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路线规划失当
交通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合理的科学的交通规划是打造畅行交通局面的根本。
公允地说,老祖宗和前辈留给我们的交通家业不大好,有种种弊病,不少地方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正确的态度是,分析利弊,因地制宜,努力加以改造和发展。我在以前的博文里说过,过去城市里的“大饼”模式和大院文化,给交通规划者出了种种难题。在上海,还存在着过去租界割据带来的后遗症,不容忽视。
为了探索上海的交通弊病,我研究了上海开埠以来的租界沿革历史。发现一个重要特征:除了偏安于浦西东南隅的老城厢(那里以小马路和弹格路为主)以外,大部分租界为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条;各租界修路各自为政,因此使得东西向的马路宽阔有序,南北向马路狭窄,“断头路”众多。因此,上海市交通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解放后,在原来的贫民区改建了南北通道——共和新路,前些年又打通了西藏路,这些是善举。然而,对打通南北大动脉仍注意得不够。近年来,南北高架路不堪重负,成了全市最拥堵的路线。看来,有必要再建一条南北高速通衢。
1994年,上海市投入28亿余元,修建了内环线,对改善上海市的交通状况功不可没,但是,遗憾的是:内环线只是四车道的,就像“大胖子系了一条细腰带”,随时有“绷断”的可能,后来不得不修建中环线,使得内环线所受的压力稍有缓和,但仍是“堵得慌”。倘若当年多投资10亿元,修成六车道的内环线,情况就好得多了。这叫做“占小便宜吃大亏”。
修建南北高架之前,共和新路立交一直是全市的交通拥堵节点,但为了省钱,偏偏把新的共和新路立交设计得“小模小样”的,成了出行者的“鬼门关”、交通管理者的最大“心病”,重赏(搞过悬赏10万元征集改建方案)之下也无人能彻底解决那里的拥堵。这是细观设计之误,当时若多投资2亿元,多拆掉一些旧房子,把共和新路立交搞得大模大样的,出行者哪会如此受苦?由拥堵造成的损失又何止十亿、百亿?
路线交汇失当
交通科学知识告诉我们,车道数缩减(reduction in lane number)经常是交通拥堵的罪魁祸首。
我每天听上海电视台的交通实况报道,总能发现:内环线-延安高架-机场高架的交汇处以及内环线-逸仙高架的交汇处老是最先堵起来,而且堵得十分长久,因为那里有“六并二”(六车道并为两车道)的情况,不堵才怪呢!有无办法预防?有!一是设计时避免三线交汇,二是交汇处前后局部增设车道。不经数值仿真也会明白:这样可以缓解拥堵。
经我们调研,前一阵上海市有三十几个拥堵节点,很多是车道局部缩减造成的。例如,西藏北路的海宁路附近的隧道,就出现了“六并四”的情况,人为地制造了拥堵。
匝道设置失当
交通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匝道设置的科学性对高架路的畅通至关重要。上下匝道一堵,高架快速路就成了“高架停车场”。而要保持匝道通畅,匝道口应尽量躲开路面的交叉口,这是连中学生也明白的道理。
我们课题组解剖了上海市最拥堵的内环线(中山北路段)武宁路下匝道这只“麻雀”。中山北路和武宁路均为上海市地面交通干线,分别为十车道和八车道。而内环线武宁路下匝道的出口距中山北路-武宁路交叉口仅
这样的情况在高架路的别的区段也有发生。北京市的环路-辅路系统可与高架路-匝道系统相比拟,那里的环路的不少出口辅路也与红绿灯挨得太近。
交织设计失当
交通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快速路的进出口匝道所形成的交织区必须有足够的长度。
上海人都知道,南北高架的北向南线路,最拥堵的路段是威海路路段(现在还有洛川东路路段)。
我们的研究分析表明:威海路路段的拥堵源于交织区长度过短!那里的交织区只有
换乘安排失当
交通科学知识告诉我们,要精心设计大型交通枢纽,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线路的相互衔接。
在上海市的不少大型交通枢纽,普遍存在换乘安排失当问题,出行者多跑冤枉路且不说,无形中加剧了交通拥堵。
最典型的例子是地铁一、二号线的换乘。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应该预测:人民广场地铁站一定会成为上海市的一个地铁枢纽站,应该为未来的地铁线路交汇预留空间。但是一号线的设计者显然忽略了这一点,待二号线在此必须与一号线交汇时,马上出现换乘难问题。与世界上所有地铁枢纽相比,这里的换乘步行长度应为“世界之最”,而且马上出现人流对冲问题,好不容易才稍有缓解,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本课题组对此已有研究)。
单行安排失当
交通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城市道路的单行道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合理安排。
市里某位管交通的领导到境外考察一圈后,在报上大肆鼓吹搞单行道,一开始,连很宽的平凉路也搞成了单行道,后来被人大代表反对掉了,恢复了原样。
各个大中城市的拓扑结构各异,有的城市(通常是较老的城市,如伦敦、香港等)道路狭窄(有不少单车道马路),适宜于搞单行道(例如澳门几乎全为单行道);有的城市较为新兴(如纽约、汉堡等),空间较为宽敞,就不适于搞单行道。我在纽约住过半年,那里的中心城区(曼哈顿区)单行道较多,而其它各区的单行道比例就不大。上海市的交通系统拓扑结构大致与纽约市相当,除了在中心城区以外,没有必要大搞单行道。
不需要单行道的城市“时髦”地大搞单行道,会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增,反而加剧拥堵。上海市的单行道以何种比例为最佳?是一个可研究的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要确定一条双行道改为单行道,必须进行全面调研和细致的计算机仿真试验。
交通告示失当
交通工程常识告诉我们,城市里必须有适当的VMS(Visible Message Signboard),亦即,可变信息告示牌。现在我们不仅缺少VMS,就连固定信息告示牌也少得可怜。所以我老是感叹:国人为何惜墨如金?
我听过北京市交通局的老总工
上海世博会头一天试运行我去了,发现那里的交通标识少得可怜,小得看不清。我当即向管理部门提了意见。到三个月后第三次去造访,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尽人意,经常看到“找不到北”瞎转悠的人。
我头一次去新建的虹桥航站搂,看见因交通标识过少过小,很多人在那里“上窜下跳”,回来就写了一篇博文。
还有,诸如“单行道”的标识挂得太低,害得不少新司机“吃罚单”,不像纽约的单行道,“one way”的标识高高在上,一目了然。
报站播音失当
最后说一件小事。
昨天我从火车南站乘地铁回家时,发现地铁列车报站大成问题。地铁启动到进入隧道约15秒,而进隧道口的头30秒噪声特大。而报站播音的关键部分“下一站……”恰恰在此时进行,谁也听不明白,很可能使新到上海的人倒霉。为何不错开若干秒钟呢?
地铁到延长路时,有新到上大的人不断在问:去上大在这里下车吗?地铁沿线报站时,常挂上一系列临近的单位,通常是,你给钱,我报你的单位名称。一些学校、医院之类的事业单位,不大注意此类事情,因此,人们最想听到的,反而听不到了,地铁管理方是否有点“市侩味”?(不仅上海市如此,有些城市的当地地图绘制者也有类似毛病)。
这里仅就所见所闻,罗列了一些例子,分析缺乏深度,说出来供大家思考。我们老在抱怨交通难,抱怨私家车增加得太快,其实,如果努力规划、设计、改造现有交通系统,予以充分利用,那么目前的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至少可以稍稍缓解。
写成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