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多少人为名为利竞折腰!但是,在华夏大地上却出了一位视名利为粪土的女中豪杰,她就是著名流体力学家陆士嘉教授。
2007年,我在北京的一位朋友赠送我一本好书《飞·流体力学家陆士嘉》(现代出版社,2006),作者张克群是陆先生的女儿。此书写得平实清新,读来津津有味。书中提到的两件事给我以心灵的震撼,这里加以简略复述。
一、 生平事迹
陆士嘉教授(1911一1986),浙江萧山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1937年考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物理,并以优异成绩获得洪堡奖学金。不久,因闻日军飞机侵华轰炸,毅然改学航空,师从国际流体力学权威、冯卡门的导师普朗特(L.Prandtl)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女学生和中国留学生(附注)。1942年,她写成优秀的论文《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陆士嘉先后在北洋大学、水工研究所、清华大学任职。1952年,参与筹建北京航空学院,后任该学院教授。主持建设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专业,参与创建一整套低速风洞和我国第一个高速风洞。她学识渊博,尤以粘性流体力学见长。她潜心教学,培养了我国首批空气动力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她是我国空气动力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她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力学进展》副主编、《力学学报》编委等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不顾疾病,仍努力工作,参加各类活动。1982年应邀赴德国访问,被聘为德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学会委员。1986年8月在北京病逝。
二、二辞学部委员提名
按陆士嘉的资历和学术成就,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1979年中国科学院酝酿增补学部委员,当选候选人的条件是有三位学部委员推荐。有七位学部委员不约而同地推荐了她,并获第一轮讨论通过。于是让陆先生填表。她诧异地问:“我没有申请当学部委员呢,怎么突然要我填表啊?”别人告诉她,这不像入党,需要自己申请,增补学部委员实行推荐制。她却说:“不不,我觉得我做学部委员不合适。第一呢,我回国以后,主要搞教学工作,研究工作做得不多;第二,我年纪老了,为国家出不了多少力了,应该让年青人上。”这可急坏了北航的领导,向她力陈她当选学部委员对学校至关重要,她这才勉强地填了表。
第二轮讨论中,陆士嘉顺利通过,接到通知后,她踟蹰再三,还是决定把她的名额让给年青人,这回,校领导再也无法说服她改变主张了。她干脆给中国科学院院部写了封信,说道:“年纪大的同志应该主动为中青年同志创造条件,应该让他们在前面发挥作用,我们这些人不当学部委员也会提意见、出主意。绝不能因为我们而挡住了他们,否则对我国的科学事业不利。”信末,恳切请辞,要求在候选人名单里删掉她的名字。领头推荐陆的严济慈教授叹道:“真是可惜啊!别人打破头的要我推荐,我都推了。她都当上了还给辞了!”陆士嘉却坦然说道:“如果让我当学部委员可以提高中国妇女在科技界的地位,那还可以考虑。但我毕竟年纪大了,让中青年女科技工作者上去不是一样吗?”中国科学院在给她的回信中赞誉了陆士嘉的高尚情操,报上也对此做了报道。人们对她表示了由衷的钦佩,他们说:“现在争名誉争地位的大有人在,而让名让利的就少多了。”
三、 几度要求减薪
1956年,在教授评级时,陆士嘉和她的丈夫张维教授同时被评为一级教授,
但她认为自己的级别高了,坚决要求按二级教授领工资,她认为280元的工资还是多了。1960年我国困难时期,党号召17级以上的党员干部减薪,她也一再要求减薪,并说:“我虽不是党政干部,但我是党员,应该减。”
可惜,上级不批准,于是她就用多交党费的办法把自己认为“太多”的部分还给国家,20元,80元,一直增加到100元,是应交的近20倍,而且让丈夫张维也多交。
四、结束语
正如作者张克群在《飞·流体力学家陆士嘉》一书的跋中所说:“在中国确实有过这样一些人,她(他)们几乎未被金钱、名誉、地位糟踏过,因而纯真得几近婴儿。”我觉得,陆士嘉就是这样的人中一个突出典型。继而,作者又说:“这样的人,现在还有吗?肯定有。有多少?大概跟国宝大熊猫差不多吧。”我倒比这位作者要乐观一些:这样的人正在增多,只要引导、教育得法,会越来越多。
我为力学界有陆士嘉教授那样纯真、高尚的人而自豪。后来者应该真诚地奉她为永远效仿的楷模。
附注:我们力学人在一起侃大山时常说,从学术角度看来,在我国力学界,陆士嘉先生的辈分属最高之列,冯•卡门和她先后师从普朗特,而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家翘曾一起师从冯•卡门,都是陆士嘉的“师侄”。
参考资料:
[1] 张克群. 飞·流体力学家陆士嘉,现代出版社,2006。
写于2009年1月10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232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