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电视新闻中获知,近日因航班延误发生了两起罕见的旅客闯入停机坪的事件。对此,人们可以有各种解读和评论。这里,想从交通科学研究的角度发表一些看法。
我国航空客机的延误率之高,在世界航运界名列前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理说,我国不断购入各类客机,成了欧美飞机制造公司的大客户;本土的飞机公司也在紧张运作,已有一些国产客气在航线上飞行,国产大飞机上天已指日可待。因此,在客机资源方面,我们并未处于贫乏的状态,而且航运能力尚未饱和得难以招架。在这种状况下,为什么客机航班延误率居高不下,乃至到了矛盾激化的状态?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深思。我认为,在这方面,管理上的不作为或少作为是主要原因,其中,不以基础理论来指导航运管理更是重要因素。
世上各个机场都会发生航班延误。常见的客观原因是恶劣天气或环境,雷雨、冰雪、浓雾,乃至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等等;有些国家还有机场管理人员罢工的因素。碰到此类情况,旅客只有自认倒霉。
然而,倘若看着阳光绚丽、万里晴空,却不能及时登机,甚或登上飞机却不能按时上天,耽误了旅行计划,要旅客不发脾气也难,倘若机场方面又不采取人性化的缓解措施,就必然导致冲突或对抗。看来,航空公司的经理似乎坐在“火山口”上。
下面从交通流动力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航班延误在科学技术层面上的原因。
1. 没有把航运计划、调度、管理放在充分可靠的航运交通流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目前,世界上的航空线四通八达,形如蛛网。大家知道,航运网络是一种复杂网络,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有无标度特征的复杂网络。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此有大量研究,并由此导出了航运管理方面的一些指导性看法,航运的总体计划和调度应建立于复杂网络分析的基础上。不知我们的航空公司老板中有多少人懂得复杂网络理论并用于指导自己的管理工作的。复杂网络的重要特性是它的强非线性和各因素的密切关联性,其动态演化有整体性,对航运系统的小小扰动,有时会导致惊天变化(这就是所谓“蝴蝶效应”)。总体管理视角狭窄,必然导致层出不穷的问题。如果懂得这种网络复杂性,就不应随意改变已经经过周密计算的航运计划;对于可能发生的无法抗拒的原因或事件,必须有足够的科学的应急预案。
2. 不重视航运系统中的局部交通流研究,没有对系统交通流进行全局化的考量。从旅客赴机场到抵达目的地,至少要经历三类交通流:机动车流、行人流、飞机交通流,其中,旅客大多是被动的,需要管理者对这些交通流做综合集成的计划。我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机场的行人流中大兜圈子;乘坐机场大巴在机场内部绕圈子,时间最长的一次几近半个小时(从第一机场楼进入,目标飞机却停在第二航站楼附近)。这种低效经常会产生不应发生的延误。
3. 经常出现无计划的“流量控制”,由局部因素导致航线的全局堵塞延误。对乘客来说,这是一种很恼人的延误。在我的航行经历中,最长的一次“被流量控制”是两个小时,枯坐在机舱内动弹不得。大多数情况下是坐在候机室里听着机场广播员小姐一遍又一遍的道歉(真难为她们)。我始终弄不明白频繁的流量控制的原因,以前的博文里也曾谈及。如第一点中所说,由于航运系统是一个复杂网络,经常是牵一发动全局的,一处不长的延误,会导致多处的长时间延误,对于此点,学过交通规划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都很清楚。偶有的“流量控制”在所难免,滥用就很可怕了。
还有一些因素与交通流动力学没有直接关系,例如,飞机日常维修不足,临时性的各种故障导致延误,这里就不详加讨论了。
总而言之,如果不从基础研究入手,大力加强航运系统的交通流动力学分析,目前航空公司老板面前的难题恐怕一时难以解决。我本人对此没做专题研究,但是我知道对此有兴趣且做了初步研究的大有人在。
以上看法不尽正确,愿与博友们一起探讨。
写于2012年4月15日
【链接】相关博文
观察与思考(1)城市机动车数的惊人增长率说明了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5581
观察与思考(2)看私家车“扭秧歌”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6394
观察与思考(3)城市交通设施的八大失当之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7204
观察与思考(4)祸起青萍之末:列车司机听不懂缩略语AF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00544
观察与思考(5)惊天大堵与小小忌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00680
观察与思考(6)上上下下的“难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23535
观察与思考(7)缘何有此差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4965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