力学前驱将此书译成了中文),专讲其中W.R.Sears(钱学森先生的师兄)写的基础理论那一章。我相信这是他第一次为本科生讲授此类课程,但是凭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深厚基础,他对相关内容掌握得游刃有余,上课依然不带讲义。课程所涉及的公式有时比微分几何还要繁复,他还是一一在黑板上推导,而且清楚地阐明了它们的涵义。课程中的小扰动理论,更是讲得精彩纷呈,涉及到他最为擅长的偏微分方程知识,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无限魅力!经过合理的简化,居然能为火箭、导弹飞行中的受力分析提供依据!特别是上课时提到了卡门-钱学森公式,谷先生点出它的内在美,更让我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和对力学的亲近感。可以不夸张地说,是谷先生把我真正带进了魅力无穷的力学事业的大门,下决心为之奋斗终生!到五年级时(1961年),我毫不犹豫地选修了谷先生的跨声速流动课程,他所传授的奇异积分方程及其在跨声速流动分析中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更真切地领略了流体力学之美。

忘不了他指导我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情景。那时谷先生在数学系的数学专业和力学专业两头跑动,很是忙碌,还是时不时地参加我们的力学讨论班(历时两年),1962年初,他成了我的毕业论文导师,要做的题目是一个关于导弹最小阻力的难题,在当时很有前沿性,由我和我的同学范家义(可惜他后来英年早逝)一起完成。他具体指导了我们如何查阅文献、如何进行物理简化和建模,并指出要用变分原理来求解问题。为此,我和范家义恶补了变分学知识,卯足了劲攻关,半年之后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得到了一个5分。这是我的力学科研的处女作,激发了对力学科研的热情,所学到的科研本事后来受用不尽,可以说,谷超豪先生是我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位领路人。

忘不了北上读研前接受他临别嘱咐的情景。就在整整50年前,我和李家春考取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郭永怀先生的研究生,北上读研前,我和家春专门到他家中与他话别(见链接)。至今我还记得他和胡和生先生对我俩的谆谆嘱咐。谷先生让我们心无旁骛,一心向学,认真接受郭先生的指点,为自己的科研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他的这一番肺腑之言我记住了一辈子,没齿不忘。

此后,我与谷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文革中听说他遭受了种种磨难,我一直暗暗关切。文革后,每逢过年,我总要寄一张贺年卡,表示问候,他总回寄一张亲笔签名的贺卡。再往后,参加了他领衔主持的攀登计划项目非线性科学研究,参加过他组织的双微国际研讨会。1996年,参加了谷先生七十寿诞庆祝会,看到苏步青先生一手揽着谷先生、一手揽着胡先生,笑称自己是他们的大媒人,此情此景,令人难忘。

近年来,一直听说他身体欠佳,总是期盼着他能战胜病魔,然而,天不假以年,谷先生还是离我们而去了,呜呼!

明天是召开谷先生追悼会的日子,我很想去见业师的最后一面,无奈正好要主持关于非线性科学的一次国际会议的开幕式,不克前往,很遗憾。继而一想,非线性科学是谷先生晚年最关注的科研内容之一,他会原谅我的缺席的。

这里还想对胡和生先生说几句话,请先生节哀顺变,保重自己的身体,这是第一重要的。

大师已去,伟业永存。我们作为后辈,要继承他的遗志,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此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写于2012627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老科学家的婚姻爱情(5)谷超豪-胡和生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381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86244.html

上一篇:教育随感-5:大学该不该沾铜臭?
下一篇:读报随想-3:关于大学校长的思考
收藏 IP: 58.37.112.*| 热度|

27 李伟钢 董焱章 张欣 陆俊茜 朱新亮 赵明 王季陶 曹聪 苏德辰 逄焕东 王善勇 李宇斌 武夷山 李土荣 陆君安 王田虎 张学文 王春艳 王云才 丁大勇 覃开蓉 史智才 陈威华 clp286 loseedeng keen3 fqk616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