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本科教学的必由之路——就新生通识课教学答学生记者问

已有 5959 次阅读 2012-3-28 09:19 |个人分类:教育随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考核, 通识教育, 新生通识课, 课程内容, 讲授方式

20112012学年开始,上海大学试行大类招生与管理,入学新生先不细分专业,仅分成理工、人文-社科和经管三大类,放在上大社区学院统一管理,到一年学习结束之后,再由学生填报专业,经多方审核、评定后各就各位。

我认为,尽管历史地看来,此举早已有之,并不新鲜,但在现今国内高教界,却还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举措。为了与大类招生制度相匹配,学校开设了数以百计的新生通识课。

作为在学校任职的一名老教师,我积极拥护这一举措,并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一门力学通识课的教学,课程名为“无处不在的力学”。最近,学校正在对两个学期以来的通识课教学进行总结。各类座谈会、交流会纷纷召开,我因在香港访问,错过了一次全校性的座谈会。最近,社区学院的学生记者团对我进行了一次采访,我事先对所提出的15个问题做了书面回答。昨天下午,与四位大一的学生记者进行了愉快的交流,日后他们会写出相应的报道。这里,先把我的书面回答发布,涉及的看法完全是个人见解,不一定正确,主要目的是与博友们交流,共同探讨通识教育的意义和正确路子。

 

就新生通识课教学答学生记者问

 

1.        您认为通识课对2011级学生有什么作用?应该让大家学到些怎么样的知识?

 

答:我们先从一般概念的层面来理解通识课的实质及其作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广泛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以上是通识课的涵义及其总体目标。

我校从20112012学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并向新生集中开设出一批通识课程,这无疑是一种极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改革举措。两个短学期的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对本科生进行通识教育方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本科生大类招生本科生培养制度的实施,不仅是管理体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深层次的转变。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前瞻性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为此,凝练出人文-社科、经管和理工三大通识课程领域,并形成十个通识课程模块: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哲学与思维,语言与传播,公民与社会,市场经济与战略管理,全球化与社会发展,自然进化与生命关怀,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方法。它们各有其具体目标,共同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服务。

全校的有关情况正在总结,这里仅谈谈个人体会。

我有幸在20112012学年的秋季学期担任力学通识课“无处不在的力学”的教学工作。这一课程属于第十个模块,其目标是“探讨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等人类重大科学发展及其影响。让学生学习组织知识、分析材料、认识世界的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课程内容也与第九个模块有关,其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形成科学探索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2011级的通识课至少发挥了如下作用:

——树立科学精神:通过了解科学发展进程和先驱者的开拓事迹,增长了对科学的兴趣,培育了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理念;

——增长学科见识:对课程所设计的学科有了初步的较为全面的了解;

——领略学习方法:通过对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的传授,初步懂得了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学习。

通识课的内涵决定了在这样的课程里只能以高屋建瓴的思路,把相关学科的最基本的知识宏观地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我讲授的力学通识课中,我只讲力学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在20节课里,不讲深奥的理论和具体公式,只讲力学的发展史及其演绎思路,突出力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的无处不在的应用和无穷的魅力,受到了听课学生的广泛欢迎。令我引以自豪的是:有经管大类的学生文问我,能否转到力学专业学习。

 

 

2.        您觉得,2011级学生喜欢怎么样的通识课?

 

答:经与学生交流和审读他们有关学习心得的小论文,我觉得学生们欢迎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通识课。他们刚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很想在大学里学到新鲜的、有用的知识,迫切希望了解各个学科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选我的课程的学生理工文管的都有,大多是在中学里对物理学课程感兴趣的,极想了解力学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老师,有必要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对力学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新鲜活力的学科产生新的认识,并对之发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全部学生自始至终对这一课程极有兴趣,不断有未注册的学生前来旁听。

 

 

3.        您在开设通识课前,有向学生了解过学生对什么方面可能感兴趣吗?

 

答:在去年6月学校组织的通识课预演中,初步了解了未来的学生可能的兴趣;开设通识课之前,受同时受到开设另一力学通识课的黄典贵教授的启发,建立了课程qq群,更具体地了解了听课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课间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进一步明白了他们的想法,因此,讲课中就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4.        您理想中的通识课是怎么样的?包括课堂内容、学生人数、作业内容、考核标准等等各个方面。

 

答:我理想中的通识课应该是:立意新颖,内容博大精深,讲授生动,形式活泼。课堂内容应该涉及学科前沿,涵盖最新进展,实现经典与现代的结合。学生人数50200人均可,视课程性质而定。就本人讲授的力学通识而言,由于需要量大(很大一部分本校学生日后都要学习力学课程),以100150人为宜。作业内容以做思考题和写小论文为宜。考核标准应由教师自定,一般应以是否听懂并掌握课程内容为主要标准。

以本人的课程“无处不在的力学”为例:

内容:八讲+“课前零食”

第一讲 绪论:力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不懂力学要倒霉,不懂力学要遭殃,懂了力学很强大,会用力学很自豪;

第二讲 航空航天中的力学;

第三讲 道路交通中的力学;

第四讲 材料科学中的力学;

第五讲 力学应用案例一:煤粉管道补偿器;外一:赵州桥剖析;

第六讲 魅力无穷的流体力学;

第七讲 力学应用案例二:高坝泄洪消能;外二:彩虹桥,“楼脆脆”;

第八讲 力学应用案例三:采油中的力学。

“课前零食”:科学方法选讲;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学生人数:注册-139人(其中理工类119人,管理类12人;人文社科类8人);结业(通过考核)-136人;旁听-1020人。

作业内容:小论文2篇“我所指导的力学”和“力学应用面面观”(8个参考题或任选)。

考核标准:基本了解课程内容,独立完成作业,有独立见解,即可通过考核。论文写得优秀者约占20%

在讲授时注意到:

l        抓住力学发展主线;

l        纵横交错,既注意历史,又注意横向应用;

l        案例教学;

l        讲课务求生动有趣;

l        加强科学方法论教学;

l        师生互动,平等交流。

从课程内容看,我没有追求涉及面的系统完整,只是突出力学的内涵及其广泛应用,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讲授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课堂讨论;作业和考核都是常识性的。

 

 

5.        您觉得您理想中的通识课的哪些方面没有在您授课过程中实现?

 

答:理想的通识课应该生动活泼,互动性强,我的课程中预先对此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努力不够,也由于学生受过去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太甚,上课时的表现不够活跃;qq群的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

 

 

6.        您认为将通识课人数减少到50左右,效果会有很好的提高吗?

 

答:这方面不必有硬性规定,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决定。大课有大课的好处,有一种热闹的气氛;小课的好处是容易实现互动。

 

 

7.        倘若让您现在通识课的人数减少为50,但每周上两次,您愿意吗?

 

答:不愿意。上课在新校区,上两节课耗时半天,效率太低。本人更愿意一周上一次课,三节课连着上。

 

 

8.        您认为:通识课的作业内容和考核标准是根据自己来设定,还是需要教务处强行规定呢?

 

答:千万不要由教务处强行规定,拜托了!每门通识课有不同的特点,教务处只需要给出通识课的总体要求,由教师自行决定作业内容和考核方式。

 

 

9.        您认为在您授课过程中,2011级学生有什么独特的个性呢?

 

答:令人感到欣喜不已的是2011级学生的总体质量明显地高于上大的往届学生。他们的共同点是:好学,勤奋,敢于独立思考。

 

 

10.    您认为通识课中,互动与交流是必要的吗?

 

答:极其必要,这是上好通识课、提高其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11.    您认为通识课的学习课内更重要还是课外更重要?

 

答:课内课外同样重要。课内主要是老师讲授,师生直接交流;课外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调研,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给以必要的指导。

 

 

12.    您认为学校的bb网络教学平台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吗?

 

答:目前尚不明显。新生还不习惯于网络教学,需要大力宣传推广。

 

 

13.    针对很多水课,您认为学校需要对通识课内容进行统一的要求和规范吗?

 

答:是否有“水课”,我不清楚;即使有,也不会很多。我周围的通识课老师都很认真。我认为,通识课的内容可在学校设定的框架下选择,不必有统一规定。倒是通识课的老师应认真遴选,不是谁想上就可以上。基本标准应是:

爱岗敬业;学识较为渊博;对课程内容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14.    您认为在这样“绩点”才是王道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分专业后,高绩点学生真的是您想要的学生吗?

 

答:我才不会只根据绩点来选学生呢!我选择学生的标准是“人品第一,学问第二”;人品中最看重爱国爱家、好学上进这两条;学问方面最看重悟性。高分低能的学生尽可能排除在外。

 

 

15.    您认为学校现在这样对11级的培养,学校是否有点将学生的“大一”变成了“高四”呢?

 

答:此说简直是胡说八道。我认为,学校是在认真贯彻钱伟长老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一点可以非议之处。钱伟长先生71年前进入清华大学时,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历史和现实表明:我校实行大类招生和加强通识教育是可圈可点的英明之举,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体现,而且,今后的历史发展也会证明这一点。

 

20123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52492.html

上一篇:周末闲话-14:小学生新课表吹来的新风
下一篇:周末闲话-15:学生怎样给老师发邮件?
收藏 IP: 58.37.117.*| 热度|

15 刘全慧 曹聪 黄富强 汪可涛 吴吉良 吴斌 史晓雷 周华 陈然 陈永金 董焱章 张宇宁 李宇斌 覃开蓉 吴锦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